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治巴金森症 不必再戴3公斤鐵盔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許多人都以為巴金森症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台大醫院卻收治了不少10幾歲巴金森症患者,念書時,腳不由自主地抖動、打拍子。為了降低患者抖動的頻率,台大引進「無框架深腦部刺激術」,六成患者明顯獲得改善。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說,她曾經收治一名讀大一的巴金森症病人,患者單側的腳,從高中就開始抖動,考上大學之後,症狀更嚴重,影響走路速度,且肌肉痠痛,到院檢查證實為少年型巴金森症。吳瑞美指出,早期巴金森症患者以口服「左多巴」藥物為主,但服用五至八年後,藥效逐漸降低,運動功能變差,藥效不夠時,就跟停電一樣,寸步難行。如果提高藥量,又可能出現局部或全身晃動的奇特動作。由於年輕型患者對於藥物反應較為敏感,症狀特別明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這個時候只能透過外科手術來改善。吳瑞美說,「無框架深腦部刺激術」是一項不錯的選擇,透過電極放電與輕量藥物輔助來舒緩症狀。傳統「有框架深腦部刺激術」過程複雜,病人在開腦之前,頭上必須戴上三公斤重的鐵盔,再藉由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造影,找到視丘下核,才能取得插針座標位置,手術時間長達10個小時。相較之下,「無框架深腦部刺激術」簡易多了,病患不用戴頭盔,只需在頭頂插上五枚感應針,透過功能性導航系統,就能迅速找到視丘下核的座標位置,至少節省了三個小時的手術時間。座標設定之後,調節器持續放電,讓視丘下核的神經細胞壞死,就可以大幅降低發抖的頻率。「無框架深腦部刺激術」費用異常昂貴,光是自費購買電極、電線、電池等耗材,就得花上近90萬元,並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延伸閱讀》‧巴金森氏症》3症狀 判斷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治療/藥物是主要治療方式‧巴金森氏症》國內患者逾3萬 台大有專治中心【2009/04/10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