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期該怎麼吃? 4種孕婦該吃的營養補充劑
迎接新生命對於新手爸媽而言是一項既期待又緊張的人生成就,在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一個小小的生命已經在準媽媽的肚子裡孕育成長,如何讓準媽媽以及肚子裡的新生命能夠在懷孕期間獲得足夠的營養與生長所需的各種元素,是每一對新手爸媽都非常注意的一個問題,今天的文章提供準爸媽們參考,孕期的營養補充怎樣才合適。1.葉酸:幫助胎兒神經管發育葉酸又稱維生素B9,與DNA蛋白質的合成與細胞分裂有密切的關係,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葉酸攝取的量不夠,會影響到胎兒的神經發育,嚴重時可能造成神經血管缺陷。台灣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指出,近6.9%的15-49歲育齡婦女,血清中葉酸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正常葉酸濃度下限6 ng(奈克)/毫升。因此補充葉酸對於懷孕婦女或是正在規劃準備懷孕的婦女都十分重要,建議若是有計畫懷孕,可以在準備階段與孕期前12週每日攝取400微克(mcg),之後妊娠期間則每日攝取600微克,可以降低胎兒出現神經管缺陷的風險。若是屬於高風險的孕婦們,或是有神經管缺陷家族史等,可考慮使用高劑量葉酸補充,在懷孕前三個月開始服用1到4毫克(mg)葉酸,持續到孕期的前12週後再降低劑量,可進一步諮詢醫師的建議。葉酸也能經由生活中能夠獲取的食物補充,常見富含葉酸的天然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例如:波菜)、豆製品、肝臟等。國民健康署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葉酸每日上限為1,000微克,葉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多餘的量會經由身體排除,但是依舊不建議過度補充,準備懷孕的媽媽們應該要與醫師討論並遵照醫囑使用。2.鐵劑:預防貧血、早產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懷孕期間以及分娩時母體會需要鐵來增加紅血球數量,而且新生兒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質主要來自懷孕期間母體的提供,補充足夠的鐵可以降低孕婦貧血的風險。本身沒有貧血病史的孕婦,在懷孕期間鐵的攝取量建議約15毫克/天至30毫克/天,以預防缺鐵性貧血。若是本身就有缺鐵性貧血的孕婦,要與醫師討論後依據自身狀況補充較高劑量的鐵,由於服用鐵劑較常會出現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若是不耐受,可以改用間歇性補充鐵劑(每週一至三次),研究證實間歇性補充鐵劑的效果與每日補充一樣有效,並且耐受性更好。鐵劑與維生素C併用可促進鐵吸收,另外,茶葉與咖啡中的單寧酸會與鐵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會減少近50%的鐵質吸收。鐵質有兩種分類:血紅素鐵(heme)和非血紅素鐵(non-heme)。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比較說明3.含鈣製劑:骨骼及牙齒生長懷孕中後期胎兒開始發展骨骼及牙齒,鈣對於胎兒骨骼以及牙齒生長極為重要,因此懷孕與哺乳期應攝取充足的鈣質。美國國家學院的參考膳食攝取量建議,19到50歲的孕婦或正在哺乳的婦女元素鈣的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天,也可以多攝取含鈣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乳製品、黑芝麻、豆腐、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轉化和合成,建議每天可攝取600 IU(國際單位)與鈣片一起使用,有些食物併用會影響鈣質吸收,例如:鐵劑和鈣質會在體內互相競爭,降低鈣的吸收,建議兩者分開使用;咖啡與茶也會影響鈣質吸收,以及含有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與鈣質會在腸道中結合,形成不溶的沉澱物,故飲食上也要多加留意。或許準媽媽們也有疑問,現在市面上的保健食品單是鈣片就有很多形式,例如:檸檬酸鈣、碳酸鈣,究竟要怎麼做選擇呢?不同種類的鈣片有不同的鈣離子吸收率以及鈣含量,選擇的時候可自行考慮含鈣量、吸收率與價格等因素來做取捨。鈣片種類的鈣離子吸收率及鈣含量說明4.碘:胎兒甲狀腺發育碘是合成甲狀腺素不可或缺的元素,調節代謝與生長發育,孕婦如果缺碘的話不僅可能造成新生兒與母親甲狀腺功能不足,也可能造成新生兒呆小症、智商和認知功能發展遲緩。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有計畫懷孕的女性每日要攝取140微克的碘,平日可以多攝取海帶、紫菜、貝類、海魚等富含碘的食物,烹飪時也應選用加碘鹽。懷孕期間增加為每天200微克的碘,哺乳期間每天攝入250 微克。其他還有一些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鋅,都是孕期需要補充的營養元素。目前市面上的孕婦綜合維他命幾乎都有包含這些所需的成分,建議每位準媽媽要依據自身生活飲食習慣,與醫師討論需要額外補充的營養素,按照醫囑服用,給媽媽及寶寶都有最好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