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時報報導,經濟部前部長郭智輝於健檢時,發現肝臟癌前病變,他回應中國時報,昨前往台大醫院接受正子斷層造影的檢查(PET),需要時間調養休息,強調休息三個月就好。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隨健檢盛行,肝臟癌前病變發現率提高,肝臟癌前病變即使是惡性,也可透過或手術治癒,不過,癌前病變經過超音波檢查即可發現,不需PET檢查,接受該檢查恐有其他原因。
簡榮南表示,肝癌三部曲是先從慢性肝炎開始,演變成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而從慢性肝炎到肝硬化間的過程,稱為肝纖維化,通常癌前病變其實就屬於一種肝纖維化。肝纖維化的過程中會產生結節,這種結節可以分為良性的再生性結節,另一種為惡性的癌前病變結節,而這一種癌前病變結節,又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過去專家們曾討論,如果癌前病變結節屬於輕度,幾乎可以視為是良性,僅需觀察即可,如果癌前病變結節為重度,則可視為「第一期肝癌」,就算此時肝臟尚未完全肝硬化,也建議要動手術處理,無論是一般的手術切除結節,或是電燒手術,都能讓該處病灶完全消除,同一位置不會再復發。
只是造成癌前病變的原因,與一般形成肝癌的過程一致,病變前,肝臟幾乎都處於慢性發炎,而台灣最常見引起肝臟慢性發炎的原因,第一名是病毒性肝炎,如B、C肝、第二名為酒精性肝炎,再者是近年關注度大幅提升的脂肪性肝炎。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引起的肝臟發炎,都不會只有出現結節的區域,而是其他肝臟的部位都可能冒出結節,所以就算完成手術以後,也得定期追蹤。
簡榮南表示,發現肝臟是否出現結節,方法非常簡單,僅需要透過抽血並搭配超音波,即可馬上發現,正子斷層造影對於肝臟結節、肝硬化或是肝癌等的診斷率並不高。
他提醒,肝臟出現結節,患者是「完全沒有感覺」的,肝臟是無聲的器官,就算肝臟腫瘤已經長到3到5公分,患者也不會感到有任何症狀,建議民眾除了可以定期自費健檢以外,也能運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去年B、C肝篩檢服務,適用年齡已降至45歲,原住民族降至40歲,提早篩檢,就有機會改善生活習慣,並透過投藥等方式,避免疾病惡化成肝癌。
‧77歲母月領1萬多元清貧節儉 兒偷看手機驚見:原來是隱藏版富翁
‧60歲婦甩結縭四十年丈夫「成功爭到房產」面對三大失算超後悔
‧穩定血糖怎麼吃?6類食物幫你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又有飽足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