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原民死亡率 高一點八倍
【聯合報╱何定照】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布最新原住民十大死因,指出原住民死亡率較非原住民高一點八倍,「惡性腫瘤」連續五年是死因第一名。「事故傷害」首次跌落死因前三名外,為第四名。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何定照】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布最新原住民十大死因,指出原住民死亡率較非原住民高一點八倍,「惡性腫瘤」連續五年是死因第一名。「事故傷害」首次跌落死因前三名外,為第四名。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新聞網/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許信德】大部份癌症的患者,在被告知有罹患癌症的時候,常有以下反應:這是早期或晚期、怎麼治療、會不會好、還有多少機會、甚至還能活多久的反應,這是正常的。即使您可能經過一番掙扎,否定或憤怒的情緒,但面對問題去克服及接受,才是真正的方式。其實說起來容易,過程卻是非癌症患者所能體會的。頭頸部癌症患者大部分是中壯年人,多處於人生黃金的階段,這種感受尤其深刻。所以面對癌症時您需要了解什麼?1 癌症是長期抗戰的治療過程,可以是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療法,現多有準則指引,譬如哪一期先做手術加放射線療法,或單純放射線治療,或加上化學療法,端看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淋巴轉移的程度來決定分期,現階段醫院都有一套標準的治療程序,所選擇治療的方法,在各個醫院或有稍許不同,但制訂的過程都有一定的文獻依據及治療經驗,也會以病人的狀況,經過團隊討論來制定;當然病人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點可以和治療醫師做溝通及討論。2 信任您所選擇的醫院及醫師,信任是治療過程信心的支撐,當然第二意見或第三意見的諮詢常是必需的,決定了,就不要再猶豫,畢竟治療過程越早越好,早期治療會有較好的結果。3 家人及親友在背後的支持是最大的助力,讓周遭人了解您的疾病、您的痛苦,並不是壞事,才能共同面對癌症的過程4 醫院現多有癌症的團隊,我們的頭頸癌團隊有耳鼻喉科、口腔外科、整形外科醫師,共同負責切除及重建手術;放射腫瘤科醫師負責放射線治療;血液腫瘤科醫師負責化學療法;營養師負責營養諮詢;社工人員協助尋找社會資源;精神科醫師在治療過程中給予病人及家屬可能需要的心靈支持;最重要的則是有專門的個案管理師,幫忙安排及協調治療過程、後續追蹤。所以一個癌症患者至少有兩位以上的醫師及相關人員負責,經由團隊會議決定治療方式,共同追蹤,因為團隊治療對癌症患者,會有更完整的保障。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很多癌症患者無法藉由治療殲滅腫瘤,如果能帶癌生存,使之慢性化,大幅提升存活時間與生活品質。中華中醫藥實證醫學會理事長顧明津於二○一○國際腫瘤醫學論壇發表分析指出,減少因撲殺癌細胞而犧牲正常細胞,讓患者「帶癌生存」,使癌症慢性化成為重要課題。顧明津表示,目前所謂「帶癌生存」的目標強調即使腫瘤依然存在,仍要努力延長生存期,同時提高生存品質,從內部調節人體的免疫平衡,減少因撲殺癌細胞而犧牲正常細胞,讓二者在人體內「和平共處」。現代醫學治癌主要模式不外乎外科手術、化學療法、放射療法,且持續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這類治療方式,不一定能殲滅癌症。顧明津強調,醫界已在思考如何經由阻礙或延緩癌症的進展以實現對該病的長期控制,使癌症不要太快惡化,讓患者及其家屬把治癒的目的轉換為儘量延長壽命和改善生活品質,甚至將抗癌的最終目標視為一種慢性疾病來治療。癌症的全球新增病例數,二○○○年約一千萬例,顧明津指出,到了二○二○年可能上升至一千五百萬例。在亞太地區,二○○二年就有三百五十萬個癌症病例。截至目前,癌症已連續二十八年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死亡人數為三萬九千多人占近三成,推估每十三分十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2014-09-23 癌症防治.血癌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美國奧蘭多報導】美國血液學會(ASH)目前正於美國奧蘭多舉行年會,全球各國血液腫瘤醫師齊聚一堂,國際骨髓瘤基金會(IMF)發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最新臨床報告,「Revlimid」在做為第二線治療時,治療效果相當顯著,但「Revlimid」被許多醫師喻為可能是醫界有史以來,最昂貴藥物。這也令醫師為難,以後告知病患及家屬治療選項時,是否要提到這項藥物,這一點在會場更引起不少討論。「Revlimid」係由「Celgene」生物製藥公司研發。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這次也赴美參加美國血液學會年會,他指出,病患服用一個月「Revlimid」,藥費就要30多萬元,等於一天1萬多元。多發性骨髓瘤是全球第二常見的血癌,僅次於淋巴瘤,預計影響全球約75萬的民眾,台灣每年約新增400名患者。患者平均60至70歲,低於40歲以下的患者並不多。侯信安指出,「Revlimid」今年6月取得衛生署藥品許可證,包括台大、台北馬偕在內,國內共有16家大型醫院正參與此項藥物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觀察此藥用於第一線和維持治療的效果。「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彰基血液腫瘤科主任鐘智淵指出,患者在確診後,必須接受一連串化療,以及使用藥物「沙利竇邁」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如果病情仍持續惡化,治療失敗,「Revlimid」是另一個選項。國際臨床顯示,此藥與另一藥物dexamethasone合併使用,比單獨使用dexamethasone,可延長病患整體存活期約半年。即使「Revlimid」副作用較低,對於疾病控制更有效,但價格太過昂貴,有時就連醫師們也開不了口,擔心家屬及病患知道後,反而增加心理負擔。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癌症患者施打化療藥物常擔心「亂槍打鳥」,誤傷了腫瘤周圍的正常細胞,國內學者最近成功開發超音波監測系統,在施打藥物後,可立即用超音波監測腫瘤區域的藥物濃度;動物實驗中也發現,藥物用量可減少,僅有原來劑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降低化療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目前施打化療藥物後,無法得知藥物進入腫瘤的情況,也可能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將健康的細胞一併殺死。因此陸續上市的標靶藥物,希望對癌症細胞集中火力攻擊,但標靶藥物的價格不低,對一般家庭是沈重負擔。陽明大學積極開發「超音波藥物傳輸監測裝置」。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助理教授楊逢羿表示,這套裝置使用的超音波,就是一般檢查用的超音波系統,僅需改寫軟體,適用於各種組織器官。在患者施打化療藥物的三分鐘後,以超音波監測病灶區域在施打藥物前後的血流變化,就可以得知藥物是否「抵達」正確位置,並且可以推測出藥物進入腫瘤的濃度。楊逢羿也說,由於照超音波需使用的顯影劑,可以讓施打顯影劑部位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好也提高了藥物在癌症組織的滲透效果,因此能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動物實驗中發現,藥物劑量只需原先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就能產生療效,因此也能減少化療藥物帶來的噁心、嘔吐等不適。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國內、美國等地申請專利,並且申請人體試驗中。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整理,諮詢/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展賢】問:我太太今年60歲,日前到醫院健康檢查,結果發現有輕微脂肪肝,還有一個一公分大的肝囊泡,醫師表示,三個月之後還需要追蹤治療。請問,腹部超音波是否可以鑑別「腫瘤」或是「囊泡」?以及囊泡究竟對身體有何影響?答:肝囊泡就是肝臟當中的水泡,也是肝臟裡出現的水瘤,是一種良性的腫瘤,不會擴散也不會影響肝臟功能。一般說來,肝囊泡形成的原因,是因為肝臟裡肝細胞或肝組織退化,因此會長出水瘤。但肝囊泡大多是良性的,除非外傷嚴重撞擊,否則不容易破掉。患者除了根據醫師指示必須三到六個月追蹤一次以外,平時不用擔心囊泡傷害肝臟。但患者必須注意的事是,若囊泡在三到六個月間快速長大一倍,就必須請腸胃肝膽科醫師詳盡檢查。部分有多囊性囊腫家族病史的患者,肝臟水瘤甚至可以長到30、40顆,這時患者才需要擔心;若僅是一、兩顆小水瘤,僅需要定期追蹤即可。 此外,曾有非洲某種寄生蟲寄生的患者,也會在肝臟長出水瘤,只要排除這兩項致病原因,民眾皆可放心與水瘤囊泡共處。此外,腹部超音波即可辨別「腫瘤」或是「囊泡」,水瘤在超音波上看起來呈現一個黑黑的洞,且組織邊緣完整,與一般腫瘤不太相同,誤判的機會不大。因此建議,民眾40歲以上至少需要做一次全身健檢瞭解身體狀況,若沒有其他異常,三、五年再做一次即可,若健檢找出問題,根據檢查內容追蹤,肝臟囊泡非常普遍,發生率約5%,患者不用過度恐慌。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元氣周報/摘自寶瓶出版《從來不放棄》】經過長年的觀察,我認為,在老人家身上發現的腫瘤通常是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疾病,又由於它集中於高年齡層,好發於85歲以上的族群,也有人稱它為「天壽癌」。天壽癌 多因免疫力下降正因這種腫瘤與免疫力下降相關,它會有一個很大的特徵──腫瘤長得很慢──於是出現危及生命的風險也很小。依此特性,對於天壽癌的治療方式也有別於一般的癌症病患;以單一病灶來說,治療方式不需依照一般腫瘤醫療程序,只需要用簡單的方式為病患做治療,腫瘤就會被控制住,甚至在患者有生之年完全不會出現因腫瘤而造成的致命危險。不依照一般程序治療的原因是,天壽癌病人幾乎年事已高,每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已背著不下兩項的老人疾病,他們可能無法承受開刀或者是做一些積極或侵入性的治療方式。92歲罹癌 也不能放任不管張爺爺是位小有知名度的畫家,已經92歲,因胃癌來到我的門診,來的時候年事已高,什麼都不能做。做了檢查後,我發現他的腫瘤長在幽門,而肝臟、腹腔都沒有出現轉移,就只有單純的胃癌。張爺爺跟許多老年人一樣,知道自己胃裡長東西,他覺得反正年紀大了,也活夠了,就放任腫瘤自行生滅,一直不願意就診。其實這觀念是不對的,胃幽門很容易出現腫瘤,如果不理它,久了會造成胃阻塞,就無法進食了。怎麼辦呢?年紀這麼大了,又沒辦法承受整個胃或三分之二個胃的切除手術。我想到過去在臨床上治療免疫力低下腫瘤的方法。例如,愛滋病患者很容易長卡波西氏肉瘤,因為病人本身已沒有什麼免疫力,治療這些肉瘤的時候,不管發生在什麼年紀,不需要使用標準劑量,比標準劑量少一點,治療就很有效了。量身打造 更溫和的治療於是我決定在張爺爺的胃還沒出現嚴重阻塞,還能進食的時候,用一些簡單局部的放射線外,也給他一點口服化療藥物,雖然這不是個標準做法,但效果卻出奇的好,讓他有生之年都沒出現腸阻塞問題。面對天壽癌,我選擇用比正常方式再少一些、再溫和一些的方式來治療。我常說治療腫瘤絕對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依照病人狀況量身訂做屬於他的治療計畫。只要多為病人著想,或許就會得到驚奇的結果!※延伸閱讀》‧從來不放棄/我們真的了解癌症嗎?‧從來不放棄/醫師不只是延長病人生命而已‧從來不放棄/癌症病患 快樂上班不是夢‧從來不放棄/給病人一個「再試試看」的機會‧從來不放棄/癌症奇蹟 有時無法預料‧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積極、永不輕言放棄‧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不要輕信偏方‧從來不放棄/年事已高 禁得起癌症治療嗎?‧從來不放棄/面對癌症 你什麼都不知道嗎?‧從來不放棄/拚存活率?生活品質擺第一【更多精采內容,請見UDN健康醫藥】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元氣周報/摘自寶瓶出版《從來不放棄》】 做任何治療,最好都以病人的生活品質為考量。以肺癌為例,假設有兩種藥物治療方法,這兩種治療方式內涵卻大不相同。使用A種藥物,病人存活的時間有36個月,而B藥只能存活12個月。雖然兩種治療方式對病人而言,長期存活率都差不多。但如果有一組藥能讓病患在前18個月都沒有症狀產生,而另一組卻只有前個月沒事,剩下的十幾個月都有症狀產生。哪一種比較好?當然是第一組,因為病人生活品質佳,活得也較有尊嚴。舉例來說,就像骨頭轉移的病人,無論醫師怎樣治療,如果癌細胞沒辦法完全控制,那病人兩年後依然會死。但是不同的治療方式,卻能讓病人在最後兩年裡活得截然不同。一位病患在接受治療後,即使身上仍帶著腫瘤細胞,他依舊可以上班、可以出國,保有好的生活品質,因為骨頭轉移並不容易致命。但是,另一位不願接受治療的病患,可能在這兩年間就出現了病理性骨折,最後只能躺在床上一直到離開。試問,這兩種生命的價值有什麼差別呢?倘若是你,會怎麼選擇?所以癌症治療的結果該用什麼去評估?其實在於評量的角度,而不是在於花費多少錢,也不完全以治癒率或存活率有多高來計算,應該以病人「存活時間的生活品質」作為標準。※延伸閱讀》‧從來不放棄/我們真的了解癌症嗎?‧從來不放棄/醫師不只是延長病人生命而已‧從來不放棄/癌症病患 快樂上班不是夢‧從來不放棄/給病人一個「再試試看」的機會‧從來不放棄/癌症奇蹟 有時無法預料‧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積極、永不輕言放棄‧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不要輕信偏方‧從來不放棄/年事已高 禁得起癌症治療嗎?‧從來不放棄/面對癌症 你什麼都不知道嗎?‧從來不放棄/拚存活率?生活品質擺第一【更多精采內容,請見UDN健康醫藥】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文、圖/摘自《從來不放棄──關於癌症,腫瘤科醫師給你的真心建議》/蘇志中 著/寶瓶文化 出版】對我來說,治療就像帶著病患們在醫療戰場上過關斬將一樣。比如說,我們治療病患、改善了他的病情,卻不代表已經殺死了他身上所有的癌細胞──這也是一般癌症轉移之後不代表治癒的原因。也許隔了兩年,病患出現了其他器官的轉移,我們就繼續帶著他治療,然後有效了,他活下來了。闖過了這個關口,他又回到人生本場開始與自己的生活奮戰。隔了三四年,或許還需要你陪著他一起再次闖過生命的關口。琪峰是我行醫生涯中,一個陸續出現過七個癌細胞位置轉移的病例。仔細想想,要是我在哪個地方放了手,他可能就這樣走了。怎麼可能撐這麼久?他的病例好大一本,看起來就像一本闖關祕笈。但這樣的病史,並沒有對他的日常生活帶來太大的影響。這幾年來,他並不是一直待在醫院,他一樣生活、一樣工作。從發病到今天,他仍保有自己的生活品質,每一天對琪峰來說,都別具意義。不過生病以後,生活上一定要有所改變,為了對抗疾病,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定要比平常人更注重。這些年,跟著我連闖三關、四關的病友大有人在,大家在每個間隔中還是保有自己的生活。帶著兩三個癌症繼續快樂地上班,跟一般健康的人一樣,過著沒有太大差別的生活。只是,千萬別輕忽治療後的追蹤,只要持續觀察就能掌握病情,為每一次闖關奠定基礎。阿雄是這陣子常來找我看診的病人,你如果看到他,絕對無法相信他身上背著四個腫瘤。第一次發現腫瘤是在十五、六年前,他來找我的時候已經是不能開刀的咽喉癌第三期了。若要開刀得將整個咽喉拿掉,從此再也不能說話。一般人無法想像,不能說話對生活品質會有什麼影響?曾經有一個病人,醫生在術前並沒有跟他清楚溝通,開完刀後,他才發現自己再也無法說話,病是醫好了,但當天他就跳樓了。因為他不識字,又不懂手語,從以前脾氣就不太好,在家裡都是大小聲吼人的個性。一夕之間,他失去了唯一與外界溝通的工具,想要對人說什麼卻又說不清楚,從前沒辦法寫、沒辦法讀,現在連講話都不行,等於所有生活功能全被剝奪了,如果只剩生命留著還有什麼意義?於是跳樓結束了寶貴的生命。我記得第一次見到阿雄,是民國八十五年的事情,他的咽喉癌花費一段很長的治療期。復原之後,他只做固定的回診檢查。過了一年多,他又來找我。「主任,我胃癌啊!」他說。這回我幫他做了術後的放射治療與化療,控制住他的病情。過了些年,他年紀愈來愈大,癌症沒有將他的身體弄壞,反倒是中風了。他在山上種橘子的時候突然中風。大概到了三年多前,檢查出來得了攝護腺癌,回來找我治療並追蹤。五個月前,回診時又發現得了直腸癌。天性開朗的阿雄跑到我面前說:「院長啊,我又來報到了,你之前已經救了我三次,這回一定也沒問題!」一般直腸癌都會考慮先開刀,很少人會做電療。只是他癌症的位置離肛門很近,一開刀就必須犧牲肛門。因為他已經中風,即使開刀後裝上人工肛門,光想就知道他的生活機能會有多糟。我告訴直腸科主任,請他試著只將腫瘤拿掉,保守一點不要做破壞性的手術,保留肛門的功能。因為他前面三個癌症,阿雄只開了一次刀,另外兩個僅是做放射線治療,這表示他的體質很適合在發生腫瘤時使用此種治療方式。於是,我們在腫瘤附近先做局部切除,再將附近的淋巴腺處理交給放射治療。治療後,阿雄又生龍活虎了,而這樣的治療方式,無論是醫療效果或病患的生活品質都兼顧到了。我經常會這麼覺得,生命真是有趣。照理講,他的癌症都不算是早期癌症,但是不動刀都可以將他治好,表示長在他身上的腫瘤細胞,在放射治療下很有效果。我們也常看到其他例子:身上有好幾個腫瘤的患者,同時做化療與放射性治療,其中放射性治療有效,但化療就不是很有效果。醫師所要做的就是,用最適合患者的療法做最有效的治療。※延伸閱讀》‧從來不放棄/我們真的了解癌症嗎?‧從來不放棄/醫師不只是延長病人生命而已‧從來不放棄/癌症病患 快樂上班不是夢‧從來不放棄/給病人一個「再試試看」的機會‧從來不放棄/癌症奇蹟 有時無法預料‧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積極、永不輕言放棄‧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不要輕信偏方‧從來不放棄/年事已高 禁得起癌症治療嗎?‧從來不放棄/面對癌症 你什麼都不知道嗎?‧從來不放棄/拚存活率?生活品質擺第一【更多精采內容,請見UDN健康醫藥】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文、圖/摘自《從來不放棄──關於癌症,腫瘤科醫師給你的真心建議》/蘇志中 著/寶瓶文化 出版】史伯伯是一個七十多歲、個性爽朗的退伍軍人。原本他罹患大腸直腸癌,後來發生肝轉移,到腫瘤科後,我們為他做了幾樣治療卻效果不彰。有一天,該來就診的時間他卻沒到,護士小姐聯絡了,但沒人接電話。就這樣過了好一陣子,都沒見史伯伯回診,我想他可能已經放棄治療了。有時看見跟他相似的病患到我這裡看病,我就會想起他。肝轉移之後,如果不來繼續治療,應該很快就走了吧?想到這邊,總感到有些許悵然。隔了一年,某天史伯伯突然健朗地出現在我面前,說實話,我真的以為他已經走了呢!我又驚又喜地問候:「史伯伯你好嗎?」總是帶著一副爽朗笑聲的他說:「主任,好久不見!回來這裡看看你呀!」原來這一年,他還是在仁愛醫院進進出出著,有時看一下心臟科、有時看神經內科。他說因為當時真的很害怕治療,又想著自己都一把年紀了,不好意思說,也不敢來找我。我說:「你不想我看你的病,那你反過來、偶爾回來看看我也好啊!」他聽了又是一陣哈哈大笑。「既然您今天來了,還是讓我為你檢查一下好了!」我說。電腦斷層結果出來後,卻讓大家嚇了一跳,因為原本該在的腫瘤,竟在影像上消失無蹤!我問他,這一年是否有接受什麼樣的治療。他搔搔頭說:「就是自從上次您幫我做了治療後,就沒有再做什麼治療了。」當我還在細想其中奧祕時,突然他兩手一拍、睜大眼睛說:「難道就是一年前的最後一次,你幫我治療好的?」換我笑了起來:「要是真這麼神奇就好了!」好多年前的某天,因胰臟癌合併骨頭轉移的莊媽媽到我們腫瘤科來。照理說,她的預後是非常差的,又因為年紀大沒辦法做化療,所以我只單純為她做了放射性治療。直到現在,一點惡化或轉移的跡象都沒有。她原本就是那種在團體裡很會帶動氣氛的人,在老人會也相當活躍,甚至看不出來身上還背著腫瘤,只是年紀有點大了,動作比較慢。幾年前,我們第一次舉辦國外圓夢之旅,她還跟我們一起去琉球玩了一趟。由於嚴重的病情在我的控制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狀況,所以她一直覺得我的醫術很好,遇見癌友時,便推薦他們一定要到仁愛醫院找我。幾年下來,她轉介了很多豐原的病人到我這邊。在她轉介的病人中,有好幾位都讓我印象深刻!最初介紹的病患中有一對夫妻,兩人都罹患了癌症,先生是攝護腺癌合併骨頭轉移,太太是肺癌。一開始從他們的病歷判讀起來,狀況不怎麼樂觀,預後也都不很好,但治療後結果卻比預期來得好。到這裡治療至今已經八年,兩人都如同正常人般生活得好好的。兩年前,她轉介了大腸癌合併肺轉移的郭老太太來找我,說是之前的醫院做了好一陣子,病情都不見好轉。當時我仔細檢查了她的肺部,發現裡面有大小不等的腫瘤數顆,其中一顆最大的腫瘤壓迫肺部,使她呼吸不順暢、經常感覺會喘。確認之前的醫院為她做的各種治療方法後,我在最大的腫瘤部分做了局部電療,其餘的小腫瘤部分,就開抗癌藥讓她服用。顧慮到她年事已高,也為了避免手術症候群,所以將一天應該吃六顆的藥量減半調整。過了一陣子,跟史伯伯的狀況一樣,腫瘤竟然消失大半!一般來說,已經用了這麼多方法還沒治癒,應該就沒有效了,但我找一個較簡單,也較適合她的方法做治療,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這些事情有時說起來,連我都覺得很奇妙呢!※延伸閱讀》‧從來不放棄/我們真的了解癌症嗎?‧從來不放棄/醫師不只是延長病人生命而已‧從來不放棄/癌症病患 快樂上班不是夢‧從來不放棄/給病人一個「再試試看」的機會‧從來不放棄/癌症奇蹟 有時無法預料‧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積極、永不輕言放棄‧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不要輕信偏方‧從來不放棄/年事已高 禁得起癌症治療嗎?‧從來不放棄/面對癌症 你什麼都不知道嗎?‧從來不放棄/拚存活率?生活品質擺第一【更多精采內容,請見UDN健康醫藥】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文、圖/摘自《從來不放棄──關於癌症,腫瘤科醫師給你的真心建議》/蘇志中 著/寶瓶文化 出版】身為一個腫瘤科專門醫師,都知道所謂的平均存活時間,也知道關於癌症的變異性,相同的癌症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臨床發生的腫瘤樣態經常都是不同的。腫瘤的病理種類及行為多樣,即便是醫生也未必能絕對斷言其結果。若是醫生給病人過於武斷的判斷或決定,可能造成治療上很大的遺憾。另一方面,雖然經驗的累積會帶給醫師自信,但切記無論行醫多久,永遠都不要太自負或太武斷!所有肩負著生命重大責任的腫瘤科醫師,都必須要用更謙虛、更誠懇的態度來面對癌症,並以最謹慎的態度來對待眼前的每一位病人,因為癌症真的有太多我們無法探知的境界!將病患從絕望的境地中搶回來,這是奇蹟嗎?或許對某些人來說,這是醫療上的奇蹟,但對我來說,只不過是多給了病人一個活下來的機會。所謂的神醫,除了熟練精巧的醫術外,就是比別人更細膩關注病人的需要,還有上天帶來的好運氣──不論是醫生或病患的好運。至於結果是怎麼得到的,就不那麼重要了。在治療上,我認為積極的態度是很重要的。衡量斟酌,在不會比眼前更壞的狀況下,給病人一個機會,或許就會出現奇蹟。生命也是一樣,要是先放手了,肯定是沒機會的,只有繼續做,不輕言放棄,才有可能發現更多的驚奇!※延伸閱讀》‧從來不放棄/我們真的了解癌症嗎?‧從來不放棄/醫師不只是延長病人生命而已‧從來不放棄/癌症病患 快樂上班不是夢‧從來不放棄/給病人一個「再試試看」的機會‧從來不放棄/癌症奇蹟 有時無法預料‧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積極、永不輕言放棄‧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不要輕信偏方‧從來不放棄/年事已高 禁得起癌症治療嗎?‧從來不放棄/面對癌症 你什麼都不知道嗎?‧從來不放棄/拚存活率?生活品質擺第一【更多精采內容,請見UDN健康醫藥】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治療癌症常有多種藥物組合,如標靶藥物搭配化學治療藥物。今年起,健保已給付化學治療藥物歐洲紫杉醇,用於頭頸癌病患。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林進清指出,臨床使用引導性化療,病患腫瘤血流未受手術或放射治療干擾,藥物更容易進入腫瘤發揮作用,提高腫瘤反應率,不過,還是視個人病況,選擇適合治療方式。研究發現,頭頸癌使用引導性化療藥物歐洲紫杉醇,合併鉑類及化療藥5-FU,可望延長局部晚期病患近2.5倍存活期,從30個月延長至71個月。今年起健保局將歐洲紫杉醇納入健保給付,適用在難以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頭頸癌病患,預計每年有近2成患者符合條件。另外,國內每年新增1萬名肝癌患者,全台5萬名患者,每年死亡人數近8千人。由於肝臟沒神經,發現時多已晚期,不適合手術切除;即使切除,7成患者易在5年內復發。原用於腎癌的標靶藥物蕾莎瓦,去年6月雖已通過肝癌治療適應症,但病患需自費,一個月要13萬元。台北榮民總醫院藥物放射治療科主任趙毅說,健保給付標靶藥物不應「大小眼」,不能因為病患人數較多就不給付。健保局醫審暨藥材小組科長施如亮說,今年四月將召開專家委員會討論,若納入健保,約1300名患者適用。
2014-09-23 名人在線.劉秀枝
【元氣周報/劉秀枝】好友最近因腳踝疼痛,經醫師診斷為癌症而積極治療中。朋友們震驚並為之打氣之餘,不免要問如何可以避免癌症?癌症非常複雜,不僅身體每個器官的癌症特性不同,就連同一器官的癌症也因其病變大小、病理分類、細胞分化程度、周遭組織浸潤範圍、是否有遠處轉移以及細胞基因型表現等等,而有不同的治療和預後。除了少數的遺傳基因和某些特定的危險因子(如吸菸之於肺癌)外,大部分癌症的原因仍然不明,因此也就無從確切的預防。雖然如此,學者們還是很努力的嘗試從各方面來預防癌症,最常見的是從飲食及致癌物質著手。而最近一項報導發現富有啟發性的多樣豐富生活也有助於預防癌症。這是來自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動物實驗,發表於2010年7月細胞學上的論文。作者把小白鼠分為兩組,一組關在標準籠子,籠內有5隻小鼠,可隨意吃喝。另一組的籠子為標準籠子的40倍大,住了18至20隻小鼠,除了無限吃喝,還有許多玩具和運動器材,如轉輪等,表示這組小鼠的活動空間寬敞,社交群大,且有健身、遊樂設施,生活富足。這些小鼠都被皮下注射黑色素瘤細胞以觀察腫瘤的生長。2.5星期後,發現關在富足籠子內3星期的小鼠的腫瘤比關在標準籠子的小鼠腫瘤平均小了43%。如果已在富足籠子內住了6星期的小鼠腫瘤則小了77%,有些小鼠甚至沒有發現腫瘤。經過一連串的實驗,作者認為這些感官、心智、運動和社交活動所交織而成的多樣複雜的充實而富足的環境(enriched environment),刺激小鼠大腦的下視丘產生腦衍生神經生長因子(BDNF),並作用於交感神經系統,降低血中瘦體素(leptin)的濃度,進而抑制腫瘤的生長。這是個令人震驚的研究發現。長久以來,學者已證實老鼠的豐富生活環境有助於認知功能的提升,如今又發現能延緩甚至阻止腫瘤的生長,非常鼓舞人心。雖然這只是個單一實驗室的研究,需要更多其他學者的實驗來印證,而且小白鼠畢竟與人不同,實驗所用的小鼠又是剛斷奶的幼鼠,此研究結果要證實在人身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但充實我們的生活不必花很大代價,又沒有明顯副作用,而且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逐步做到的。偶爾在網路上或與人聊天時,聽到某人得了癌症因忍受不了化療的副作用,抱著大不了一死的決心,不再接受治療,敞開心胸到處遊山玩水,積極參與親朋好友的活動,幾年後還活得好好的,腫瘤也沒有惡化或復發。以前總以為是道聽塗說,聽聽就算了,今天看了這篇論文,想想或許有一點道理?但如果能夠雙管齊下,治療效果也許會更加明顯呢!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吳東和/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技術長】惡性腫瘤是現代人健康最大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更認定癌症為醫藥發展重要課題,在台灣,癌症蟬聯多年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4人即有1人曾經罹患癌症。癌症治療方式,主要不外乎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等,其中放射治療,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近幾年來有極大進步。如果要控制腫瘤,放射劑量很重要,過去使用手算,劑量誤差可能達20至30%,使用電腦輔助後,不同演算法也有極大差異,例如在非均質的介面,如肺臟、頭頸部,誤差最高可能達10%,然而藉由最新的「蒙地卡羅」演算法,可以將劑量誤差控制在1%以內。舉例來說,我們想要測量忠孝東路車流量,傳統方式是把忠孝東路縱向分割成六個線道,每個線道派一人定時測量,一個小時後回報總數,大致上可以約略估計出來,但仍會有誤差,比如從巷子彎出來或是隨意變化車道的各種突發因素。更精確的方式是在台北市每台車子都裝上衛星導航,隨時回報每台車動態,此時電腦便可以計算經過某段忠孝東路的車流軌跡,加以分析統計。這方式精確但耗時,也牽涉到科技設備。回到放射治療上,前者就像傳統放射治療,把照射範圍從大照野分割成為小照野,分開計算;後者就像蒙地卡羅演算法,模擬數十億顆光子,從治療機頭抵達人體所行經路徑和反應,累積計算,決定劑量。過去電腦設備速度較慢,蒙地卡羅計算方式可能要耗時5至7小時以上,臨床上並不實用,現今電腦速度大幅提昇,且多核心共同運算,以美國CMS研發的Monaco為例,計算時間已可以大幅縮短至2小時以內,而且仍維持1%的精準度,在非均質的介面計算也較一般演算法正確。肺部腫瘤位在空氣與軟組織交界,傳統演算方式容易造成腫瘤劑量高估,實際上,腫瘤並未達到預設的治療劑量。相對地,蒙地卡羅演算法可以較正確掌握預期劑量。國內許多醫院已陸續引進以蒙地卡羅演算法為核心運算的治療計畫系統,在癌症放射治療上提供更精準的劑量,運用在運算複雜技術如動態弧形刀(VMAT)時,也能掌握患者體內劑量分布,有效降低正常器官劑量,減少副作用,提升腫瘤控制率。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新聞網/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戴承正】根據衛生署2009年最新公告,台灣十大死因中,癌症居首。而十大致死癌症中,肺癌仍居榜首。肺癌每年約奪走六至七千條人命,平均每天就有20人命喪於此病。不只吸煙者為主要的危險族群,即使是非吸煙者也都會因外在環境等其他因素而身陷癌症的威脅之中。台灣一年罹患肺癌人數約八千多人,能進行開刀手術的僅3成左右。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切除體內所有的癌瘤,提高根治的機率,通常適用於早期肺癌(如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第二期以前的患者)。不過由於肺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加上因腫瘤大小、生長的位置,有些患者甚至到晚期都無法發現到,即使檢查出肺癌,還要依腫瘤的位置、患者的身體狀況來判斷是否可以進行手術。對於沒辦法開刀的患者,目前有化療、放療和標靶可做選擇,待腫瘤縮小之後,再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其中,化療一直是肺癌治療上的一大要角,不只可與手術合併使用,以降低癌症復發的危險,亦可做為無法手術的優先選擇。然而大多數的病人對於傳統化療常停留在刻板印象,認為長期打針很痛苦、藥效強,易產生掉髮及手腳麻的副作用,因此對化療有一定程度的抗拒和恐懼。但在口服劑型的藥物相繼研發後,不但增加服用的便利性,其藥物副作用相對也較小,可減少到病人醫院就診次數及時間,降低對日常生活的干擾。另外,標靶藥物也有口服劑型可供患者選擇,不過並不是每個患者都適用,必須要先進行基因檢測,才可針對特定的癌細胞,進行有效的抑制。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協會的官方雜誌(JCO)-臨床腫瘤雜誌公佈2008年9月第二期人體實驗的結果顯示,第一線使用化療用藥和口服標靶用藥的存活率差不多,臨床上有許多單獨或合併使用口服抗癌藥物也有不錯效果的案例,而對於不適用健保給付,也不考慮自費使用口服標靶用藥的病人,口服化療也是治療方式的選擇之一。即便健保即將給付某些標靶藥物作為第一線之治療方式,但是化學治療仍扮演肺癌治療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特別是考量治療後腫瘤縮小可以開刀的預期目標時,化學治療的角色更為重要。一般而言,肺癌的治療不會只有單一種方法,大都要合併多種藥物及進行不同的療程。最重要的是,患者應多與醫師溝通,並遵守醫囑,假以時日癌症的治療方式也可如控制慢性疾病一般簡單。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花蓮慈濟醫院引進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8年來「隔空取瘤」個案766例,最近罹患腦部動靜脈血管畸形的印尼籍女病患到花蓮手術成功,院長高瑞和、副院長許文林、陳培榕「治癌鐵三角」昨天現身說法,醫護團隊搭配完善的硬體設施,守護民眾健康。西班牙最大的公共研究機構CSIC公布世界前2千家排名醫院,慈濟醫院排名全球第四,同時也是全亞洲第一,印尼女病患家屬搜尋網路後跨海求診,慈濟醫院長高瑞和說,這是慈濟醫療團隊的榮耀。高瑞和指出,加馬刀手術讓許多腦腫瘤患者不需打開顱骨,利用201根加馬射線集中照射在顱內特定腦瘤,如同太陽光的聚光點,使腦瘤接受極高的治療劑,而周圍組織接收的計量減到最低,達到治療腫瘤而不傷害腦組織的目的。神經外科主任蘇泉發、主治醫師陳冠斌說,對於直徑超過3公分腫瘤,先手術把腫瘤體積變小,再接受加馬刀;對於已入侵血管或壓迫到腦幹的大腫瘤,為避免手術移除過程引發大出血,同樣先以手術移除部分腫瘤使腫瘤體積變小,再施以加馬刀治療,會有很好療效。從東部唯一的加馬刀儀器談起,高瑞和說,一名年約60歲病患罹患乳癌移轉成皮膚癌,手臂出現流膿惡況,她無法忍受化療等治療,一度決定放棄,經他調整劑量,更改治療方式,已出現好轉跡象。副院長陳培榕以治療55歲女病患為例,這名患者吞嚥困難、耳朵疼痛,已是下咽癌第四期,頭頸部腫瘤團隊3天內完成所有檢查,接著進行幾近全咽切除手術,並使用游離皮瓣重建咽食道,術後五星期開始電療、化療,如今腫瘤已消失不見。副院長許文林說,高瑞和是用藥專家,陳培榕開刀功夫一流,而他專擅放射線,雖被美譽為「治癌鐵三角」,但他們不會因此自滿。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癌症患者最怕自己嚇自己,悶出壞心情,尤其是早期發現的患者;中醫師鄭歲宗建議體能正常癌患,儘量多聚會與病友交流,一起唱歌跳舞,練氣功,按摩,減少胡思亂想而在恐懼的漩渦中打轉。鄭歲宗表示,中醫擅長改善個人體內環境,盡可能維持身體正常免疫機能等,也就是「扶正」;現代西醫的優點在於診斷、去除腫瘤、技術及方法多樣,進步快。兩者優勢如能同時發揮,有利於癌症的治療,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癌症患者放化療後常出現的不適症狀包含疲倦,疼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噯氣、打嗝、便秘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咳嗽、咽癢或易喘等呼吸道症狀、口腔黏膜破損、口乾舌燥、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引起的抵抗力下降,中醫可以輔助改善這類問題。醫師建議民眾,即使不幸罹癌,也不要鑽牛角尖,畢竟心情愈差,抗病能力也會愈差。人體本身存在使癌細胞凋亡的基因,有些人因為年紀大、緊張,疲勞及各種因素,抗病機制削弱而逐漸出現腫瘤。醫師提醒,免疫失調容易罹病,而免疫力可以透過適當中藥調節。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元氣周報/記者施靜茹/報導】「怎麼辦?我得了癌症!」雖然癌症治療發展精進,一些癌症甚至被視為「慢性病」,但治癌療程所引起的身體副作用,或擔心復發的心理壓力,箇中滋味不是過來人,實難想像。癌症須視患者病況,透過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等不同組合治療方案來對抗。化療和放療 傷身體三系統放射線治療,是用高能量X光殺死腫癌,希望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但過程也可能傷害正常細胞。化學治療則是使用藥物,一樣希望殺死腫瘤;標靶藥物則有如「巡曳飛彈」,鎖定腫瘤目標攻擊前進。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內科副教授邱宗傑說,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最常傷害身體三大系統,一是骨髓造血功能;二是口腔黏膜;三是男女性的生殖細胞,進而影響卵巢和睪丸功能。吃了止吐劑 有時反易便秘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後,影響所及就是白血球數降低,患者可能因此貧血甚至感染、發燒,生活上就得小心,避免生食,且應攝取適當營養。放射線照到哪裡也可能傷到哪裡。像是:口腔潰瘍、吞嚥困難、張口困難,皮膚紅腫、破皮,或破壞唾液腺,患者因而口乾。而為了減少化療嘔吐的止吐劑,則可能抑制腸胃蠕動,讓人便秘。藥量不適應 調整就能緩解如果是乳房、肝臟、腸胃等部位的癌症,邱宗傑說,有的病人會反映放射線做完後,感到腹痛、腹脹、反胃、食欲不振;有時會視個人狀況開給類固醇來消炎,但有病友反而會覺得類固醇傷胃而不舒服。乳癌患者手術時,常需切除全部或部分腋下淋巴組織,期望腫瘤不再蔓延;放射線治療有時也會使淋巴組織纖維化,使得手或腳一邊粗大,看起來不對稱。這時,就得靠徒手淋巴引流、及上下肢淋巴水腫繃帶等加壓治療來避免。「病友的狀況都不一樣!」邱宗傑強調,有時是因為個人對癌症藥物劑量不適應,調整後就能緩解;或使用在不同部位,副作用的反應南轅北轍,病友與醫師合作治療計畫,或藉由病友團體互相扶持,就能使副作用減到最輕。
2014-09-23 癌症防治.其他癌症
【健康e療網/林怡亭報導】 64歲的黃先生長期有不良習慣,雖有聲音不順、咳血等症狀卻不在意,直到喘不過氣緊急就醫,才知道是腫瘤長在喉嚨造成氣管堵塞,立即氣切並透過正子掃描發現喉嚨及食道上緣都被侵犯,且還有局部淋巴轉移,先做了三次化療合併標靶,腫瘤縮小到原來30%以內,再進行電療合併標靶及化療,之後追蹤腫瘤已完全消失,目前一年多尚無復發。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陳若白醫師指出,輕微口咽、下咽及喉癌經局部切除,或電療合併化療或標靶,治癒率近九成。中等程度者,依腫瘤區域及病患器官保留意願選擇治療方式。下咽癌部建議開刀,口咽癌部以電療合併化療或標靶即有很好的預後;但中等程度中較嚴重者,先用化療合併標靶測試反應,腫瘤縮小到30%以內,同步電療合併化療或標靶就跟開刀有一樣好成績,反應不好則建議開刀。重度患者,治療難度高也易有局部併發及轉移風險,先化療加標靶,再視反應率決定後續治療。口腔癌在台灣因檳榔盛行,有複雜的基因及血管新生變化,一般以開刀為主,再視情況同步電療合併化療或標靶;若腫瘤太大無法開刀,先使用引導式化療加標靶,讓腫瘤消到可開刀程度,再以輔助性同步電療化療合併標靶。陳若白提到,一口腔癌病患因腫瘤過大使臉部變形,使用化療加標靶後腫瘤縮小到原來20%,再手術根除接續電療加化療與標靶,至今已三年無復發。國內外在頭頸癌的治療有幾近共同的標準,但台灣口腔癌化療合併標靶的反應率,和復發轉移率及發生方式,與西方國家無檳榔的情況大相逕庭。陳若白參與今年9月在北歐舉辦的歐洲腫療醫學學會(ESMO)提到,我國國衛院發表的論文中,針對口腔癌使用化療合併標靶後,接續電療與標靶治療,整體反應率近七成,與國外常見成績較遜色,但不同的腫瘤生物特性才是重要背後原因。陳若白說,不只是頭頸癌的療程需要交流,更重要是學習國外長期照護的觀念,避免引發肺炎等併發症,以及音聲吞嚥復健等。目前頭頸癌的治療結合多科團隊,早期治療方能早期根治。想知道更多?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台灣新生報/記者***/台北報導】 單側耳有悶塞感,頸部摸到2公分以上的腫塊,建議就醫檢查。萬芳醫院院長李飛鵬指出,單側耳出現悶塞感、耳鳴時要警覺,如果還可見2公分以上頸部腫塊,更不得大意,頸部腫塊約8成是惡性腫瘤,多數是轉移自耳鼻喉部位的腫瘤。李飛鵬指出,也部分頭頸腫塊是良性腫瘤,如頸動脈瘤等,或是一些囊腫等,所以仍建議就醫,由耳鼻喉科醫師進行鑑別診斷。醫師指出,大部分可察覺的頭頸部腫瘤症狀包含頸部腫塊、流鼻血、單側耳症狀,如耳悶塞感、聽力變差或耳鳴。其次如流鼻膿、鼻塞等類似鼻竇炎的病狀皆有可能;單側頭痛及神經症狀,如視力模糊、動眼肌麻痺或臉部感覺神經麻痺等亦可能發生。醫師指出,鼻咽癌臨床上以頸部腫塊為表現症狀的病例最多,流行病學統計,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包含台灣港澳及東南亞,被認為和種族及遺傳相關,嗜食含有致癌物亞硝胺的鹹魚的習慣也可能有關,另如EB病毒感染也是可能因素之一。在治療上多以放射治療為主,並可能輔以化學治療,一般鼻咽癌對放射治療反應較敏感。目前鼻咽癌的確切原因尚無定論。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養生.聰明做健檢
【內容摘自《奇蹟醫生陳衛華20年戰勝3癌!》,作者陳衛華,方舟文化出版】自從得到第二次癌症之後,因為太過擔心自己的康復情形,又擔心會不會復發、轉移,所以我經常幫自己做許多檢查。除了X光、超音波,還做了許多高階的檢查,像是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等等,但卻沒有注意到:高階檢查所產生的輻射量,其實是十分驚人的。那時醫師及老師們也曾勸我不要做太多檢查,但是我絲毫聽不進去,一心想要確定自己的身體復原狀況是否良好,擔心體內有沒有再長出腫瘤。又因為我本身是醫師,要使用精密儀器比別人容易,因此就不斷反覆地做檢查,以確定自己身體真的是沒事了,萬萬沒想到過度檢查的結果,反而造成了腫瘤,這真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是此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能做的只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既然了解自己得到甲狀腺癌的原因,又有了前兩次癌症開刀的經驗,對於第三次癌症開刀,我已不再緊張,同時確信自己一定會康復。因為在之前第二度罹癌後,我便開始採用「整合輔助療法」,讓我的體能、精神即使歷經開刀、大量服用西藥,卻依然保持著非常良好的狀態,所以我有信心:未來只要改掉經常使用儀器檢查身體的習慣,或是能夠找到比較安全、無輻射傷害的身體檢查方法,這次的癌症也一定可以徹底治癒的。在確認罹癌的第三天,我就接受了割除甲狀腺腫瘤的手術。開完刀之後,麻藥退去,傷口異常疼痛,但是現在的我,已經比前兩次癌症開刀更有經驗,知道怎麼讓自己的身體盡快康復。手術後在病房靜養的期間,從醫生說可以進食開始,我就開始進行我的「整合輔助療法」:主要包括植物複方、青春蔬果汁、嚴選營養保健品等等,全套都是由我自己組成的養生保健資源作為後盾,再配合醫院主治醫師的正規治療,兩相配合下,傷口痊癒十分迅速,體力也在一星期之後,就幾乎恢復了七成。經過兩次癌症後的使用測試,我更加肯定這套「整合輔助療法」確實對我的康復,發揮了很大的輔助效果。第三次癌症手術之後,大約一個半月,我已恢復正常生活,這對一般癌症病人是不可思議的,而這就是「整合輔助療法」的驚人力量。從我罹患第一個癌症︱骨癌開始算計,距離現在已經超過二十年;第二次罹患癌症︱腎臟癌,距離現在已經十五年;第三次得到癌症︱甲狀腺癌,距離現在已經十年。到現在為止,這三個癌症都是在原位癌的階段就已經切除,不曾有轉移、復發的情況發生。現在我的身體比得到癌症以前更健康,精神也更好;對我而言,癌症的威脅已經遠離。這不只是我生命中的奇蹟,從醫療上來看,也是奇蹟。為什麼呢?因為癌腫瘤要根除其實是十分困難的,癌細胞會附著在幹細胞上不斷增生,無論是開刀、化療、放療,大概都只能暫時去除,如果無法徹底消滅癌腫瘤的幹細胞,癌症幾乎是無法完全根治的。但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是:藉著「整合輔助療法」,尤其是具有消滅癌幹細胞功能的「植物複方」,再配合醫院的「正規醫療法」,卻能使我的三個癌症完全根除,從未復發、轉移。因此,我可以確信:這就是癌症康復的關鍵方法!我非常希望把這套「整合輔助療法」提供給更多的癌症病友,讓更多癌友獲益,因此不斷地到處演講,也提供公益免費諮詢,目的就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癌友康復,並更進一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得到癌症,就過著病痛、悲傷、暗無天日的生活。我覺得,這就是上天給我的使命,也是我積極生存下去的動力。具有輻射傷害的常用健檢儀器目前醫療院所採用的健康檢查設備,幾乎都具有輻射性,如果過度使用,反而會照出一身病。所以健康檢查要有「限量」的意識,或選擇無輻射、副作用低的器材來取代,以降低自己身體要承受的風險。具有輻射傷害的常用健檢儀器有:◎ X光檢查 ◎ 超音波 ◎ 高層次超音波 ◎ 電腦斷層掃描◎ PET/CT全身正子斷層造影檢查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內容摘自《奇蹟醫生陳衛華20年戰勝3癌!》,作者陳衛華,方舟文化出版】 情緒化的過了一陣子,我還是乖乖進了手術房。雖然只切除一小塊,但手術過程確長達四個小時。手術之後醒來,我先摸摸自己的雙腳,好險!還在!心裡暫時放下一顆大石頭。 但是當麻醉藥完全退去,開始感覺到全身血液好像一直往左腳底奔瀉,因為左腳大拇指已切除,疼痛一發不可停止,痛苦萬分。或許是我身體底子好,又正值年輕,忍過幾天痛苦就獲准出院了。醫生還說暫時不需要作化療和放療,等以後觀察情況再說。 後來常有癌友問我:得了癌症要不要馬上開刀?開刀之後會不會容易擴散?我會肯定地告訴他們:當癌細胞威脅到生命安全的時候,如果醫生評估可以開刀,我主張立即開刀切除腫瘤,等手術後再進行各種輔助康復療法,例如:營養補充、中國草本植物、運動、氣功等,漸漸地幫助身體復原。以我的專業認知,大部份的癌症還是先作正規醫療處理比較安全;之後加上輔助康復的方法,就能達到很好的抗癌效果。 疼痛不斷,考驗你的生存鬥志 身體乃血肉之軀,會感到疼痛、會因疾病而心煩意亂。自從我出院之後,身體的疼痛還是繼續持續著,經常痛到睡不著覺,每天必須靠止痛藥勉強撐過。由於身體狀況反覆不定,兩、三天就要回醫院報到,還因為傷口發炎,又再進出醫院開刀了幾次,期間所受的折磨,真可以用「提心吊膽、生不如死」四個字來形容。 因為身體不舒服,我變得越來越暴躁,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也常自怨自艾。我對上天抱怨:「我從小這麼聽話、認真讀書,好不容易當了醫生,我也很認真為病人治病,也經常為貧窮的人們作義診,為什麼我會得到癌症?受這麼大的痛苦?」我心裡滿是疑問,卻沒有答案。 置身在這種處境下,才真切體會到人的生理與心理交互影響如此巨大,肉體愈疼痛,心就愈加煩躁;而愈是心煩,身體的疼痛也就跟著愈加劇烈。 醫院標準的癌症治療模式醫院目前對於癌症的治療,會依據腫瘤的部位、發展程度期別、患者本身身體和其他疾病狀況等條件進行評估,再選擇適當的方法來治療。但整體來說,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開刀切除腫瘤 ◎ 化學療法 ◎ 放射線治療◎ 標靶藥物治療 ◎ 免疫細胞療法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內容摘自《萬病之王》,作者Siddhartha Mukherjee/譯者莊安祺,時報出版】 在所有的臨床檢驗當中,癌症篩檢是最棘手的一種──不但出名地難做,而且也出名地容易出錯。要瞭解為什麼會這麼困難,不妨想想癌症篩檢由實驗到診所的漫長過程。假設實驗室發明了新的測驗,要診測某種尚無症狀的初期癌症,比如要檢測癌細胞分泌某種蛋白質至血漿中的濃度。這項測試第一個挑戰就是:它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流行病學者認為篩檢測驗往往不免兩大執行誤差,第一個是診斷過度──也就是個人在測試中得出陽性結果,但卻並沒有罹患癌症,這種人稱為「偽陽性」。得到「偽陽性」結果的人往往陷入癌症的污名,經歷焦慮和恐怖(以及想要有所作為的欲望)的熟悉循環,加速更進一步的測試和侵入性的治療。和診斷過度相對的是診斷不足──病人真的罹患癌症,卻沒有被測驗出來(流行病學的術語是「偽陰性」)。診斷不足讓病人誤以為自己沒有病,一旦這些人未被篩檢但到最後症狀顯現出來,他們就會經歷另一種懲罰的循環:絕望、震驚和背叛。問題是診斷過度和診斷不足往往是一體的兩面,永遠居於蹺蹺板的兩端。努力避免診斷過度的篩檢方法,即縮小病人被列為陽性的尺度,往往就會付出診斷不足的代價,因為他們會錯失位於陰陽兩界之間灰色地帶的病人。我們可以舉例說明這樣的取捨權衡。假設蜘蛛要織出完美的網來捕捉空中的蒼蠅,但牠發現如果增加網的密度,當然可以增加捉到蒼蠅的機會(真陽性),但也會增加捉到空氣中懸浮的垃圾和碎屑的機會(偽陽性)。如果把網織得比較不密,就會降低捕捉真獵物的機會,但只要能捉到任何東西,就有極大的可能會是蒼蠅。對癌症而言,診斷過度和不足都會付出昂貴的代價,而要找到精準的平衡又往往不可能。我們希望每一個癌症測驗都能有完美的準確度,但篩檢的技術並不完美。因此篩檢測驗往往因為無法跨過初步的障礙而失敗──診斷過度與不足的機率高到難以接受的地步。不過,假設我們的新測驗撐過了這關鍵的瓶頸,可以接受診斷過度與不足,而我們也在一群熱心的志願者身上推出測試。又假設這測試才開始,醫師馬上就發現早期、看來良性的前惡性病變,和之前所見迅速成長的侵襲性腫瘤大不相同,那麼這測驗是否算作成功?答案是否;光是察覺小腫瘤還不夠。癌症展現各種行為,有些腫瘤天生是良性的,不可能達到全惡性的狀態;而有些腫瘤卻天生惡性,在症狀出現之前早期治療也可能對病人癒後沒有任何差別。考量到這些癌症的異質性,如果篩檢要算作有效,必須要再深入一點,要能夠增加存活率。現在假設我們設計了一個篩檢測驗,以瞭解我們的篩檢是否真能增加存活率。我們請一對比鄰而居的同卵雙胞胎,姑且稱為「希望」和「謹慎」,來做這個測驗。「希望」同意接受測驗,而「謹慎」疑心會有診斷過度與不足的問題,拒絕接受篩檢。其實「希望」和「謹慎」都不知道,她們倆在同一時間(一九九○年)已經生了相同的癌症。「希望」的腫瘤在一九九五年經篩檢查出,經過手術和化療,多活了五年,接著腫瘤復發,在罹癌之後十年的二○○○年去世。相較之下,「謹慎」則在一九九九年發現乳房有腫塊才查出癌症,她也作了治療,有一點效果,接著腫瘤復發,在二○○○年和希望同時死亡。在兩人的聯合喪禮上,悼唁的親友依序來到兩個相同的棺木前,這時「希望」和「謹慎」的醫師起了爭執,「希望」的醫師說,她有五年的存活期:她的癌症是一九九五年發現,而她在二○○○年去世。「謹慎」的醫師則認為她只有一年的存活期:「謹慎」的腫瘤是一九九九年發現,而她在二○○○年去世。然而雙方的說法都不對:這對雙胞胎在同一時間因同一種腫瘤而死亡。對這個名為「前導期偏差」(lead-time bias)的矛盾問題,解決答案其實很簡單:用存活率作為篩檢測驗的決定點有其瑕疵,因為早期的偵察把診斷的時間向前推。「希望」和「謹慎」的腫瘤其實有同樣的生理行為,只是因為醫師較早察知「希望」的腫瘤,因此以為她活得較久,篩檢方法有效,但這其實是錯誤的。 於是我們的測驗必須越過另一個障礙:它必須要降低死亡率,而不是存活率。評斷「希望」的測試是否真的有利,唯一合適的方法就是問,不論「希望」診斷出的時間,她是否活得比較久。假設她活到二○一○年(比「謹慎」多活十年),我們就能光明正大地認定她的篩檢測試有用。由於兩人在同一時刻死亡,因此我們發現篩檢並沒有任何好處。因此篩檢測驗的成功之路異常地漫長而狹窄,必須避免篩檢過度或不足的陷阱,必須超越以早期察覺作為目的本身的誘惑,同時還必須駛過偏見和選擇的狹隘水道。「存活率」這個說法既簡單又具誘惑力,卻不能作為自己的終點。而每一步都必須要有充分的隨機選擇更是關鍵。只有能滿足這一切標準的測驗──在真正隨機的背景中有可接受的過度和不足診斷率,證明降低死亡率的好處,才能算做成功。而這樣太過於著重成功率,罕有測驗能強到足以承受這樣的審查,真正證明它對癌症的好處。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內容摘自《萬病之王》,作者Siddhartha Mukherjee/譯者莊安祺,時報出版】 腫瘤學在一九八○年代還有第三種異議聲音,雖然這種聲音早已經在癌細胞邊緣盤桓數世紀了。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化療和手術都無法使晚期癌症的死亡率下降,因此這一代的外科醫師和化療師在無法治癒病人的情況下,開始學習(或重新學習)照顧關懷病人的技巧。這是一門欠缺規則而且教人不安的課。安寧照護這種著重在症狀緩解和安慰的醫學分支一直被認為是癌症治療的反物質,是其正面的反面,對其滔滔不絕的成功承認失敗。palliative這個字來自拉丁文palliare,遮蓋之意──光是止痛,就好像是遮蓋了疾病的本質,掩住其症狀,卻沒有攻擊疾病。一九五○年代一位波士頓醫師這樣寫道:「如果持續的疼痛無法藉由直接攻擊病理損害本身來解除……,那麼只能由手術干擾感官通路來達到緩和。」取代手術的唯一方法就是更多手術──以毒攻毒。如嗎啡和吩坦尼(fentanyl)等強效止痛麻醉劑則被刻意否決。這位醫師繼續寫道:「如果不作手術,病人勢必會對麻醉劑上癮,身體越來越虛弱,甚至會自殺。」這樣的考慮極為諷刺,因為霍斯泰德本人一邊設計根除性乳房切除術的理論,一邊也對古柯鹼和嗎啡上癮。可想而知地,推動維護臨終癌症病患理智和尊嚴的運動當然不會來自只在乎治療的美國,而是來自歐洲,其創始人是西西莉.桑德絲(Cecily Saunders),她原本在英國是護士,經再訓練而擔任醫師。一九四○年代末期,桑德絲在倫敦照顧了一名來自華沙的猶太難民,因癌症而瀕死的他留給她畢生積蓄五百英鎊,遺願是要作「她家的一扇窗戶」。等到桑德絲在一九五○年代到倫敦東區探查乏人問津的癌症病房,她才親身體會到他如謎一般遺願的意思:她看到癌症末期的病患既無尊嚴、也沒有人為他們止痛、甚至連基本的醫療照護都沒有,他們的生命有時是真確地被局限在沒有窗戶的房間裡。桑德絲發現這些「沒有救」的病人成了腫瘤科的賤民,在其戰爭和勝利的修辭中沒有任何地位,也因此被棄若敝屣,沒有人理會,更沒有人放在心上。於是桑德絲重新設計了一名相反的學科:安寧緩和醫療(palliative medicine),她避用安寧照護一詞,「因為照護一詞『太過柔弱』,在醫界得不到尊重。」她寫道。「或者該說使之重新復生。」如果腫瘤醫師本身無法為臨終的病人提供照護,那麼她就請其他的專科醫師,如精神科、麻醉科、老年醫學科的醫師、物理治療師和神經科醫師,協助病人無痛而優雅地死亡。她也要把這些垂死的病人移出腫瘤科病房:一九六七年,她在倫敦成立了一家收容所,專門照顧病入膏肓的臨終病人,命名為聖克里斯多福(St. Christopher's):不是死亡,而是旅人的守護聖徒。桑德絲的運動足足花了十年的時間才傳到美國,滲透了滿懷樂觀的腫瘤病房。病房裡的一名護士寫道,「反對為病人提供安寧療護的抗力極深,當我們向醫師建議不要再挽救病人的性命,留給他們一點尊嚴時,醫師連正眼都不看我們……醫師對死亡的氣味敏感,死亡就意味著失敗、征服──是他們的死亡,醫學的死亡,腫瘤學的死亡。」提供臨終療護需要無比的再想像和再造精神。醫藥界以不亞於測試新藥和外科療程的活力和細心,作疼痛和止痛的試驗,結果卻因此推翻了一些有關疼痛的教條,建立了新基礎原則。在癌症病患身上同情且大量施用的麻醉劑,並沒有讓病人上癮,也沒有使他們惡化或自殺,反而減輕了病人會感到焦慮、痛苦和絕望的這種沉重週期。新的抗嘔吐藥則改善了化療病人的生活。美國第一個安寧療護中心於一九七四年在耶魯-紐海芬醫院成立,到一九八○年代初,按照桑德絲模式所建的癌症安寧病房在世界各地都興起:在英國最多,到八○年代末,當地已經有近兩百家安寧療護中心。 桑德絲不願承認這樣的志業是和癌症「對立」。她寫道:「提供臨終關懷不該被當成獨立於癌症攻擊之外的負面作法。這不僅僅是無從想像且毫無報償的戰敗階段。在許多方面,其原則基本上都與其他階段的照顧和治療是相同的,雖然其報償截然不同。」這同樣也算是認清敵人。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99歲的林老太太是全家族的寶貝,百歲生日前夕卻突然出現全身疲倦、食慾不振及呼吸短促等不適症狀,就醫檢查發現肝臟有顆直徑5公分的大腫瘤,透過雙極射頻電燒將腫瘤組織燒灼掉,才緩解病情,準備開心過生日。署立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指出,外科手術是肝癌治療的最佳選擇之一,但林老太太年紀太大,體力變差,不適合接受手術,他們只好另找辦法,最後選擇雙極射頻燒灼術。 吳立偉形容這種療法,就像是將一根針插入生雞蛋,隔著蛋清將蛋黃煮熟。傳統射頻燒灼只能治療3公分以下的肝臟腫瘤。吳立偉表示,雙極射頻燒灼採用多根探針,在不碰及腫瘤的情況下,利用針與針間的電流將腫瘤燒壞死。由於燒灼範圍變大且未觸及腫瘤,可降低癌細胞蔓延的機會。吳立偉說,肝臟腫瘤燒灼是種微創治療,幾乎沒有傷口、治療時間很短。如果沒有立即併發症,病人術後6小時就可以活動進食,住院3、4天即可出院。林老太太術後恢復良好,將喜迎百歲生日。
2014-09-23 癌症防治.肺癌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詹建富專題報導】衛生署統計,肺癌去年奪走八千條性命,居惡性腫瘤死因首位。但要早期發現肺癌,難度卻不低。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李章銘說,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肺癌,沒有絕對的症狀。」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劉榮森說,隨著腫瘤生長在肺部不同地方,症狀就不一樣,腫瘤離氣管愈遠,就愈沒有症狀。痰液與胸部X光是常見的肺癌篩檢方法,但痰液篩檢有偽陽性的問題,X光敏感性也不佳。林嘉謨說,胸部X光確實可以發現肺癌,但經常已是晚期,受限於肺臟旁的肋骨及心臟,X光很難發現小於1公分的腫瘤,肺部腫瘤大於1公分就有威脅性。目前醫界較有共識,早期發現肺癌的方法,便是低輻射劑量的電腦斷層掃描。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健康管理部主任高尚志說,電腦斷層能偵測到0.4公分的腫瘤,可在腫瘤尚未長大時,及時切除癌細胞。電腦斷層屬於自費項目,一次檢查要價五千元。林嘉謨說,建議40歲以上老菸槍及有家族病史的民眾,電腦斷層如未發現問題,後續改以胸部X光定期追蹤。高尚志說,肺癌可說是文明病,高度工業化地區都無法倖免,除了戒菸、健檢,建議民眾得養成戴口罩習慣。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則指出,如果持續性咳嗽、咳血、呼吸困難、胸悶、聲音嘶啞、吞嚥困難,應趕快就醫檢查。
2014-09-23 癌症防治.其他癌症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52歲男子兩年前罹患良性腦膜瘤,手術切除後,最近又頭痛、咳嗽,醫師發現良性腦瘤竟然轉移到肺部,是罕見的良性瘤卻有惡性表現病例。奇美醫院放射腺腫瘤部醫師楊清傑表示,許多患者在罹患良性腫瘤接受治療後,都認為應不會再有問題而疏於追蹤,但事實上良性腫瘤仍會有復發或惡性化的問題,建議至少半年或1年應到醫院回診。這名52歲男子兩年多前因為頭痛就醫,被診斷出有良性腦膜瘤,最近再度不適就醫,醫師在肺部發現有腫瘤,原以為是肺癌,但經過切片檢查,確定是良性,且從病理組織判斷,肺部的腫瘤是從腦部轉移。楊清傑表示,良性腦膜瘤轉移的案例相當罕見,翻遍國內外的文獻,只有國外有一、兩例的案例報告,這名患者原有的腦膜瘤切除後,兩年後在原處又長出來,還轉移到肺部的左右側,約2、3公分大小的腫瘤,由於會造成患者咳嗽不停,考慮以手術切除。楊清傑表示,腦膜瘤是腦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生長在腦膜,通常是良性,且生長速度緩慢,大約每年長0.5到0.7公分,容易造成患者頭痛,但這名患者的腦膜瘤生長速度比一般快許多,是罕見的良性瘤有惡性瘤的表現。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黃文彥】國、高中生正值生長期,血氣方剛、活潑好動,也是最容易出現外傷的時期,此時如果出現不明疼痛或腫塊,逾一個月未消失,家長就應注意。骨骼及軟組織腫瘤發生率低於1%,但好發於年輕人及老年人,尤其是惡性原發性骨癌,10至19歲是好發高峰。骨癌發生原因不明,多數認為可能與基因有關。骨骼與肌肉出現腫塊、痠痛是骨癌常見症狀,以骨頭末梢最容易發生,下肢是最常見部位,尤其膝關節附近。由於青少年本來就容易出現生長痛,甚至因活動量大,導致骨骼、肌肉受傷,因此誤診率相當高。事實上,如果是運動造成的肌肉腫脹,只要休息就可舒緩,不可能持續腫脹、疼痛,此可初步辨別惡性腫瘤與運動傷害。X光是診斷骨癌的必要項目,判定癌細胞發生部位及破壞程度。如果身上有不明腫塊,不要只照單側X光,應檢查肢體左右兩側,協助早期發現。不過,醫師可透過X光判斷是否有腫瘤,卻無法判斷腫瘤的惡性程度;腫瘤是否惡性,需組織切片化驗才能得知。如果確定為惡性,因惡性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另外,更謹慎的作法是讓骨癌患者接受磁振造影、抽血、骨骼掃描,協助判斷腫瘤有無轉移。過去治療骨癌,截肢是必然方法,但現今醫學進步,多數患者可透過骨頭重建獲得新生。讀者的兒子已植入異體骨,目前骨癌的五年存活率已大幅提升,若配合治療,仍有大好未來。雖然骨癌易與運動傷害混淆,但家長勿因噎廢食,禁止青少年活動。只要不會導致肌肉過度痠痛,運動有助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與家長要注意的是,如果身體出現腫塊、疼痛,超過一個月以上,尤其夜間休息也會痛,就應懷疑可能有其他病變。諮詢:國泰骨科醫師陳鵬仲、新光骨科主任釋高上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42歲林姓女老師個性內向、未婚,發現乳房有腫瘤,不願意就醫,聽信密醫「在手臂上打洞就能取出癌細胞」,竟未打麻藥就在手上鑽洞,引發感染不治。「如能夠早點解開她心中的結,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台南市立醫院心理治療師林木芳表示,癌症患者常有許多心理上難以克服的問題,包括面對死亡及人際關係等,連自殺機率都是正常人的好幾倍,真的很需要家人更多的關懷與包容。據家人表示,女老師是家中老么,從小內向,原本家在台南,但因為一直未婚,受不了親友的關切,在父母都過世後,選擇到台北的國小教書,與家人不常聯絡。家人轉述,林女摸到胸部有腫塊,懷疑是惡性腫瘤,但不願意就醫,認為在醫師面前坦露胸部很害羞,經人輾轉介紹,一名密醫告訴她,「從手臂打洞就能治療」,不必經胸部,她竟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讓密醫在上手臂處以器械鑽洞,「當場痛得差點昏過去」。傷口後來感染,手臂腫成兩倍粗,林女只好轉到醫院治療,但仍不願意治療乳癌,導致左胸潰爛、癌細胞也蔓延,最後是姊姊到台北把她硬帶回台南,才接受正統治療,左胸切除並化療,但癌細胞轉移,短短一個多月即過世。林女的姊姊相當自責,認為沒有即早發現,否則不可能讓妹妹聽信密醫的話,延誤就醫。據悉,林女病重時,家人曾北上找密醫理論,但最後不了了之,加上林女過世,並未對這名密醫提出告訴。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聯合晚報╱黃玉芳】摸到乳房有硬塊,常讓不少姊姊妹妹、婆婆媽媽緊張得睡不著。醫師表示,一般摸到硬塊,大多屬於良性纖維囊腫、腺瘤,應盡快到醫院檢查確診,但毋須過度恐慌。不過,醫師臨床發現,年輕女性出現乳房良性腫瘤的情形越來越普遍,提醒應避免攝取高脂肪食物、調整生活作息。萬芳醫院放射線科主治醫師姚敏思表示,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包括較液體狀的「纖維囊腫」、偏固體狀的「纖維腺瘤」,以及常生長於乳頭附近的「乳突瘤」。由於良性腫瘤會受到荷爾蒙影響,因此未停經的婦女每次生理期前,可能會覺得腫塊有些脹痛,大小還會有變化,腫瘤會因生理期而長得大一點。姚敏思就曾收治過女性患者的囊腫,大到4至5公分,而且會脹痛的很厲害。乳房良性腫瘤的發生與體質、飲食、壓力等因素有關,姚敏思說,有的女性一邊就有10到20顆大大小小的纖維囊腫,如果有多顆或是直徑較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如果只有1到2顆、或是腫瘤小於0.5公分,一年追蹤一次。當追蹤發現良性腫瘤出現新的變化,再做切片檢查。她強調,這類追蹤最好固定在同一家醫院進行。有些女性因為良性腫瘤超過5公分以上,不願意整天提心吊膽,會直接手術切除。姚敏思提醒,近年來年輕女性有良性腫瘤的情況越來越增加,甚至十多歲的青少女出現乳房良性腫瘤。她認為可能跟飲食西化、外在環境充斥賀爾蒙等因素有關,顯示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作息都應該調整,建議平常要少吃高脂肪的油炸物、速食,適時抒解壓力、建立運動習慣也很重要。姚敏思說,近來不少女性流行自體脂肪隆乳,但如果已經發現良性腫瘤者,最好避免。因為注射到胸部的脂肪,部分沒有存活,易形成鈣化點,會造成日後乳房檢查判讀的困擾,愛美女性在整形手術前,最好先作乳房影像檢查,日後也可作為比對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