2023-09-13 10:32:27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房裡的小小藝術家
編者按】:繼上個月一所教學醫院附設兒童醫院的安寧團隊介紹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師的工作,本週由該團隊的兒童友善醫療藝術治療師寫出他們為病童以及家屬所做的治療,並分享他們由這種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3-09-13 10:32:27 杏林.診間
編者按】:繼上個月一所教學醫院附設兒童醫院的安寧團隊介紹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師的工作,本週由該團隊的兒童友善醫療藝術治療師寫出他們為病童以及家屬所做的治療,並分享他們由這種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
2023-09-11 09:16:21 杏林.診間
【編者按】:繼上個月一所教學醫院附設兒童醫院的安寧團隊介紹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師的工作,本週由該團隊的兒童友善醫療音樂治療師、藝術治療師與舞蹈動作治療師各自寫出他們為病童以及家屬所做的治療,並分享他們由這種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
2023-09-08 11:04:21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首次在同一週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同一位身兼醫師與基督教牧師的典範人物的追憶。 我們最先接到的文稿是來自一位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麻醉科醫師,他除了醫療專
2023-09-06 09:18:21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邀請一位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進入神學院取得神學學位與牧師資格的資深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以及自己年輕時受到謝醫師的感召。
2023-09-04 11:05:42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首次在同一週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同一位身兼醫師與基督教牧師的典範人物的追憶。第一篇文稿是來自一位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麻醉科醫師,他除了醫療專業之外,對國際醫療不遺餘力,並對文學、歷史、音樂、藝術涉獵甚廣,他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與追憶。
2023-09-01 10:55:56 杏林.診間
【編者按】: 本週由馬偕醫學院提供「醫學人文的教與學」。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他在實際的全人醫療討論會上,提出自己這組的報告內容外,也同時能聽到別的同學所負責病例的情況,讓自己有更多反思的機會。
2023-08-30 10:36:42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由馬偕醫學院提供「醫學人文的教與學」。一位長年專攻醫學人文的醫師老師提出醫學人文應該是一種持續的謙遜與敏銳的觀察,它必須對醫療本身的知識權力有所自覺,是一種由下而上且去中心化的知識產出與實踐。
2023-08-28 09:46:26 杏林.診間
【編者按】: 本週由馬偕醫學院提供「醫學人文的教與學」。一位資深的醫學教育負責人提出醫師與學生在醫院定期舉行「人文教育個案討論會」的心得,並且分享他們目前發展成每兩個月一次「全院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的心得。
2023-08-25 10:13:18 杏林.診間
【編者按】我們也邀請健保署任期最久、被譽為「對醫界最友好的署長」,在他甫功成身退之際,與我們分享他的看法。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提高台灣醫界以及社會賢達對健保政策的了解,我們也期待這議題可以在「醫病平台」繼續討論,讓醫病雙方更了解如何努力,維護這「不能倒」的台灣健保繼續改進、永續經營。
2023-08-23 10:20:46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的全民健保」,這議題是來自於幾星期前「病人的不滿」而引發有關健保的檢討,我們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醫師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對健保政策頗有研究的全國醫師公會理事發表他對政府政策的建議。也期待這議題可以在「醫病平台」繼續討論,讓醫病雙方更了解如何努力,維護這「不能倒」的台灣健保繼續改進、永續經營。
2023-08-21 09:50:31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的全民健保」,這議題是來自於幾星期前「病人的不滿」而引發有關健保的檢討,我們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醫師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長年關心醫療品質的區域醫院院長認為在現行的健保制度下,許多醫療院所「衝量」導致醫療品質的偏差是難辭其咎的。
2023-08-18 09:16:55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快樂的醫生」。黃馨葆醫師分享如何從自己所投入的醫療工作找到意義,而熱愛他們的工作,享受快樂的人生。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些經驗的分享,可以使迷失於名利誘惑而鬱鬱不樂的醫師看到明燈,也希望正在生涯抉擇舉棋不定的年輕學生,因為這些經驗分享而看到曙光,同時這也可以幫忙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
2023-08-16 10:57:50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快樂的醫生」。我們邀請三位不同年齡層的醫師回顧他們的生涯,分享他們如何從自己所投入的醫療工作找到意義,而熱愛他們的工作,享受快樂的人生。黑琵醫師自醫學院畢業成為醫師,今年是第28個年頭,希望對於一般民眾,或是比我更年輕的醫師們,能有一點參考價值。
2023-08-14 09:29:09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快樂的醫生」。我們邀請三位不同年齡層的醫師回顧他們的生涯,分享他們如何從自己所投入的醫療工作找到意義,而熱愛他們的工作,享受快樂的人生。這是我們構思良久,第一次邀請到三位在他們的專業都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好醫師,受邀時都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分享。
2023-08-11 10:40:55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一位同年級醫學生因為見證醫師宣布病人死亡的經驗,而引起許多感觸,最後激起他一句感人肺腑的心得:「我們剛起步,要不忘秉持著對生命謙卑的態度,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精進鑽研、奮而不懈。」
2023-08-09 09:31:51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一位高年級醫學生劉虹筠寫出她從照顧病人體會到醫者不只要了解「疾病」,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用心聆聽病人、家屬的對話,才能領會病人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才了解疾病對「病人」的影響,也因爲這樣的經驗,使醫學生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
2023-08-07 09:41:24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這位負責醫學人文教育的臨床老師特別選擇以如何在疫情肆虐之際,分享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學生「專業型塑」,並引用許多文獻提出醫病溝通需要「用心體會」、「冷靜正向」、「清楚溝通」。
2023-08-04 10:43:17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中社工師分享這專科中的專科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希望讀者由這篇文章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
2023-08-02 09:02:17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的專科護理師分享這專科中的專科所提供的種種療護。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
2023-07-31 08:43:34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由這團隊的小兒科醫師分享這專科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在這科技日新月異、醫學越分越細的環境下,希望讀者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
2023-07-28 10:00:33 杏林.診間
【編者按】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師,介紹一部以真人實事的醫療悲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自己親人在美國發生不良醫療效果的自省,對醫病衝突有更深入的剖析。希望醫病雙方都能從這種「不良事件」虛心檢討,使台灣的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
2023-07-26 11:07:45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眼科醫師以客觀超然的態度說出他的看法,認為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防衛性的回應」,以避免火上加油,並且指出當下業績效率掛帥的醫療院所,醫師應該反躬自問虛心檢討。
2023-07-24 08:42:59 杏林.診間
【編者按】:醫病平台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白內障病人因為接受眼科手術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寫出他心中的遺憾,尤其是對這位眼科醫師回應的態度頗有微詞。
2023-07-21 11:20:19 杏林.診間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
2023-07-19 18:08:06 杏林.診間
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
2023-07-17 09:00:22 杏林.診間
本篇是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針對「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發表個人的見解。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理想狀態是所有人都具有免疫力,但那是不可能,替代的概念是「群體免疫力」。面對持續增加的病例,應該從鄉鎮開始,到縣、市到中央,由下而上建立「預防、整備、減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緊急通報、緊急處理、若無法處理則後送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為主體的三級災害防救(醫療)體系。
2023-07-14 10:13:25 杏林.診間
一位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資深身心科醫師也分享快三十年前自己遭逢第一位病人死亡的情景,而說出「醫療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親手照顧過的,一樣會心痛難過,而且通常都會一直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如果病人死後有知,或家屬能夠了解醫學生與醫師的感受,這也能帶給醫病關係更祥和溫馨的一面。
2023-07-12 11:04:38 杏林.診間
葉醫師回顧當年第一次發現自己照顧的病人在晚上突然過世,而隔天早上他到病房才發現「人去樓空」的錯愕驚慌,以及之後自己以過來人如何幫忙學弟妹應付這種考驗,並介紹文獻所建議的「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的運用。
2023-07-10 14:14:58 杏林.診間
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死亡」。這是每個醫者在習醫、行醫的路上都會面臨的考驗。一位五年級的醫學生敘述她第一次遭逢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所感受的震撼,並由衷感激一位住院醫師學長如何伸出援手、幫忙她度過這每個醫學生都會面臨的洗禮。
2023-07-07 11:00:01 杏林.診間
一位醫學系高年級學生寫出她需要將所有基礎與臨床知識融會貫通,要和病人、家屬、師長、同儕溝通,又要隨時趕上新知的獲取與自我檢討。她最後提出非常可愛充滿睿智的自我勉勵:找回初衷、看大方向、活在當下、好好睡覺好好吃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