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一家老人安養中心傳群聚感染 4人快篩陽性、1死亡
基隆市一家私立老人養護中心傳出疑群聚感染,有4人快篩陽性,其中1名長者今早死亡。衛生局人員已進駐安排中心全員接受PCR採檢,執行感染控制方案。據了解,這家安養中心昨晚為住民快篩時,有4人陽性,隨即通報社會處、衛生局,並採取分艙分流管控,防範疫情擴散。今早有1名快篩陽性長者死亡,疫情更趨嚴峻。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市一家私立老人養護中心傳出疑群聚感染,有4人快篩陽性,其中1名長者今早死亡。衛生局人員已進駐安排中心全員接受PCR採檢,執行感染控制方案。據了解,這家安養中心昨晚為住民快篩時,有4人陽性,隨即通報社會處、衛生局,並採取分艙分流管控,防範疫情擴散。今早有1名快篩陽性長者死亡,疫情更趨嚴峻。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北市新莊某長照中心發生群體染疫事件,有名工作人員在8日發燒,PCR篩檢陽性,社會局派員至該機構全員篩檢,結果發現34人確診,其中2人居家照護,另外32人送醫治療,目前均無大礙,住民預計在21日後陸續返回長照中心。另外汐止長照中心群聚案今日又再追加1人確診,不過身體情況情況穩定。新北市社會局表示,新莊某長照中心當時有名工作人員發燒,他到醫院檢查後,發現PCR結果呈現陽性,市府立刻派人至機構內篩檢,結果共有34人染疫,其中住民有27人、工作人員7人。社會局指出,除2位工作人員居家照護外,其餘32人都送醫治療,幾乎所有人都是無症狀或是輕症,4月21日起將陸續返回機構。他們也已在機構清消了3次,分倉分流照護,並加強感控防護。社會局提到,汐止長照中心群聚案本來有28人確診,今天又發現1人陰轉陽,該中心現在共有29人染疫,不過目前情況穩定,並無大概。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北市汐止區某長照機構有位住民16日因身體不適送醫,經檢測確診染疫,新北市政社會局接獲通報後,立即派員為所有工作人員和住民71檢測PCR,目前有28人呈陽性反應,送醫收治。汐止某長照機構日前有名住民快篩陽性,市府立即派員前往檢測PCR,若呈現陽性即送醫,陰性者則在機構內分艙分流。新北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長林妏燕表示,該老人機構收容46位住民還有25位工作人員,他們16日發現有位住民快篩陽性,出現發燒症狀,立即送醫診治,經通報衛生局後,協調醫療團隊進入機構進行全面快篩及PCR檢測,截至18日晚間,有28位PCR呈陽性,送醫收治,目前掌握確診人員均為輕症。林妏燕表示,他們已連續在17、18日清消該棟建築物,住民採分艙、分流方式照顧,全員後續進行相關健康監測,社會局也提供快篩劑等防疫物資支援備用。
2022-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新冠疫情持續延燒,民進黨政府擬改採新台灣模式防疫。教育部長潘文忠上午表示,因應當前國家防疫政策,教育部清明連假後已密切蒐集地方第一線工作意見,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商後,盼下周能對疫情停課標準做滾動修正。潘文忠說,全國性停課標準確實因現在的防疫政策,是有一個必要來做滾動修正;滾動修正後的疫情停課標準將供各縣市政府、學校做為防疫指引,盼保障師生健康,也希望兼顧學生學習的各項權益,也會包含家長照顧孩子這方面管理。潘文忠也提到,原停課標準相關指引3月3日有約略彈性放寬,供地方政府、學校參考,但若因區域性疫情有較需進一步防治,教育部也會尊重地方政府決定。潘文忠說,到昨天下午為止,全國有139所學校因為疫情,採取預防性或全面性停課。
2022-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指揮中心昨公布,本土個案新增216人,創下今年疫情單日新高。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疫情還沒到高峰仍在發展中。」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目前台灣疫情才剛開始,現在要注意安養機構防疫措施,應盡速讓入住長者接種第三劑疫苗。此外,台灣現在處在「清零」、「與病毒共存」間的灰色地帶稱為「類共存」。台大兒童院長黃立民表示,依目前疫情發展,隨時可能出現單日千例。李秉穎接受訪問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指出,未來每天增加500人、1000人,「什麼可能性都有」,未來有許多變數,無法完全精準預測,目前這波疫情就是每天以新增數百人的情形持續增加,的確還沒走到高峰,因有許多隱形傳播鏈,不在控制範圍內,但大家配合防疫政策,也不見得會完全失控。李秉穎說,台灣目前疫情與前幾個月相差很多,可以看到所有賣場、路上都擠滿人,大家對疫情有所鬆懈,疫情控制的沒有像以前那麼好,但還是要控制,避免出現大規模確診病例,降低對醫療量能的衝擊,現在疫情還是會上下波動,如果R0值超過1,也就是說,一個人傳染超過一個人時,總有一天單日確診病例會到1000人。現在疫情是要走向「清零」或「與病毒共存」最近引發爭議。李秉穎說,大家傳統的想法是「清零」或「與病毒共存」二選一,但現在台灣的狀況,應是由「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過渡期,可以說是「類共存」,他認為這是非常長的路,因此現在還不可以放棄防疫,如果放鬆防疫,疫情將會馬上爆炸。李秉穎說,目前指揮中心數據顯示,約99%確診患者都是輕症,但現在只是疫情開始,確診者都是活動力強的年輕族群,但若病毒進入收容老人的地方,如安養機構或家中老人,那是非常可怕的,可能會拖垮醫療量能,這對台灣會是非常大的考驗。「當出現社區大規模流行,根據日本統計,死亡個案大多是住在安養機構的老人。」李秉穎說,尤其台灣老人的疫苗接種率低,一旦安養機構出現疫情,可能會增加重症個案比例,改變輕症比例,壓縮醫療機構收治能量,老人防範要嚴謹,提高第三劑疫苗接種率,但要提高老人疫苗接種率「很困難也很頭痛。」全台灣縣市首長進行比賽,看誰可以讓老人族群疫苗接種率提高至90%。李秉穎說,台灣疫情正值過渡期,希望可以安然度過,但如果發生無法應付的疫情,不排除再提升防疫警戒,不過如此一來,經濟會受到影響,因此現在還是要守住疫情。「台灣的疫情有如走在吊橋上,現在就是慢慢走,不能跑太快。」
2022-03-29 新聞.長期照護
78歲的吳女士去年中風,大病癒後吃飯吃很久、容易嗆咳,3個月體重就掉了3公斤。女兒特別去買媽媽最愛的排骨便當,用心把排骨剪碎,沒想到媽媽依然會嗆到,後來也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台大醫院跨專業團隊協助,家人才知道,不是把食物剁碎、打泥、增稠就好了,經專業評估找出最適當的食物和飲品分級,吳女士可以繼續安心享用美食。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蕭名彥表示,每10個社區長者,就有3個有吞嚥困難的問題,以「容易嗆到、吞不乾淨、吞不下去」為三大主要症狀。老化過程中常見的慢性病,可能導致長者逐漸虛弱、失能,當長輩健康狀況下滑、虛弱,也會增加吞嚥困難的風險。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吞嚥困難的原因除了老化,也可能是腦中風、腦傷、神經退化性疾病 如帕金森氏症、失智症,頭頸癌。需要到醫院詳細評估,找到原因,並且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訓練,如果置之不理,很多長者一次吸入性肺炎就走了,如果能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可望避免憾事發生。台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鄭千惠表示,一般人常以為把食物剁碎、打泥、增稠,就可以解決吞嚥困難的問題,殊不知食物剁碎後,提高了離散性,不但小顆粒容易殘留在口腔,吞嚥時還是有嗆咳的風險。食物泥有時候很黏,不容易吞,或是在打泥過程中出水,增加食物質地的複雜性,不見得更安全。改變食物黏稠度,太稠時可能要花更大力氣才吞得下去,加水也會降低營養密度,結果病人吃了一大碗,還是越吃越瘦。王亭貴建議,可利用吞嚥能力評估量表的十個問題,如果長輩總分達3分以上,就要尋求復健科或耳鼻喉科的專業協助,可先去診所就醫,如果基層醫師評估後認為問題較為嚴重,再轉診來到大醫院。目前各大醫院都建立了吞嚥治療團隊,台大醫院吞嚥障礙評估及治療團隊已成立30年,提供整合復健科、耳鼻喉科、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面對困難個案也有豐富的介入經驗。台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陳珮蓉表示,根據國際標準(IDDSI)可將食物與飲品的質地,從硬到軟、從稠到稀,共可分為七個等級。經過專業評估,知道自己適合的等級之後,民眾可參考台大醫院最新出版的《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有完整正確的觀念,也按七個等級列舉豐富食譜,民眾可自己在家準備。擔心自己準備的食物不符標準?書中也教導有簡易測試方法,。有了營養師幫忙設計適合的食物,也需要語言治療師介入,幫助長輩學習安全的吞嚥動作。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主任張綺芬表示,吞嚥訓練可以直接邊吃邊練習,也可以間接強化吞嚥肌肉的力量,包括舌頭、雙唇、臉頰、軟顎、咽部、聲帶等部位,肌肉有力量,才能夠吞的安全。*吞嚥能力評估工具(Eating Assessment Tool, EAT-10)1. 吞嚥問題讓我體重減輕2. 吞嚥問題讓我不能像以前一樣外出用餐3. 喝飲料時要花很多力氣4. 吃固體食物時要花很多力氣5. 吞藥丸時要花很多力氣6. 吞嚥過程會引起疼痛7. 吞嚥問題讓我無法享受用餐8. 進食會感到有東西黏在喉嚨上9. 進食的時候會咳嗽10. 吞嚥的過程讓我感到有壓力給分方式:0分:沒有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嚴重總分等於或高於3分,代表可能有吞嚥困難的風險。
2022-03-20 養生.人生智慧
編按: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面對老後與病痛,如何才能讓人生最後一哩路少些顛簸,又該做那些身心準備?因緣際會下,從零經驗開始從事居服員工作4年多的楊嘉敏,由於照顧長輩的經驗,也讓她像是提前預習了自己的老後,她說:老並不可怕,只要做好心理建設、以正視而非逃避的態度面對,就能安穩地抵達。人人都嚮往充實而有尊嚴的老後生活,但也有不少人對於老有著許多不切實際的想像與恐懼,如何在人生暮年活得更好、更自由?從事文字工作的楊嘉敏,在偶然的一次因緣際會之下,做了4年多的居家服務員工作,原本她只是想將這段經驗做為寫作題材的田野調查,卻意外有了深刻的身心體會。「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生命的必經之路,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什麼心態走完它。」楊嘉敏說。母親罹癌急逝 來不及準備就面臨至親的老病死在接觸居服員工作之前,楊嘉敏才經歷母親的離世不久,「我覺得這在冥冥中好像是一個緣分,補足了我當時還沒有修完的人生學分。」楊嘉敏的母親因罹患淋巴癌,發現時已是末期,從罹癌到過世僅有短短3個月:「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快速地經歷了一個和我最親的人老、病、死的過程,對我來說這些事都很陌生,沒有人告訴過我該怎麼處理面對,就像在什麼武器都沒有的狀態下就到前線作戰,其實是很手足無措的。」楊嘉敏回憶,當時由於已經不適合做積極治療,母親選擇在家裡接受安寧照護,但若是身體有突發狀況,還是必須回醫院急診。「那是我這輩子最頻繁坐救護車的時期。」不只如此,隨著身體狀況的惡化,母親逐漸無法自理生活,唯一同住的楊嘉敏成了主要照顧者。「那時我半夜經常要攙扶母親上廁所,也曾問過她要不要穿尿布,但母親堅持不肯,後來我做居服員才理解,有時候不是照顧者方便就好,也要顧及被照顧者的心情和意願。」後來,平常經常上圖書館、也習慣坐在固定位置的楊嘉敏,因為旁邊也有一位總是坐同一個位置的中年女性,一聊之下,才知道對方是居服員。「我總覺得在照顧媽媽的時候犯了很多錯誤,或許也想藉此機會解除一些疑惑和遺憾。」照顧失智者的難題 在於同理對方而非同情實際投入居服員的工作,楊嘉敏的第一個體會是:「照顧長者絕對不是大家想像中歲月靜好的溫馨畫面,而是戰場。」在楊嘉敏所服務的個案中,有6成屬於失智症患者,輕重程度不一,「我們必須要學會安撫他們許多不知從何而來的情緒、嘗試理解各種異於常人的反應;更不要說經常與各種異味、髒亂共處,甚至有部分失智者會有暴力傾向。」「同情很容易、同理很困難。」她曾遇過一位失智阿嬤,會把所有身邊的東西拿起來咬,「一開始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後來才想到,也許她是因為感官認知功能已經退化,用嘴巴咬可能是她僅存能認識物品的方式,就像幼兒一樣。」最後她經過家屬同意,買了一個奶嘴給阿嬤咬,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有時候失智者因為已經無法理解眼前的狀況,有時候他們以為我是闖到家裡的小偷、或是有時和患者的配偶說話,就以為我是小三,很生氣要趕我出去。」面對無法以常理溝通的失智者,她也曾感到沮喪、甚至有點生氣,但後來她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周遭的一切變得陌生、不認得身邊的人或是無法處理日常生活,一定也會很擔心、害怕。「所謂的關懷或照顧,並不是當濫好人,而是用理性和客觀去對待。」面對生死第一線的照顧工作 體會人生的無常悲喜雖然和照顧者相處有許多不為外人道的辛苦,還要面對病患和家屬的各種狀況,但楊嘉敏卻認為,居服員是她做過最有價值的工作。「我曾經照顧過一位低收入罹癌的阿嬤,因為申請政府的長照服務,有時會陪她去看醫生。有天因為候診的人很多而超過了規定的陪病時數,她很不好意思要掏錢給我,還要買東西給我吃,但她其實自己都沒有錢了。那份心意就讓我覺得很感動。」從事照顧工作,也讓她體會生命的悲歡無常,「很多失智者年輕時可能擁有很好的工作或是學歷,但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他們最需要的其實都不是錢、而是陪伴與關心他的人。」楊嘉敏說,她曾經照顧過一位住在五星級病房的董娘級阿嬤,「但最後享受那些設備的其實是我,本人反而已經感受不到。」「我爸爸是在我做居服員的期間過世的。當時我雖然馬上放下工作趕了過去,但還是來不及見他最後一面。一開始我非常懊悔,甚至質疑自己:如果照顧別人卻讓我無法陪伴爸爸最後一刻,這份工作有意義嗎?」後來負責照顧父親的護理師告訴楊嘉敏:很多醫護人員都有這樣的經驗,雖然可能沒辦法親自照顧自己的家人,但同時也有別人在照顧他,她這才釋懷不少:「我想或許照顧者的價值,就是分擔起這個責任,讓家屬的生活能夠維持如常、不被拖垮,就像是一種生命共同體。」50歲後的照顧與自己未來的老後 該做好的3種心理準備50歲後的人,開始面對照顧現場與自己未來的老後,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1. 做好心理準備,父母隨時會有狀況「如果要說這份工作帶給我什麼體會,我覺得:家有年邁長輩的50世代,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設和準備,老人家的健康隨時會有突發狀況,也許是忽然記不起你是誰了、甚至突然倒下都有可能。」楊嘉敏說。2. 不要無止境燃燒自己此外她也提醒,若家中有需要長期照顧的對象,「千萬不要無止境地燃燒自己,不管是家屬或是照顧者都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放下一些無謂的心理障礙、設下停損點,及時尋求幫助非常重要。現在政府其實已經提供不少長照資源,但很多悲劇都是因為家屬沒有尋求外界協助,最後撐不下去而崩潰。」3. 住家附近一定要結識朋友「如果不想孤老而終,一定要建立有地緣關係的人際網路。平常多參與鄰里活動,有時候里長、鄰居甚至常跑這一帶的房仲或是保險員,可能都比遠方的子女更能提供即時協助。很多孤獨死的人,最早發現的都是房東,因為時間到了沒有繳房租。」楊嘉敏說。自己也來到50後的人生後半,目前單身的楊嘉敏,對自己的老後安排也已經有所體認:「若我到了無法獨立生活的那一天,就是去住養老院。對於老,無須過度憂慮,但也不應一無所知,但在我還有能力的時候,多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那麼也許就會建立起一種善的循環。」原文:看遍無數老後照顧現場的體會!居服員楊嘉敏:50歲後該做好的3個心理準備
2022-03-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市米迪幼兒園群聚事件造成該幼兒園及觀音、富林2所國小停課14天,有635人居家隔離,今天監測期滿,解隔前採檢結果全數出爐,下周一復課。另外,有其他兒照中心及幼兒園師生也因此次事件被匡列隔離,目前二採都是陰性,市長鄭文燦也指示教育局多關心,讓所有人都能順利回到學校上課。鄭文燦說,最近一波疫情已經收斂,桃園已經6天+0,市府活動及館舍營運將逐步恢復正常運作,桃園購物節已恢復抽獎,地景藝術節也即將登場,其他促進旅遊和促進消費的活動也會陸續展開,不過學校教學仍要遵守相關規範,量體溫、勤洗手和酒精消毒仍不可少。鄭文燦強調,預防新冠肺炎疫情,接種疫苗措施相當重要,並指桃園目前長者接種率不論1、2、3劑都是六都第一,但還有提升空間,因此14日起將在23社區個接種站執行專案。鄭文燦表示,長者接種疫苗可搭乘免費愛心計程車前往接種站,另有700元禮券及白米一包,行動不變者也可由居服員協助搭乘長照車輛,如果去社區接種站不方便,也可以就近到衛生所。
2022-02-27 新聞.長期照護
二○二五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估失能、失智等長照人口恐破百萬,去年長照經費逼近五百億大關,未來所需照護成本難以回頭。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表示,日照只能減少部分需求,應整合社區式照顧模式,將照顧比提高到一比六,甚至一比十,減少高密集人力,讓更多長輩受益。隨照顧需求增加,居服員薪資至少三萬二起跳,黎世宏說,以台灣勞動人口結構分析,投入長照領域並非年輕人首選,未來勞動人口減少,照顧成本會持續增加,與其投入一比一的居家照顧,增加日照中心、社區關懷據點等方向正確,也是未來趨勢。黎世宏表示,從長照1.0推「一鄉鎮一日照」,各縣市已盤點過一輪可用空間,然而長照2.0再喊「一學區一日照」,空間取得是最大挑戰。除了縣市政府自己盤點外,應囊括更多部會盤點,包括國防部、自來水處或郵局等閒置空間。去年北市芝山國小做為「一學區一日照」示範學校,卻引發家長會反彈,認為讓失智、失能長者進入校園,發病無法預測;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期望能努力化解學生、家長的疑慮,達到多贏共好。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說,長輩可以帶領孩子學方言、說地方文化故事等,是很好的教育資源,對學校來說也不是負面資產,像北市開南高商、中台科大等,於校內都有建置日照中心,除了提供日照服務,也能作為學生實習場域。
2022-02-24 新聞.生命智慧
南投87歲李姓阿嬤在921大地震失去丈夫與兒子後獨居多年,7年前入住南投傑瑞安養中心。阿嬤多次表示,「我要決定自己人生」,今天在姪子與姪媳的見證下,由南投醫院協助,完成預立醫療決定(AD)簽署。南投醫院前往傑瑞安養中心,為住民安排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服務,提供專業諮詢與簽署服務,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由住民跟醫護人員與家人談善終。李姓阿嬤在921大地震失去丈夫與兒子,之後獨居生活,有次被鄰居發現她在家裡昏倒,送醫後救回一命,入住南投傑瑞安養中心。阿嬤經常說,「我要決定自己的人生」,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後,安養中心原本安排阿嬤至南投醫院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但被新冠肺炎疫情耽擱。南投醫院得知後,由放射腫瘤科主任翁益強帶領團隊,為李阿嬤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服務,在姪子與姪媳的見證下,阿嬤完成預立醫療決定(AD)簽署,由阿嬤自己表達,在符合特定臨床條件情況下,是否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翁益強說,諮商的過程除了可與家屬或醫療委任代理人一起討論、規劃生命,長照機構是許多長輩主要照顧者,更能讓工作人員知道如何陪伴住民、進行善終。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當符合末期病人、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和其他公告重症等五種條件時,醫療機構或醫師可依患者所預立之醫療決定來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例如CPR、葉克膜、輸血等措施,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保障病人生命自主權。南投醫院也針對低收、中低收入戶民眾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補助,讓弱勢家庭也能獲得完整善終保障。
2022-02-20 新聞.長期照護
台東縣長濱鄉7旬陳姓阿嬤,長年洗腎造成身體虛弱,因中風病史,洗澡只能坐在浴室地板,經輔具社工探視,提供他人捐贈的二手輔具椅,陳阿嬤收到直呼洗澡方便多了,真的揪感心。社會處呼籲,民眾有輔具租借、維修或二手輔具捐贈,可洽詢台東縣輔具暨生活重建中心。台東縣政府統計,縣內身心障礙人口數約1萬6600餘人,身障人口比為7.8%,是全國第二高,但台東地形狹長,南北距離達176公里,考量身心障礙者及高齡長者需求,輔具中心除提供9個輔具據點,及每年2次巡迴服務,另配置2名社工,深入偏鄉發掘個案提供輔具服務,期望讓長者也能得到最好照顧。輔具中心社工表示,探訪時發現陳阿嬤雙足乏力、有滑倒風險,雖可申請沐浴椅補助,但居住在偏遠地區,缺乏交通工具,外出採購困難,加上自費額等問題,遲遲無法取得沐浴椅。剛好輔具中心有民眾捐贈沐浴椅,經過紫外線和液態二氧化氯清潔消毒,並由維修技師檢查後,轉贈給陳阿嬤使用。台東縣長饒慶鈴表示,輔具對於身心障礙者生活、外出、參與社會活動非常重要,近年來進行輔具申請流程簡化,積極推動「代償墊付」機制,使民眾取得輔具更加便利,同時不斷擴充臺東輔具中心服務項目,建立一站式整合服務機制。縣府社會處長陳淑蘭指出,為提升轄內身心障礙者及高齡長者生活品質,台東縣輔具暨生活重建中心深入偏鄉地區進行服務,探訪有輔具需求且經濟弱勢之家庭,媒合二手輔具供長輩使用。
2022-02-20 養生.人生智慧
編按:實支實付險、癌症險、失能險、長照險⋯⋯買了很多保單,卻不知道老後能不能派上用場?急診醫師、保險達人林逸婷,從醫療專業的角度分析不同保單的購買重點與理賠認定注意事項。聰明買保單,老後才有保障!年輕時買的保單,繳了這麼多年的保費,真的能提供我們老後安穩的保障嗎?「50世代買的保險,大多都是好久以前規劃,現在可能不夠用了。建議退休前重新檢視保單。」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逸婷說。她同時擁有EMBA財經碩士學位,也對保險頗有研究,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在醫院看盡人們受病痛所苦,林逸婷認為,買對保險,進行醫療決策時就無須為錢煩惱。她以媽媽為例,早年買了不少儲蓄險,醫療險的規劃卻不足。後來,媽媽因膽結石必須動手術,就因為預算考量,捨不得用更好的自費醫材。她觀察,50歲以上世代的保單規劃,大多以壽險、儲蓄險、終生型醫療險為主。保險公司早期推出的終生型保單,通常是一次療程理賠固定金額,例如住院一天理賠2000元等。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今醫療處置所需的住院天數變少、自費項目變多,再加上通貨膨脹,都可能讓終生型醫療險的保障縮水。保險不必買得多,但要買得對。醫療險項目繁多,如何買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保單?林逸婷針對幾種常見的保單類型,分析購買時的眉角:一、實支實付險:留意手術認定標準、門診手術與雜費額度因應醫療現場自費項目增加、住院天數減少的趨勢,林逸婷認為,購買實支實付險時,可優先確認門診手術、雜費的額度是否充分。例如,許多熟齡族群會進行的白內障、植牙,都是不需要住院的門診手術。不過,她也提醒,若非實際醫療需求,僅是因為保險理賠考量要求在門診使用自費項目,可能會產生理賠糾紛。例如,過往曾有癌症病人要求自費住院,請醫師在住院期間再開立口服標靶藥物,以便申請住院雜費理賠。「因為頻率太高,加上標靶藥物在門診就可以開了,保險公司懷疑他是為了領保險金住院,拒絕理賠。」另一個須留意的重點是,各家實支實付險的保單對「手術」有不同定義。目前常見的手術認定方式有3種:1. 依據保險公司的「手術項目給付表」,按比率乘以保障限額,在額度內給付。2. 依照健保署公布的「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中所列出的手術(簡稱「健保2-2-7條款」),認定理賠項目。3. 採取寬鬆的方式解釋,只要療程有切開、麻醉、縫合等程序,就可以被認定為手術。「手術怎麼認定,取決於保單怎麼寫,當然選擇定義愈寬鬆的愈好。」林逸婷舉例,採用第3種認定方式的保單,傷口縫合、切除粉瘤、息肉,都有機會被認定為手術。不過,這類保單也因為手術認定方式較寬鬆,過往糾紛不少。她建議保戶可留意各保險公司過往的理賠申訴紀錄。申訴案件多,代表申請理賠難度較高。二、癌症險:中高齡族群保費高,購買前先衡量自身財務準備現行癌症險的理賠規定,大多是保戶確認罹癌後,一次理賠一筆固定金額。然而,不少癌症病人到了病程後期,服用標靶藥物、癌症新藥所費不貲,甚至治癒幾年後又復發。癌症險的額度,怎麼規劃才夠用?林逸婷指出,早期的癌症治療療程,大多有健保給付,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財務負擔。然而,若是晚期癌症、復發,需要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每年光是藥費就要50~120萬元。再加上無法工作的損失、聘請看護照顧的費用,晚期癌症病人一年所需的花費約為100~150萬元。現有的實證數據顯示,當晚期癌症病人開始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平均存活期約為3~5年。換算下來,病人從癌症病程進入晚期到人生終點,平均所需花費約為300~500萬元。林逸婷建議,猶豫是否要購買癌症險之前,不妨先思考自己的財務狀況:癌症險一次給付的理賠金額約為100~200萬元,萬一不幸罹癌,自己拿得出這筆錢嗎?財務不穩定的社會新鮮人,可能會需要這樣的保單。但若中年人已有相當的存款,再考量保費會隨年齡增長,癌症險可能就不是最划算的投資。三、意外險:CP值高,但僅理賠不可抗外力導致的意外在眾多保單中,林逸婷認為,意外險可說是「CP值」最高的保險:保費平價,但理賠金額相對較高。百萬額度的保單,一年保費可能僅需數百元。不過,正因為低保費可換得高保額,意外險的理賠紛爭也不少。什麼樣的「意外」,可以申請意外險理賠?林逸婷指出,申請意外險理賠,最重要的是證明意外為外力所引起的突發事故,而非個人疾病所致。她以老年人經常發生的跌倒意外為例,若是自己眩暈、貧血,甚至中風發作跌倒,則不符合意外險的理賠要件。反之,若是地板濕滑、踩到石頭,或因其他不可抗的外在因素跌倒,則有機會申請意外險理賠。她提醒,想申請意外險理賠,就醫時要留意自己說明事發經過的方式。若病人在敘述病情時,說出:「我當時頭暈、視線不清,不小心跌倒……。」等類似「個人疾病導致意外」的陳述,可能會影響後續理賠成功與否。四、長照險:理賠條件較嚴,有家族病史、危險因子可考慮隨著失能險陸續停賣,目前市面上主打分擔長照風險的保單,以長照險為最大宗。然而,年紀愈長,長照險的保費愈高,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這張保單呢?林逸婷指出,相較於失能險,長照險的理賠認定標準較為嚴格,被保險人必須符合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中,更衣、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6個項目中至少有3項無法自理,才能申請理賠。簡單來說,「人大概要退化到需要住安養機構的狀態,長照險才會理賠。」她建議,若有骨關節、脊椎退化、阿茲海默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家族病史,或者自身有其他可能導致失能疾病的危險因子,可考慮購買長照險。若未來不幸失能、符合理賠要件,依合約每月給付費用。不過,她也提醒50歲以上的族群,可自行評估若有朝一日需入住安養中心,現有的理財規畫能否創造每月3~5萬的現金流?此外,隨著通貨膨脹,現在規劃的保額未來是否足以支付安養機構的費用,也是需好好思考的變數。不論是哪種保單,保戶若對理賠認定有爭議,皆可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金融評議中心申請評議。買保險之前,看懂理賠要件、評估自身風險,才能精準買到你最需要的保單!原文:退休前必檢視!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老後用得到的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2022-02-17 新聞.長期照護
我國人口快速老化,65歲以上長者約394萬人,容易有肌少症等病症,以盛行率7%計算,估計有30萬名長輩面臨肌少症威脅。為防範高齡長者出現肌少症,衛福部國健署挹注2.88億元,將於民國114年前在全國設置28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鼓勵長者就近活動,以延長健康餘命,預防及延緩失能。肌少症會發生什麼問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根據國健署調查,長輩一年跌倒比率約16.5%,其中8%因跌倒而就醫、住院,跌倒後恐發生骨折、引起腦中風或失能等嚴重損傷,因此要預防長輩失能,最重要就是增加肌力。賈淑麗表示,「銀髮健身俱樂部」是由地方政府結合公有閒置或低度使用之空間設置據點,目前已核定88處據點,加上先前14處試辦據點,已服務約700人、累積8000多人次參與,平均每位長輩運用三次以上,經過調查有7%長輩相當滿意。75歲的陳聯煌曾經罹癌,醫師透露他僅剩五年壽命,本來就有運動習慣的他,為了健康著想,決定參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智慧樂齡健康促進中心」,每周5天在健身俱樂部中跟教練學重訓、學用健身器材,加強肌耐力,也促進人際關係。嘉義縣「新港鄉海瀛村銀髮健身俱樂部」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分享,會和物理治療師合作擬定運動處方,並透過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量表,依照長輩體適能狀態,給予運動指導、運動傷害或骨科疾病諮詢。若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輩,會協助他進行自主性等張、等長的肌力運動,訓練股四頭肌與臀肌,穩定膝關節附近肌群,減少膝蓋摩擦。洪晉宏表示,據點中有不少長輩過去以務農為主,總認為「以前做農就是運動」,要說服長輩運動很不容易,俱樂部除了透過影片、獎勵機制等,也會與C據點合作,像是長輩來運動就送痠痛乳膏,增加長輩意願。
2022-02-16 新聞.長期照護
75歲長輩陳聯煌曾經罹癌,醫師透露他僅剩5年壽命,有運動習慣的他為了健康著想,決定參與雲林科技大學的智慧樂齡健康促進中心,每周5天在健身俱樂部中跟教練學重訓、學用健身器材,加強肌耐力也促進人際關係。我國人口快速老化,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統計至110年1月老人人口指數為16.9%,預估社區內共有394萬名長輩。最憂心長輩出現肌少症,以肌少症盛行率7%來算,估計有30萬名長輩面臨肌少症威脅。肌少症會發生什麼問題?賈淑麗說,根據國健署調查,長輩1年跌倒比例約16.5%,其中8%因跌倒而就醫、住院,跌倒後恐骨折、引起腦中風或失能,心血管疾病與骨骼肌肉疾病是跌倒後最嚴重損傷,因此預防長輩失能最重要的是增加肌力。國健署爭取行政院前瞻計畫經費,自110年至114年將挹注2.88億元,於全國設置28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由地方政府結合公有閒置、或低度使用之空間設置據點,鼓勵65歲以上長者就近活動,以延長健康餘命,預防及延緩失能。賈淑麗表示,至今已核定88處據點,加上先前14處試辦據點,目前服務約7百人、累積8千多人次參與,平均每位長輩運用3次以上。嘉義市首座推髮健身房的示範站「精忠健康有力站」,社區主委楊鳳祥積極爭取支持後,將環境重新修繕、成立志工隊,營造友善空間,並添加運動設備,同時幫每位長輩量身打造專屬識別碼,透過藍芽紀錄長輩心跳、血氧,運動過程更安全。嘉義縣「新港鄉海瀛村銀髮健身俱樂部」,則結合運動與物理治療所,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分享,會和治療師合作擬定運動處方,並透過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量表,依照長輩體適能狀態,給予運動指導、運動傷害或骨科疾病諮詢。若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輩,會協助他進行自主性等張、等長的肌力運動,訓練股四頭肌與臀肌,穩定膝關節附近肌群,減少膝蓋摩擦。洪晉宏表示,據點不少長輩過去務農為主,會認為「做農就是運動」,總覺得年輕已經做很多運動,老了為什麼還要運動,起初要說服長輩運動不容易,會透過影片、獎勵機制等,像是與C據點合作,長輩來運動就送痠痛乳膏,增加長輩意願。雲林縣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成立「智慧樂齡健康促進中心」,為大學成立的示範中心,長者陳聯煌先生參與後,循序漸進地使用運動器材及提高強度,重拾力量與熱情。國健署近期辦理「銀髮健身俱樂部短片競賽」活動,歡迎各界投稿分享參與銀髮健身俱樂部的故事。
2022-02-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廿二期新冠疫苗預約平台即將於明天(九日)上午十時起跑,依照年齡分三梯次預約,接種時間為二月十四至廿日;由於目前仍有近四分之一的七十五歲以上族群尚未施打第一劑,超過三成尚未打第二劑,指揮中心推出外展接種服務,並提供每個案兩百元津貼,鼓勵居服員陪同長者至接種站接種疫苗,預估廿四萬名長者受惠。「長者染疫,易重症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英國研究顯示,未接種疫苗的六十歲以上長者染疫後致死率近一成,為接種三劑者的八倍;八十歲以上者如不打疫苗,染疫後致死率更高達二成五,是接種三劑者的六倍。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全國第一劑覆蓋率為八成二,第二劑為七成五,追加劑(第三劑)兩成四,相較之下,七十五歲以上長者施打率有待加強,近四分之一尚未打第一劑,逾三成還沒打第二劑。莊人祥說,若家屬無法陪同長輩打疫苗,可請熟悉的居服員陪同長者接種疫苗,居服員則有每案兩百元加碼津貼。若長者擔心疫苗副作用,地方政府可協助安排醫師至養護機構,提供諮詢評估。至於行動不便長者,可申請到宅接種。莊人祥說,三月底前,可透過一九六六專線或長照服務中心提出申請。
2022-02-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因本土疫情趨緩和產業缺工,指揮中心去年雖已簽核勞動部引進移工專案,但因應春節大量國人返台暫緩移工引進。不過今天指揮中心宣布,自2月15日起,啟動第二階段移工專案引進。移工來台前,必須在來源國已完整接種疫苗;來台後,開放雇主安排移工至防疫旅館進行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表示,第一階段移工專案引進已將屆滿,在落實國內外相關防疫措施之前提下,評估移工引進不至影響社區防疫安全,且經確認移工來源國均已配合相關防疫措施,自今年2月15日起,取消第一階段積分制引進方式,接續啟動第二階段移工專案引進,雇主得自印尼、越南、菲律賓及泰國等來源國引進移工。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移工主要都在集中檢疫所,未來集檢所要轉型收治輕症、無症狀病人及專案需要大量匡列者,因此雖仍會移出一部份給移工使用,但逐漸轉到防疫旅館和宿舍。勞動部做好相關規劃,仲介、雇主、移工本人需層層負責落實,才能兼顧勞動力和防疫安全。第二階段移工專案相關說明如下:一、移工入境前,應已完整接種疫苗,並上傳接種證明至勞動部入出國移工機場關懷服務網(https://fwas.wda.gov.tw/),且經查核同意。二、雇主應安排移工至防疫旅館進行檢疫,並事前向防疫旅館所在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備查。移工完成14天檢疫後,應於同一防疫旅館銜接7天自主健康管理,始得前往工作地點。三、指揮中心統籌調度集中檢疫床位,若有釋出可供入境移工使用時,勞動部得適時開放雇主提出申請,並依照移工取得入境簽證日期排序,依序入境。四、如因產業特殊需求,經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報指揮中心同意後,得規劃移工防疫宿舍,並統籌防疫宿舍管理責任。五、其他防疫措施,均比照第一階段實施,包括來源國應減少海外訓練所人數、移工入境前應完成PCR檢測及一人一室隔離,以及購妥確診醫療保險,入境後立即 PCR採檢,檢疫結束再次PCR採檢,後續銜接自主健康管理並依規定再做一次快篩。指揮中心再次強調,邊境檢疫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重要關鍵,雇主應善盡照顧管理責任,應確實遵照勞動部「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雇主聘僱移工指引:移工工作、生活及外出管理注意事項」及其他相關指引等規定,雇主如未依規定辦理,將以違反「就業服務法」規定論處罰鍰或廢止聘僱許可。
2022-01-25 新聞.長期照護
農曆春節出遊、外出拜訪親友時,民眾也要注意「長者防跌」。國民健康署提醒,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傷害的危險行為,家屬安排外出行程時,可事先熟悉旅遊路線地形、天氣變化及動線等,另外要注意長輩身體狀況、避免穿著不合身服裝或鞋子、姿位性低血壓等,恐增加跌倒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且每12個長輩就有1個曾經因為跌倒而就醫。長者常見的跌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其中以臥室和客廳排行前2名;有48%發生在室外,其中以街道或路邊、公園或運動場排行前2名。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長者因跌倒送醫的常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撕裂傷、胸部挫傷,以及手腕、髖部骨折等,建議家族出遊時,須考量長輩的健康狀況,適時安排定點休息。他提醒,若長輩不幸跌倒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指出,「行動能力」是影響老年生活品質重要的因素,應強健肌肉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出遊時,可善用手杖或登山杖,並避開積水處、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避免跌倒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整理出5招「長者出遊防跌檢核表」,協助民眾確認長者安全,防跌5招包括:1.注意周遭環境安全:應有充足的照明,使用加裝扶手的浴廁,小心濕滑地面、凹凸不平的人行磚道、有高低落差的斜坡,避免行經雜物堆積處。2.穿著合身服裝及鞋子:衣物、褲管裙襬合身不過長,選擇有鞋帶固定的鞋子,有包覆的鞋面及防滑的鞋底,避免穿拖鞋。3.攜帶合適的輔具與配件:選擇合適的枴杖或助行器等行動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方便;若有近視或老花者,應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4.注意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可以在家做肌力與平衡訓練運動,飲食營養要均衡。5.檢視用藥安全:如有使用鎮定藥物或多種藥物者,可請醫生協助評估用藥安全,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的風險。「讓長輩放心,他才願意出遊!」郭健中表示,有些長輩不願意跟家族走春,多半是怕「跌倒」,但運動、外出是最好的復健,民眾可貼心幫長輩注意出遊細節,或讓孫子、孫女來鼓勵長輩走出戶外,讓長輩願意多運動。郭健中分享「長輩訓練肌力」小技巧:長輩坐在椅子上,前方放桌子、助行器等輔具,腳往身體縮、上身往前彎,讓重心從屁股轉移到腳,接著手向前伸展、扶著桌子站起,可訓練長者腿部肌肉。有些長輩膝蓋痛,可以扶著健走杖、原地顛腳尖,亦可站在牆壁前,不用擔心往後跌倒。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年假期間,勤洗手、戴口罩落實防疫不可少,此外長輩不管是在家同樂或出遊,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製作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健康九九網站查詢及下載使用。
2022-01-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因應Omicron疫情持續延燒,指揮中心今天宣布除醫院禁止探病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宣布,住宿式長照機構除例外情形外,禁止訪客探視;新住民不論是否接種疫苗需自費採檢陰性才可入住。指揮中心自今天起調整全國住宿式長照機構新冠肺炎應變措施,重點說明如下:一、訪客管理:除例外情形暫停探視。例外情形經機構同意可探視者,應出具訪視前3天內採檢之自費篩檢陰性證明。二、新進住民管理:新進住民不論是否已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須配合以下兩項措施,包括:(一)均須出具入住機構前3天內採檢之自費篩檢陰性證明;(二)依機構人員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應接種劑次14天以上比率,採取對應之管制措施:1.如為工作人員達90%以上且住民達80%以上之機構,自入住機構次日起14天內避免參加團體活動;2.如為工作人員未達90%或住民未達80%之機構,則自入住次日起隔離14天,或自入住次日起隔離7天,於第7天進行自費篩檢,陰性者可解除隔離,但仍須避免參加團體活動,之後於第14天再進行1次自費篩檢。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國內外疫情發展,滾動修正相關應變策略。請各類住宿式長照機構務必落實執行「第2級疫情警戒期間住宿式長照機構COVID-19強化管制措施」及指揮中心公布之COVID-19相關措施指引,並鼓勵完整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基礎劑12周後之機構工作人員與住民儘速接種1劑追加劑疫苗,以提升個人及群體免疫力,確保工作人員及住民健康安全。
2022-01-17 新聞.長期照護
強烈冷氣團來襲,全台急凍,而且國內疫情加劇,民眾減少外出活動,不利於長輩身心健康,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復健科建議,民眾宅在家可以與長輩玩「鏡子遊戲」,透過簡易居家式預防活動增進互動,維持健康和延緩失能。台中榮總埔里分院職能治療師王哲煜表示,「鏡子遊戲」顧名思義就像照鏡子一樣,活動時,長輩與照顧者要面對面,之後請長輩盡量「模仿照顧者動作」,做動過程不用快,要依長輩的認知能力及體能,適度調整動作難易度及範圍,例如用上肢寫字、雙側上肢同時活動、上肢加腰臀(左右前後擺)、上肢加下肢(膝蓋微彎再伸直)等動作。反之,也能由長輩做動作「讓照顧者模仿」,但遊戲過程中,照顧者可請長輩在能力範圍內,同樣不用快,但盡量將動作做大、做難,如此可讓長輩知道活動度是否足夠;若長輩無法以站姿活動,就改採以「坐姿」進行,並將動作簡化成舉右手、舉左手、抬右膝及抬左膝,能力好者採舉手抬膝的合併式動作。王哲煜也提醒,照顧者在進行鏡子遊戲前,可以先面對立鏡或能映照自身影像的門窗等,先行練習觀察及帶動作鏡中的自己,才會知道長輩是否有確實比擬自己,在家持續活動,也能達到延緩老化失能、減少肌力流失、促進認知功能等效果。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疫情再延燒,今本土案例一口氣激增11例,境外新增49例。其中今天新增的本土案例中,有一起長照照顧群聚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也宣布「即起」,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住宿式長照機構禁止探視。醫院陪探病也調整相關的措施。針對長照機構的探視規定,從今起調整,須符合二大重點的管理措施,第一為訪客管理:除例外情形暫停探視。例外情形經機構同意可探視者,應出具訪視前3天內採檢之自費篩檢陰性證明。第二點為新進住民管理:新進住民不論是否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種, 一都均須出具入住機構前3天內採檢之自費篩檢陰性證明; 第二依機構人員完成新冠疫苗應接種劑次14天以上比率,採取對應之管制措施: 1.如為工作人員達90%以上且住民達80%以上之機構,自入住機構次日起14天內避免參加團體活動; 2.如為工作人員未達90%或住民未達80%之機構,則自入住次日起隔離14天,或自入住次日起隔離7天,於第7天進行自費篩檢,陰性者可解除隔離,但仍須避免參加團體活動,之後於第14天再進行1次自費篩檢。醫院的部分,北北基桃,除了特殊案例以外,禁止探病,特殊情況需要探病者,需要出具三天內抗原快篩、PCR陰性證明。探病者為完成疫苗基礎劑應接種劑次達14天(含)以上者,以公費篩檢;未完成者,以自費篩檢。探病者若為確定病例符合檢驗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第二點為住院病人及陪病者入院篩檢: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之醫院或入住前14天內居住於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之住院病人及陪病者,無論有無完成疫苗基礎劑應接種劑次達14天(含)以上,預定(非緊急)住院者,於入院前3日內公費篩檢;緊急需住院者,於入住病房前公費篩檢。住院病人及陪病者若為確定病例符合檢驗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第三點為住院病人之陪病者管理: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之醫院,陪病人數以1人為原則。陪病者須不具新冠相關症狀,亦未曾接觸確診個案或具相關公共場所活動史。第四點為醫療照護人員管理:專責病房之醫療照護人員應完成新冠疫苗基礎劑應接種劑次達14天(含)以上;可接種追加劑疫苗者,於111年2月1日前應完成接種,未完成者應評估調整職務內容。桃園市之醫院所有單位(除專責病房) 醫療照護人員,未完成疫苗基礎劑應接種劑次達14天(含)以上者,每週定期進行公費篩檢。
2022-01-03 新聞.元氣新聞
新冠肺炎疫情於2021年5月17日起提升為三級警戒,許多民眾及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但有就醫或定期回診需求該怎麼辦?疫情期間,正確醫療資訊更為重要,《橘世代》「厝邊健康最愛問」與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合作,邀請醫學專家來回應「厝邊健康最愛問」單元,解決社區左鄰右舍長輩常見疑問,教你安全又聰明就醫。回顧疫情升溫期間,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在社區設立社區篩檢站、社區接種站、集中檢疫所,當中收治許多新冠病毒確診病人,齊心加入抗疫戰線,更提供貼心的「遠距醫療」服務,結合戶外批價及領慢箋等措施,疏散人潮避免群聚,強化居民防疫保障。診間移至戶外 減少染疫風險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洪大川分享,大家不敢進醫院,我們就改變服務動線,將醫療服務跨出醫院,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好厝邊。疫情期間主動實施分流作業,特別於醫院戶外設置站點,除可快速領取慢性處方箋,還將診間移至戶外,醫師在戶外組合屋進行問診,針對不方便出門民眾,還另設遠距門診,解決病人擔憂。面對嚴峻疫情衝擊,洪大川說:「民眾不敢來,我們就主動跨出去。」戶外門診兼顧防疫及大眾就醫需求,減少到院染疫風險。淡水馬偕醫院站在第一線,盡力保護醫院的安全和服務量能,守護在地居民健康。除了防疫措施,馬偕紀念醫院推廣「共好醫療照護」行之有年,針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催生出一套智慧服務。醫護團隊主動出擊,直接派醫師、護理師、營養師深入社區健康服務站,帶動在地居民的健康適能,另外,在社區量測的數據定期回傳雲端,早期偵測出民眾疾病需求,縮短偏鄉醫療距離。因應人口老化及社會照護型態的變革,「在地化照顧」已成趨勢,健康服務站有助於民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避免落入長照需求危機。駐點守護偏鄉 資料上傳雲端有感於偏鄉就醫不方便,馬偕醫院亦深耕新竹尖石後山部落,派駐家庭醫學科醫師、護理師,並輪派心臟科、腸胃科、牙科、中醫科等,為當地居民健康把關。根據統計,心臟血管疾病是國人第二大主要死因,近年醫護團隊有推動大型活動,於駐點時用遠距傳輸心電圖,現場量測後,數據直接傳輸回馬偕醫院,專科醫師線上數據判讀,若有心律不整、心衰竭等疾病,可即時判斷是否有立即就醫的需求,揪出高危險群,達到早期發現、有效控制追蹤。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洪大川說,延續馬偕博士的醫療傳道精神,於偏遠地區投入遠距醫療,照護弱勢族群。疫情促使遠距數位醫療模式更落地,洪大川認為,目標是要逐步打造「大健康生態系」,結合數位科技增進照護品質、落實自主健康管理。未來將持續以民眾需求為中心,實現醫療照護零距離,促進社區民眾的全人健康。
2022-01-02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浪潮來襲,許多家庭需要移工照顧長輩,但外籍看護工由勞動部管轄,隨著投入照顧長輩比率增加,許多人建議應納入長照體系。專家指出,過去由勞政單位「管理」移工,但未因長照需求結合照護技能,延伸出雇主覺得移工照顧能力不好等問題,建議進入「深水區」探討問題。目前除北市府委託學者「聘雇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勞動部則委託致理科大教授林國榮執行「外籍家庭看護工制度在長期照顧角色與功能分析」研究,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進行「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銜接使用長照服務計畫政策評估及執行措施」,兩部會各自投入相關研究。國北護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指出,家庭看護移工值得關注,近年失智、失能長輩增加,應多探討如何幫助移工照顧長輩、連結長照服務等深水區的問題。據陳正芬進行的「聘僱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發現六成雇主肯定移工表現,但期待移工提升照顧技巧、語言能力;外籍看護工八成為印尼籍,有照顧臥床經驗者不到半數、照顧失智者不到四分之一,僅一成五每周放假一次;移工也期待能參與中文、台語課程,有意願提升照顧技巧。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使用喘息服務的移工家庭僅一萬多,有些家庭習慣原本的照顧模式,可能是喘息服務使用率不高原因之一,目前已委託學者研究;外籍看護工若需提升照顧技巧及服務態樣,可再做政策調整。提升照護力 家總線上開課 【記者許政榆/台北報導】全台長照服務需求約七十六萬人,但多數移工與雇主對於「照顧技巧」非常苦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去年透過線上課程,由專業藥師、營養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授課。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家庭看護移工來台前雖有經過訓練,但並不清楚直接照顧個案的狀況,如是否有洗腎、糖尿病、臥床褥瘡或其他共病,照顧方式不同也複雜,包括該讓長輩吃哪種營養品、服用細節等,都需注意。籌畫線上課程的社工師吳盈瑩指出,課程包括用藥安全、營養備餐、情緒溝通與危機處理、身體照顧技巧、生活復能等。
2022-01-02 新聞.長期照護
台中市前副市長林依瑩卸任公職後考取照服員,在台中的原民部落創設柏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結合長照服務與地方創生,實踐夢想。她親手為長者把屎把尿,也親身體驗長照服務現制的僵化與冷感。一直想當照服員的林依瑩,卸任後報名假日班的照服員培訓,創立合作社,結合原鄉人力在原鄉展開長照服務,不僅協助高風險家庭就業,也解決隔代教養問題、傳承族語文化,一舉數得。她說,一開始不敢讓長者和家屬知道她當過副市長,就怕對方有壓力,不讓她幫長輩擦屁股,乾脆請部落耆老替她取名,也讓她對部落更有歸屬感。不過,林依瑩對當前的長照服務頗有微詞。她說,對失能的阿嬤來說,擦拭神明桌、點燃一炷香,是她一生的信仰;阿公的狗狗是唯一陪伴的家人,牠生病,長照服務卻不能協助就診,受限政府長照二點○的規範,照服員只能「按表操課」。照顧服務不是商品,卻硬將服務「表格化、項目化」,例如陪同外出半小時要一九五元、陪伴服務半小時一七五元,失去服務溫度。她也舉例,寒流來襲,阿嬤家屬認為到浴室洗澡太冷,希望在床上洗澡,但照服員只能按表格勾選「浴室洗澡」,據此拒絕,因若被稽查員查獲就會被扣點,照顧服務一點都不彈性。儘管理解政府擔心業者浮報價格A錢,但其實壞單位沒這麼多,且要相信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2022-01-02 新聞.長期照護
移民署統計,全台約五點五萬名失聯移工,去年新增三九八七名,高於前年三六五四名,以家庭看護工失聯率最高,三大主因包括薪資過低、一人當三人用、獨自工作精神壓力大等。學者提醒,薪資過低、照顧失智失能長輩難度高又缺乏提供照顧技巧等後援,恐難遏止移工失聯。移民署統計,五點五萬名失聯移工中,以家庭看護工二萬九二○七人最多、其次為製造業二萬二七六五人、漁工二三三九人。移民署稽查人員指出,家庭看護工的工時長達廿四小時,又沒有假日,幾乎沒有喘息機會,特別是要在他人家中「獨自工作」的寂寞感,讓他們可能想要逃離。稽查人員也提到,疫情期間移工禁止來台,在台移工看準雇主「等不到下一個看護」,直接要求加薪,否則就打「一九九五」,表達要轉換雇主,雇主怕沒人照顧家中長輩,最後多半都會埋單。據了解,加薪幅度每月可達三千元到八千元。此外,疫情期間,失聯移工查緝暫緩,就算抓到失聯移工也沒班機可遣送,導致移工更挑工作,甚至以「高薪派遣工」的方式打拚。稽查人員表示,台灣勞動人才嚴重缺工,含果園採集、飯店房務、建案、瀝青工程等,找不到台灣人願意做,市場需求也使逃逸移工在外流連。國內家庭看護移工薪資偏低,勞動部公告自元旦起,每月基本工資調至二萬五二五○元,在工廠、養護機構工作的移工皆適用,卻不含家庭看護移工。國北護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指出,廠工每天工作八小時,還能申請加班費,但家庭看護工無固定休假,月薪又停滯在一萬七千元,也是導致失聯移工增加的原因之一。國內家庭看護工薪資停滯,對外又面臨國際搶工。專責人力仲介的博茂總經理楊玉珠表示,日、韓、港、星都有移工需求,儘管日韓對語言、照護能力標準較高,但薪資也高。陳正芬說,日本目前開放工廠、機構申請移工,未開放一般家庭申請,但不分國籍同工同酬,月薪四萬五千元。楊玉珠建議,政府除了調整薪資,應多多開發來源國,不能只依靠印尼、菲律賓等。
2022-01-02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浪潮來襲,許多家庭需要移工照顧長輩,但目前外籍看護工由勞動部管轄,隨著他們投入照顧長輩比率增加,許多人建議應納入長照體系。專家指出,過去由勞政單位「管理」移工,但未因長照需求結合照護技能,延伸出雇主覺得移工照顧能力不好等問題,建議進入「深水區」探討問題。外籍看護工目前隸屬勞動部管轄,但隨著外籍移工照顧長輩比率增加,各界紛紛提出將外籍移工納入長照體系。近日勞動部委託致理科大教授林國榮執行「外籍家庭看護工制度在長期照顧角色與功能分析」,衛福部長照司則委託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進行「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銜接使用長照服務計畫政策評估及執行措施」,兩部會各自投入相關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指出,兩個部會關注此議題很好,但需要擬定「短中長程」計畫並執行,過去發現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遇到困難、或只用一次就不再使用,而近年失智、失能長輩增加,外籍看護工負擔變重,建議兩部會各司其職,進入「深水區」,投入專業能力評估或培訓。陳正芬進行「聘僱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發現六成雇主肯定移工表現,但期待移工提升照顧技巧、語言能力;而外籍看護工約八成為印尼籍,不到一半有照顧臥床經驗、不到四分之一會照顧失智者,大多放假時間不固定,僅百分之十五每周有一次放假。移工也期待能參與中文、台語課程,也有意願提升照顧技巧。陳正芬表示,在家庭工作有許多複雜元素,避免移工失聯,除了雇主能力許可下給予加薪,雇主也可以增進與移工關係,包括關心移工、一起用餐等,而非只把移工當做工具人,相信移工也會感受到雇主善意。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使用長照給支付服務約卅五點七萬人,其中聘僱移工家庭使用服務約三點七萬人,占百分之十至十一,使用喘息服務的移工家庭僅一萬多。他認為,有些家庭習慣原本的照顧模式,不見得願意接受新的照顧人員或方法,可能是喘息服務使用率不高原因之一。周道君表示,長照司委託學者進行研究,主要聚焦於外籍移工家庭如何銜接長照服務,並非由長照服務取代外籍看護。因應失智、失能人數增加,外籍看護工若需要提升照顧技巧,未來可藉由研究結果考量調整政策,讓長照與外籍勞動制度銜接,符合使用者需求。
2022-01-02 新聞.長期照護
全台長照服務需求約76萬人,但多數移工與雇主對於「照顧技巧」苦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去年透過線上課程,由專業藥師、營養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授課,帶領聘僱移工家庭一起精進照顧技巧,由於台灣家庭看護多以印尼籍為主,簡報也採用雙語版呈現。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家庭看護移工來台前雖有經過訓練,但並不清楚直接照顧個案的狀況,例如是否有洗腎、糖尿病、臥床褥瘡或其他共病,照顧方式不同也複雜,包括應該讓長輩吃那一種營養品、服用細節等,都需要特別注意。為讓家庭照顧者及移工看護有更好照顧品質,家總三年前即規畫課程,疫情期間以線上方式進行,共吸引五十三組家庭報名,非台北市十組,每場次平均在線四十人次,共十五組家庭連續五堂都上線參與。籌畫線上課程的社工師吳盈瑩指出,課程包括用藥安全、營養備餐、情緒溝通與危機處理、身體照顧技巧、生活復能。評估長輩用藥安全方面,因應家庭看護工有八成是印尼籍,因此把長輩藥袋翻譯成「印尼文」版,讓移工協助檢視長輩用藥,並透過線上網路平台,在家即可翻譯藥名。分享照顧技巧也能互相學習,吳盈瑩表示,課堂中講師、學員互相討論身體照顧、備餐泥、烹煮青菜等技巧,以及使用易讀、多圖「口訣式簡報」,讓家庭照顧者在照顧上能更細緻。
2022-01-02 新聞.長期照護
受限疫情,台灣邊境嚴管,面臨勞力短缺,失聯移工問題更加嚴重。根據移民署統計,全台已有5萬5243名失聯移工,去年新增3987名,相較前年3654名,漲幅更大。以家庭看護工失聯率最高,三大主因包括薪資過低、一人當三人用、獨自工作精神壓力大等。移民署統計,5.5萬名失聯移工中,以家庭看護工2萬9207人最多、其次為製造業2萬2765人、漁工2339人。第一線稽查人員指出,家庭看護工工時長達24小時,很難休假,沒得喘息,一人當三人用幾乎是常態,特別是必須要在他人家中「獨自工作」的寂寞感,精神壓力大,讓他們想要逃離。「疫情之下,家庭看護工的逃逸原因不再這麼單純。」稽查人員指出,疫情期間移工禁止來台,移工看準雇主「等不到下一個看護」,會直接要脅雇主加薪,如果雇主不加薪,移工就會直接打到1995,表達要轉移雇主,雇主怕沒人照顧家中長輩,最後都會埋單。此外,疫情期間暫緩不查緝,抓到失聯移工也沒班機遣送,導致移工更挑工作,甚至以「高薪派遣工」的方式打拚,高薪也讓其他移工蠢蠢欲動。稽查人員表示,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有幾個原因,台灣勞動階級人才嚴重缺工,自認受過教育的台灣人,不願意從事勞動的工作,包含果園採集、飯店房務、建案、瀝青工程等。移工好用又便宜,大多沒有壞習慣,不用買菸、買酒請他們,他們只需要聚在一起,聊聊鄉愁就夠了。也讓這群逃逸移工,可以在外流連。勞動部公告自元旦起,每月基本工資調整為2萬5250元,工廠、養護機構工作的外籍移工皆適用,但不包括庭看護工。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指出,廠工工作時數8小時,薪資較高還能申請加班費,家庭看護工無固定休假,且在家庭內工作複雜度高,薪資卻停留在1萬7000元,一樣工作卻價差8000元,也是導致失聯移工增加的原因之一。專責人力仲介的博茂總經理楊玉珠表示,引進外籍廠工與看護工要求條件不同,工廠多半要求年輕人,手腳靈活、學習能力快等,家庭類看護工希望有照顧長輩、打理家務、洗衣煮飯等經驗,但家庭看護工近30年僅調薪一次到1萬7千元,廠工、看護工薪水愈差愈大,加上產業有大量勞動需求,許多看護工期滿選擇轉換,轉換不成則逃跑,若已培養照護能力卻轉為廠工,實為可惜。外有國際搶工熱潮,楊玉珠表示,鄰近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等都有移工需求,日韓等國有較高語言、照護能力標準,相較之下,台灣善待移工且輸入條件也不高,若移工急需賺錢,只要在當地受訓600小時,多半會選擇來台灣。但因為薪資過低、照顧技巧不足等問題若未解決,恐難遏止移工失聯問題。楊玉珠建議,除了考慮薪資調整,政府應多多開發來源國,不能只依靠印尼、菲律賓等。移民署稽查人員認為,目前引進移工只有廠工、家庭看護以及漁工,既然台灣農業缺人力,且月薪可高達4到5萬,不如直接開放,讓移工有錢可以賺。另外,他也支持移工薪資提升,保障他們的留任率。
2021-12-29 新聞.長期照護
63歲的秀禎10年來獨力照顧臥床的先生,去年底被檢查出腫瘤,擔心先生無人照顧而猶豫就醫,申請使用長照2.0服務後,終於能好好住院治療。透過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承辦的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心的社工引導,秀禎嘗試使用喘息服務、參與紓壓活動、支持團體,她發現:「大家都是照顧者,一起吐苦水,原來我不是最苦的那一個,讓我更珍惜當下」。鼓勵民眾善用長照資源,衛福部委託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第5屆聰明照顧月計畫圖文徵求活動」,符合長照資格的照顧家庭,至少使用一項長照資源,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交通接送等,皆可報名參賽。作品以「照顧計畫適切性(30%)」、「資源利用創新性(40%)」、「運用資源後的改變程度(30%)」等項目進行評選,並透過分享促進經驗交流。獲得第一名為56歲的宜蘭新住民華里,原本家人希望她離職照顧失能的先生,她仍珍惜工作機會,透過維揚診所承辦的家照據點護理師支持,善用長照資源,兼顧照顧與工作。評審團給獎原因是「長期處於照顧逆境,不向命運低頭,始終懷抱希望,抓住改變的機會」,同時評審團認為,因新住民的資訊來源及支持系統相對不足,「新住民家庭照顧者議題」值得被大眾關注。長期照顧先生的秀禎獲得第二名,接受家照服務中心協助後,過去她與先生以前經營的刻印店,現改成工作室服務老客戶,現在也加入「友善照顧商家」行列,服務客人的同時也推廣長照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為「打開心房、勇於嘗試,受助者成為助人者,不讓照顧擊垮」。37歲的瑋臻獲得第三名,原本在台北生活,2年前母親驟逝,不得不返回花蓮照顧失智父親,但不熟悉失智照顧,且父親病情加重,充滿負能量及憤怒感確無處可說,直到碰到門諾基金會的家照據點社工,才感覺「有人耐心聽我說,彷彿得到救贖」,他決定讓父親到失智據點接受服務,在社工鼓勵下報名且完成照服員訓練,即將投入照服員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是「從1對1的家庭照顧者,變成1對多的專業助人者,把照顧經驗與痛苦,變成自我成長的養分」。今年共64件作品參賽,經評審團評定擇優前3名及5名佳作接受表揚,64位參賽者平均年齡55.6歲,65歲以下佔七成七;女性占71.9%,男性占28.1%;平均照顧7.7年,照顧年數最高達35年,最少為0.5年,除了往年較多的老老照顧者,今年年輕照顧者、男性照顧者、原住民、新住民照顧者報名者都有增加趨勢,顯示家庭照顧者的多元性。衛福部自107年1月即推出「長照2.0」給付及支付新制,民眾撥打1966長照專線,經縣市照顧管理中心派員到家評估,可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類補助。而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也能申請部分項目。此次得獎作品將公布於家總「長照四包錢」網站分享聰明照顧經驗。
2021-12-18 醫聲.院長講堂
「健康最大的威脅就是慢性病和癌症,這些病大都是生活習慣造成。」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是台灣推動肥胖醫學的先驅,雖然減肥是台灣美容瘦身產業的主軸,但他的行醫心願不在於成為減肥名醫,而是盼望跨領域專業合作,幫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慢性病 不能靠別人「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黃國晉強調,看似簡單的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接種疫苗,真正要做起來,常會無所適從,因此有了解自己狀況的家庭醫師在身邊就很重要,可讓人輕鬆負起自我健康管理責任。黃國晉擔任北護分院長六年來,積極深耕社區,在腎臟病衛教、糖尿病照護、戒菸、健康醫院、出院準備、長照等屢屢獲獎。醫院經營從全人觀點出發,採「醫養合一」的靈活思維整合團隊合作,以巧思改善環境、善用智慧科技,塑造令醫療人員工作輕鬆、病人心情愉悅的環境。發展「CGT飲食」認證長者怎麼吃得營養健康,也有享用美食的快樂?黃國晉表示,有的長者可以咀嚼(Chew),有的能用牙齦壓碎(Gum),有的只能用舌頭壓(Tongue),除了基本的吞嚥評估、吞嚥或舌壓訓練,北護發展出「CGT飲食」認證,希望未來推廣為食品分級制度,經專業評估,長輩可根據自己適合的CGT分級去選擇愛吃的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的食物,北護分院有全國首創老人營養研發中心,由跨專業團隊進行食物質地測試,不論是硬度、黏稠度,都能確認食品可滿足長者口腔能力的要求,為未來標準化生產建立基礎。目標開發100道兼顧美味,符合CGT飲食分級的食譜。黃國晉更打造北護分院成為國內外老人長照的標竿,提供護理之家、樂齡病房、居家護理、肌少症整合門診等服務。他說,現在病人出院之後,還需要後續照顧,家屬得自己去找護理之家,但如果醫院、長照、社區的連結可以更緊密,讓急性後期、居家醫療更順暢連起來,病人就不會不敢出院,家屬也不會這麼辛苦,社區醫院正是關鍵的連結點。盼強化社區醫院功能「社區醫院功能強化,是台灣醫療未來的願景。」黃國晉表示,社區醫院有很多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醫師只是健康的守門員,能幫助病人的不只有醫師,還有其他專業人員、家屬、照顧服務者,如果能轉換到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就能靈活地想到很多可以做的事、可以連結的資源。黃國晉養生祕訣:巡視醫院走樓梯 每天萬步不難走進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的辦公室,馬上注意到牆邊放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原以為這是肥胖醫學專家的養生祕訣,沒想到黃國晉笑說:「忙到已經很久沒騎了!」雖說沒時間運動,其實他已經把健康原則融入在每天的生活裡。巡視醫院習慣走樓梯,各棟各樓層走一回,一個多小時下來,不知不覺就走超過一萬步。黃國晉會利用時間運動,上樓走樓梯、下樓為保護膝蓋改搭電梯,搭公車提早兩站下車改用走的,如此積少成多,每天一萬步並不困難。保持心情愉悅也很重要,每天睡滿六小時、不熬夜,會追劇、與朋友聚會,適時釋放壓力。黃國晉的太太是營養師,他在台大首創減重門診時就是得力助手,每天聽太太對病人衛教,也耳濡目染。因此他的飲食原則就是營養均衡、避免高油,像炸雞腿,一定會去皮再吃。「研究發現,年長者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4到27之間最長壽。」黃國晉說,所以無論飲食、運動,他都抱持輕鬆的態度融入生活,每周量一次體重可確認保持健康範圍,沒有要追求「瘦」。黃國晉照顧自己健康的方式講求科學化,定期健檢即是一大重點。建議如果有符合國健署的癌症篩檢資格,就要跟著做,其他部分就要看家族史、個人風險因子等因素,與家庭醫師討論較為個別化的健檢項目。「該吃什麼保健食品?」黃國晉常被詢問此問題,他通常會建議可吃綜合維他命,其他則因人而異,一樣要與家庭醫師詳細討論。黃國晉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家庭醫學、社區醫學、肥胖醫學、預防醫學、營養醫學、旅遊醫學●現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博士、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給病人的一句話「定期健康檢查」最重要,「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大家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低壓力、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找家庭醫師做進一步討論。
2021-12-17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退休準備是老後生活的基石,今年影響退休準備最重要的變數就是新冠疫情,聯合報日前舉辦「疫變下的退休力應變沙龍」,邀請專家分享面對未來疫變新日常。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宣布,年底將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並展開「台灣退休力資源地圖」計畫,邀請合作夥伴共同為幫助大家儲備退休力而努力。三位與談專家分別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以及旅居波蘭的作家葉士愷。施振榮以投資報酬率的觀念分享,平均壽命延長,一定要避免老來臥床失能,40~50歲就要開始準備,及早投資。陳亮恭建議要「以終為始」,保持健康需要「套餐」,即運動、營養、社會連結及慢病管理缺一不可。最年輕的葉士愷也認為,退休準備應該提早規畫。游美月表示,去年我們開啟退休準備工程,找出五個核心能力,分別是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推出「五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近一年來獲得3萬人的熱烈回響。去年調查發現,國人退休準備分數僅54分,根本不及格,大部分的人對退休沒有規畫,年長女性的退休準備更明顯不足。近來遭逢百年大疫,這個變數讓大家都必須重新適應生活。因此,今年特別邀請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與擅長人工智慧大數據的宏碁智醫團隊,依填答內容找出6種退休準備樣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提供更精準的退休準備評量,也計畫推出「台灣退休力資源地圖」,希望對退休準備的各面向提供專業資源,幫助民眾進行退休準備,加強退休力以適應變局。【健康準備】保持健康需「套餐」 4要素不可缺陳亮恭指出,退休準備指標與其他工具最大的不同,就是問出「你動手準備了嗎?」,透過執行程度,問出實質準備狀況。初步發現,財務準備是退休準備的第一步,通常是先意識到退休生活需要財務支持,但若以完成度來說,健康準備的執行難度最高。他認為,可以將健康準備視為退休準備的「粽子頭」,只要拉起粽子頭的結繩處,健康力提升,其他退休準備能力也會跟著提升。不過,健康準備的執行必須落實在生活上,例如每周運動三次、攝取足量蛋白質等,除了個人動機,也需要環境配合。游美月指出,疫情使她固定健身的習慣中斷,但一段時間後,認為再這樣下去不行,於是開始自我鍛鍊,每天提早一小時起床,做各15分鐘的有氧與瑜伽、5分鐘冥想、3分鐘倒立,重新調整運動習慣,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施振榮和陳亮恭對於健康維持也有新領悟,尤其是陳亮恭,他說自己向來是健康知識的倡議者,如今成為實踐者,把運動放上每天的時程表,甚至在跑步機上邊聽有聲書邊走路,維持體力。曾經中風的施振榮說,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健康 自己顧」,他現在每天走路、天天動腦,想辦法讓身體和頭腦都更健康。【延伸閱讀】>>企業家施振榮裝13根支架的深刻體驗 【財務準備】疫情激發危機感 年輕人開始理財財務準備是退休準備的第一步,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指出,疫情使股市大熱,不少年輕人感受到疫情帶來的危機感,開始規畫財務,看見市場的投資機會,但楊淑惠提醒,投資行為不完全等於財務準備,退休財務準備必須有完整規畫。楊淑惠表示,台灣爆發社區感染以來,約有3%的民眾因疫情增加退休規畫的金額,其中以30~39歲占大多數,不過,有4.2%的民眾認為疫情讓他們思考提前退休。另外,疫情期間,許多行業受疫情影響,導致收入短少,若不幸染疫,後續的醫療照護費用、薪資損失等,也是不小的額外開銷,凸顯緊急預備金、醫療保險規畫的重要性。 中信銀專家提醒 健康風險是財務準備變數 楊淑惠建議,財務準備必須思考資金來源、規畫目的與用途、甚至創造財富的方式,並注意風險控管,建議先確認投資目的及對風險的承受力,切勿將資金壓在同一個籃子中,此外,也要考慮年紀漸增的健康風險。不同年紀應有不同的財務規畫重點,30多歲的人多半處在事業衝刺期,除了及早投資,最好趁著年輕先規畫基本的醫療保障;三明治族群多半為家庭經濟支柱,也邁入事業高峰期階段,一旦遇到變數或事故,對家庭影響大,建立緊急預備金及壽險、重大傷病相關保障顯得格外重要。「50+」的準退休族群,則建議以退休金及長照規畫為主,並建議增加固定收益標的。【延伸閱讀】>>三個世代退休財務準備如何更完整【社交準備】疫情來了 運動、社交玩出新變化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慣,更凸顯退休準備需隨時調整。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雖然最年長,善用科技的他,卻很享受視訊帶來的便利,「我適應得很好」;但視訊會議對於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來說,有時反而是惡夢,因為曾經一整天有7~8個會議;葉士愷則經歷波蘭和台灣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印象十分深刻。 施振榮說,因為有科技,疫情對我沒有什影響,以前同學會五年辦一次,拜疫情所賜,現在同學會每個月辦一次,「台美一起空中聚會」;過去參與會議,總需要外出,光交通往返就占據大半時間,但現在用視訊會議,反而少了許多限制。相較於過去,疫情之下的生活反而更快樂。但談到視訊會議,陳亮恭說,「我最近開始受到這個苦了。」疫情爆發讓他工作量暴增,以前實體會議,如人到不了就不去,現在都用視訊,即使舉辦地點在國外,也不能不去,最高紀錄一天開了7~8個視訊會議。旅居波蘭的作家葉士愷說,去年在波蘭碰上當地疫情嚴重,生活受到高度管制。他幾乎沒有出門,社交生活嚴重受阻,復活節、聖誕節一樣冷清,今年四月返台,又碰上台灣疫情大爆發。他認為,大家都要學習與疫情共處。【延伸閱讀】>>看看作家、Youtuber葉士愷分享波蘭防疫經驗【退休想像】施振榮、陳亮恭:腦中沒退休這件事葉士愷表示,新世代對退休想像是可以健康自在過生活,不需要為了經濟煩惱;陳亮恭則表示,現在腦中沒有退休這件事;施振榮則說,自己雖從工作退休,但沒有從社會和人生中退休。三個不同世代,對退休人生各有不同看法。退休制度於1880年俾斯麥於德意志帝國實施,規定65歲退休,但當時德意志帝國平均年齡才47歲。俾斯麥為了讓老到無法工作的人得到政府照顧,提出退休制度,與如今追求第二或第三人生的退休已經不同。即將邁入77歲的施振榮說,台灣平均臥床時間是8年,若以現在的平均餘命80歲來說,「我現在應該是躺在床上的人」。他60歲從工作退休,從40歲就開始準備,50幾歲時發現冠狀動脈阻塞,於是減少壓力、注意飲食及多運動,如今他雖然從工作退休,但一直保持社會連結,「活在社會就是要不斷地有貢獻,必須不斷的學習。」陳亮恭說,他現在腦袋裡是沒有退休,英國經濟部智庫曾調查,勞工不管幾歲退休,退休後平均僅開心兩年,隨後就開始因健康問題看醫師;法國研究也發現,勞工每晚一年退休,可降低失智症發生風險3%~5%。其實目前為退休人士設計的許多健康促進方法,包括要有活動量、要用腦力,與人相處應對,退休後要排很多課程才能達到這些目的。陳亮恭認為,有些工作職務必須世代交替,但不代表不用繼續工作,他目前腦中沒有退休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