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審稿:幫痘氏診所院長鄭惠文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Urticaria
- 就診科別:
皮膚科,家醫科,風濕過敏免疫科
- 身體部位:
皮膚
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除了急性與慢性之分以外,尚有一些特殊類型的蕁麻疹:
丘疹性蕁麻疹:對蚊蟲叮咬起過敏反應的蕁麻疹。
寒冷性蕁麻疹:受寒冷刺激引發的蕁麻疹。
日光性蕁麻疹:由日照引起的蕁麻疹。
壓迫性蕁麻疹:由緊身衣物加壓引發的蕁麻疹。
疾病原因
蕁麻疹的病因錯綜複雜,較常見的是因為個人的體質特殊,體內機制對於外界某些特定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當這些人接觸或攝取了這些特定物質時,皮膚就會因過敏反應促使血管擴張、暫時性發炎充血而成蕁麻疹。
所謂特定的物質即俗稱的「過敏原」。引發蕁麻疹的過敏原,最常見的還是食物與藥物,包括海鮮、蛋類、青黴素、阿斯匹靈、嗎啡,其他如灰塵、花粉、寵物皮屑、羽毛、蟲咬等,也會使特殊體質的人好發蕁麻疹,另外還有感染寄生蟲、病毒、細菌,或由一些內在疾病例如惡性腫瘤、梅毒、結締組織病等併發症所致。
有些蕁麻疹與過敏原沒有關係,屬物理因素或心因性,像是受強烈日光照射、待在過冷的環境下、情緒緊張、洗過熱的澡、或當激烈運動過後而使得大量流汗、體溫驟增等等,這些情況所引發的蕁麻疹,追根溯源與控制人體血壓及心跳功能的神經系統,釋放出了某些化學的物質所造成的皮膚過敏有關。
多數蕁麻疹患者無法鎖定首要病因,但病情只要經過治療,並且耐心花時間好好休息,期間多補充維生素,多曬太陽增加鈣質、礦物質的吸收,增強抵抗力,大部分蕁麻疹的病症都有機會可改善。
症狀
皮膚充血.皮膚發紅.局部水腫.皮疹.團塊.皮膚發炎.皮膚搔癢.膨疹.組織液滲透.紅斑.紅腫.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頭痛.高燒.畏寒.乏力.血壓下降.關節痛
好發族群
- 過敏體質者。
- 基因中或家族裡有蕁麻疹病史的人。
- 感染特殊病毒或細菌,例如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蛔蟲等的人。
- 具有慢性腸胃疾病、代謝功能欠佳的人。
- 內分泌失調者。
- 一次吃進過多的海鮮又同時大量飲酒的人。
- 讓皮膚處在溫度過冷或過熱(包含體溫)的人。
- 壓力過大的人。
- 風溼病患者。
- 吸食或注射毒品者,引發蕁麻疹的風險較一般人高。
預防與治療
- 用藥前,事先注意藥物可能引起的過敏反應。
- 容易誘發過敏或蕁麻疹的食物,盡量少吃。
- 本身帶有過敏體質者,外出時主動戴上口罩,可過濾掉空氣中容易致病的花粉、灰塵等。
- 本身帶有過敏體質者,應盡量避免接觸動物的皮屑、毛髮。
- 避免吃進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
- 容易引發體內熱性反應的食物,例如油炸、煎或辛辣類的都要盡量少吃。
- 經常保持環境清潔,以杜絕過敏原病蟲的滋生。
- 注意個人衛生,剪短指甲,多穿棉質衣物,而過緊、粗糙、或羊毛、尼龍等容易刺激皮膚的材質應盡量避免。
-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增強抵抗力。
- 維持胃腸道的消化功能順暢,使食物不至於在腸道內滯留太久,因而產生水解乳蛋白與縮氨酸,增加人體過敏機率。 已出現蕁麻疹的患者,切記不去抓、不熱敷,以免加重病況。
(本文作者同時為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