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
審稿: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肝膽腸胃科楊建華醫師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gallbladder polyp
- 就診科別:
胃腸肝膽科
- 身體部位:
膽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壁黏膜上突起的增生組織,在超音波影像上,呈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多數病患沒有不適感,通常在例行健檢或是膽結石術後才發現膽囊息肉。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部分尺寸較大的息肉可能是惡性腫瘤。
疾病原因
膽囊息肉可分為「良性息肉」與「惡性息肉」,大部分的膽囊息肉都是良性,若息肉大於1.2公分,有可能會發生病變。「膽囊息肉病變」依組織類型可分為「非腫瘤性」與「腫瘤性」兩大類,非腫瘤性約佔85-90%,大致可分為:
- 膽固醇性息肉:此類型最常見,比例約為60-65%。是指膽固醇代謝失調,造成膽汁中膽固醇含量異常增高,膽固醇的代謝物侵入黏膜,使黏膜增生形成息肉。當息肉直徑超過1公分時,建議病患接受膽囊摘除術的治療。
- 膽囊腺肌增生症:膽囊肌層增厚,黏膜上皮會陷入並穿過肌層,形成膽囊壁內小憩室或囊腫病灶。比例約為25%,可能會變成惡性腫瘤,須定期追蹤檢查。
- 膽囊炎性息肉:因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刺激膽囊壁,引起的肉芽組織增生或肉芽腫,比例約為10%。單純炎性息肉不會發生癌病變,但若膽囊炎性息肉同時合併結石,會增加癌變的機率,建議病患接受膽囊摘除術的治療。
- 膽囊腺瘤:是常見的膽囊良性腫瘤,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比例約為4-8%,有可能會變成惡性腫瘤,須定期追蹤檢查。可分為管狀腺瘤、乳突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
- 膽囊纖維性息肉。
- 膽囊肉芽組織息肉。
- 膽囊淋巴性息肉。
症狀
腹痛.飽餐後不適感
併發症
好發族群
- 家族有膽道疾病史者。
預防
- 避免暴飲暴食,進食要細嚼慢嚥,用餐宜七分飽,且要定時定量、少量多餐。飲食均衡營養且清淡。
- 少吃高油脂及高糖的食物,限制糖的攝取量,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及豆類。
- 每日至少須攝取2000至2500㏄左右的水份。
- 戒酒及忌喝酒精性飲料。
- 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膽囊息肉與遺傳因子有關,若家人有膽囊息肉或膽結石,可以定期追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