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4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沉靜的力量
小娟和母親再度出現在我的診間時,已經大學畢業,入社會工作過一段日子。她希望自己可以克服開會的恐懼,讓她在職場有好的表現。「我現在的問題和高中遇到的不一樣」,手上握著小抄的小娟強調,「那時候,我是被班上一個同學帶頭霸凌。現在是開會被點名發言,就臉紅心跳,緊張到語無輪次,所以一收到開會通知,就會拉肚子……」她分析自己兩次求助問題的不同。小娟高中時代的舊病歷,確實記載著她因遭霸凌無法上學,先被我診斷為憂鬱症,不久又加上社交焦慮症的診斷。簡言之,她先因在小組發言結結巴巴,被某位同學看不順眼,聯合其他人排擠,衍發成憂鬱症而來求助。治療改善後,有幾年沒回診,最近遇到困難,又回頭找我幫忙。「當年應該跟你和媽媽說過,你的核心問題是社交焦慮症,現在也是。」我將目光從螢幕轉向小娟,她立刻顯得手足無措。「高中時代因為畏畏縮縮,被同學盯上,成為霸凌的受害者;現在則因職場環境焦慮症復發。」我分析我的看法。「當年妳確實說過小娟有社交焦慮,但我覺得孩子只是比較內向、害羞……」母親忍不住加入對談。「一般人確實常把社交焦慮當成個性太內向。」補充說明後,我繼續詢問進入職場快兩年的小娟,為何現在才來求助。「其實,我一進公司就很怕開會。要不是新冠疫情,公司居家分流上班好一段時間,還停止實體會議,我應該早就完蛋了。」小娟囁嚅著。「真的不只是內向嗎?」母親質疑,女兒曾做過職業性向測驗,顯示她真的很內向。「性向測驗能告訴我們的是性格傾向,不是疾病。性格內向和焦慮症可能同時存在。」我鄭重強調。「我好羨慕同事開會可以侃侃而談,下班可以一起聚餐。對我來說,連搭電梯遇到不熟的人,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討厭這樣的自己。」小娟鼓起勇氣,說出內心的折磨與不堪,滔滔不絕的母親也靜了下來。解釋完診斷與治療方向後,我問小娟,「喜歡看書嗎?」「超喜歡,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我都喜歡。」「一共有兩本,都不是翻譯書,第一本書是精神科醫師寫的,有關社交焦慮症的科普書,叫做《宅男宅女症候群》,可以補充看診的資訊不足。第二本書是一位內向的職場女性寫的,書名是《安靜是種超能力》。當你的社交焦慮症改善後,可以更深入了解內向的人如何善用自己的特質,在職場發光發熱。」我開出書單。「大家不是都喜歡外向、勇於表現自我的人,小娟的個性不用改嗎?」母親又插嘴了。「認識、喜歡自己的特質比較重要。一味追求主流價值,無法建立真正的自信。」當我望向小娟,四目相對瞬間,我感受到她沉靜的力量。【延伸閱讀】《宅男宅女症候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林朝誠╱心靈工坊出版╱2014《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張瀞仁╱方舟文化出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