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新聞辭典/小腦萎縮症 走路如企鵝
【聯合報╱趙容萱】小腦萎縮症是神經元退化疾病,起因於小腦、脊髓退化萎縮,因為走路搖搖晃晃地有如企鵝,病友常自稱「企鵝家族」。患者初期走路常跌倒、說話表達不清,漸漸生活無法自理,後期吞嚥困難,終至臥床,但意識一如常人,有如「有知覺的植物人」,對患者身心一大煎熬。至今尚無治療藥物,其中家族遺傳型,藉由基因代代相傳,集體發病率逾五成。由於患者多在青壯年發病,且近親手足同時發病,形成「一家多殘」,致整個家庭、家族陷入困境。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聯合報╱趙容萱】小腦萎縮症是神經元退化疾病,起因於小腦、脊髓退化萎縮,因為走路搖搖晃晃地有如企鵝,病友常自稱「企鵝家族」。患者初期走路常跌倒、說話表達不清,漸漸生活無法自理,後期吞嚥困難,終至臥床,但意識一如常人,有如「有知覺的植物人」,對患者身心一大煎熬。至今尚無治療藥物,其中家族遺傳型,藉由基因代代相傳,集體發病率逾五成。由於患者多在青壯年發病,且近親手足同時發病,形成「一家多殘」,致整個家庭、家族陷入困境。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報╱忠哲(台南安平)】 天天不自覺哭泣 女兒像半個植物人 民國83年10月,台北市有家KTV,店名已記不起來,發生極慘重的火災,據報有10多人傷亡。幾天後,突然接到住新豐鄉的好友來電,稱我女兒寄了封信給他,叫他對死於此次火災的兒子,不要傷心,要節哀。但他說兒子根本未上台北,好好地在家經營園藝事業。我當下即致歉意,回到家詢及此事時,小女一臉茫然,呆滯地望著我。其實當時女兒的病情已現徵兆,但我們不知。隔年小女「症頭」發作,那天大年初二,街頭人來人往,熱鬧地享受年節歡樂氣氛,但著實讓我慌了手腳,一顆心猶如從懸崖墜落。原來我外出時,小女竟躲在家中廁所,以刀片割畫手心,幸好舊刀片生銹,傷不太深,但流出的血跡仍滴在地上。老婆滿臉驚慌失措,急電我回。前往醫院掛急診後,轉精神科,醫師一番診察詢問後,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從此小女與藥為伍,已是第19年頭了。這段期間,不能免俗的,多次利用假日奔波各地鄉間,尋求「半仙」作法、驅邪,甚至喝「符水」。回想女兒正值青春年華,卻得了這種病,作為父母,心靈之震撼、不甘與悲痛,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剛發作時,女兒每天不自覺流淚、哭泣,儘管老婆在不斷安撫,她也答不出所以然。又在電視機前,看她一雙驚悚的眼睛直視螢幕,一整天說不上兩句話,即使溫婉問她,也沒回應,不然就說些無厘頭,不合邏輯的話,活像半個植物人似的。我退休後,這幾年有較多時間照顧女兒,帶她往南部、花東各風景區,多次外出旅遊,儘管女兒表情依然平淡。但病情已穩定許多,除反應及動作仍有些遲頓,現在每天幾乎或多或少開口說話數次,看電視有時展現淡淡笑意,以往那些奇怪的話語,幾乎再不曾聽到。這麼多年來,遵循心中菩薩,小女主治醫師的叮嚀,每次回診,她總細心關切病情狀況,實銘感於心。夜深人靜的此時,憶及19年前那封信,如果我能警覺到事有蹊蹺及嚴重性,及早帶她前往醫院診治,那麼今天她可能是四分之一的植物人,甚至進步到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仍至痊癒,也是有那麼點的希望。 ※延伸閱讀》‧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可治療 別信民俗療法‧精神分裂症 早期易被誤診 ‧精神分裂症 內心的隔離島‧認識精神分裂症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元氣周報/記者周宗禎/報導】案例一:台南市李姓婦人說,自己與家人對「放棄急救」一知半解,祖父年初因胃穿孔大出血且合併感染,進醫院不久就沒了呼吸心跳,急救手術後在加護病房,病情沒改善、人已休克,家人急成一團,護士有 問:要不要簽「同意書」?爸媽都認為不該讓祖父再受苦,但我們孫子輩都認為「應該讓祖父拚一下」,最後決定請祖母決定。祖母捨不得老伴就這麼走了,決定搶救,就這樣,後來祖父病情未再惡化出院,到現在已多活半年,只是復健非常辛苦、家人照顧也不輕鬆。父母認為,祖父已年近90,即使這次救活,誰都不曉得還能撐多久,大家又要在加護病房外痛苦一次。案例二:南科晶圓廠林姓工程師才40歲,想簽「DNR」但未簽。他說,已詳閱相關內容,很清楚在哪些狀況下,醫師可不做心肺復甦術。想簽,是因家族有腦中風病史,且有人已成植物人,自己工作壓力大、生活不正常,不希望萬一病發昏迷,急救結果變成植物人,成為家人大負擔。不過他也很擔心,簽了同意書,會不會反而成了「致命幫凶」,他說,醫師素質良莠不齊,有點擔心因為醫師誤判他已無藥可救,或者怕事,明明有機會康復,卻因簽了同意書「讓醫師好辦事」而平白送死。可維持生命 未必有生活品質奇美醫學中心奇恩安寧病房主任陳冠廷說,要界定疾病到什麼程度才算「末期」,有時並不是外界想像的這麼容易。醫療科技進步,例如葉克膜發明後,有些原已救不活的「末期」病患又有重生的機會;然而有些患者明明身心都很痛苦,但因科技進步,雖可以讓病患一息尚存,卻沒有生活品質,搶救與否,許多醫師都很為難。心肺復甦術 急重症較有意義加護病房護理師表示,大部分家屬都不忍心病到最後關頭,親人還要再因急救受折磨,心肺復甦術對急性重症病人較有意義,若是慢性重症如癌症病患,心肺復甦術常只能延長生命數十分鐘,對病患只是延長痛苦,並不是延長生命。這時簽DNR同意書,不是放棄病患,而是「不延長」病患痛苦。陳冠廷表示,通常家屬在詳細說明後,多能接受在最後關頭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但還是見過有家屬因牽涉保險理賠問題,非但不簽同意書,更執意要求醫護人員務必想盡一切方法延長病患生命,這時醫護人員內心就難免掙扎。有時看到病患家屬為了要不要簽而發生爭執,如果病患生前能預立簽署,或可避免這種情況。※延伸閱讀》‧向左走 向右走?CPRorDNR‧婆家娘家 都簽了DNR‧CPRorDNR/人生如何謝幕 你有權決定‧何謂放棄急救同意書(DNR)?‧CPRorDNR/做最壞準備 盼最好結果‧當醫療有突破…/已簽署放棄意願書 仍可撤回‧如何簽署DNR‧簽署DNR 醫師就不盡力救嗎‧簽署DNR 我仍有疑問…‧安寧病房 讓生命有尊嚴下車‧不住醫院可以嗎?/緩和醫療 已深入居家【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元氣周報】 【2010/08/22 元氣周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李政達/科技大學講師(台南市)】為避免浪費醫療資源,無效的醫療確實有改革的必要。但是,正如同許多面臨抉擇的家屬們心中的期盼一般,等待的只是奇蹟的發生。面對生死,即便專業醫療評估,機會微乎其微,但是只要還有一絲絲的或然率,家屬通常都會選擇一拚。可是,真的從死神手中暫時將生命搶救回來,說不定只是延長病患的痛苦,最後仍難逃一死。當然也會有奇蹟,同事太太在作完乳癌最後一次化療,騎車外出購物,發生重大車禍。同時有三位醫師評估,即便救回來也有可能腦死或成為植物人。昏迷二十多天後醒來,雖然復健異常艱辛,但除了眼睛對焦不準,行動較遲緩外,現在就像個正常人一般。可是,幸運並不會眷顧每一個人或家庭。家父意外從樓梯上摔下來,送到醫院時已無意識,一連串的檢查後,醫生判斷腦傷嚴重。開刀,也許還有機會。不開,只有等死。但開了之後,也極有可能醒不過來成為植物人。三兄弟討論後,還是決定一試。也許是塵緣已了,也許是不希望子孫辛勞奔波,父親術後三天往生。父親在世時,性情急躁凡事不喜歡麻煩別人。當時如果救回來了,即便沒有成為腦死或植物人,像他那麼ㄍㄧㄥ的人,要人幫忙把屎把尿餵吃餵喝,對他而言都是折磨。所以,我們寧願相信,他自己選擇離開。修短隨化死生事大,該如何取捨,醫界家屬都是兩難。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身心障礙新制ICF(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鑑定將於明年7月10日上路。台北市衛生局規劃市內23家醫院先試辦,邀3700多名身心障礙手冊將於明年二月底前到期的民眾,優先體驗新制ICF鑑定。台北市衛生局表示,ICF鑑定與現行鑑定制度有三大不同。首先,現行的16類身心障礙類別如視障、植物人、精神病患等,將改為8類身體功能障礙,如心智功能受損、感官功能受損等。第二,鑑定人員將從醫師一人,改為醫師與鑑定團隊共同鑑定。最後還將新增社會局的需求評估鑑定等。衛生局表示,這一批3700多位民眾前往區公所申請身心障礙者重新鑑定時,區公所會同時提供新制ICF鑑定表供民眾參考。民眾需向試辦的23所醫院之一打電話預約。醫院將配合時間安排專人服務。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多年前收治「人球案」邱小妹聲名大噪的梧棲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明鍾,因為七年前一件車禍意外重創病患醫療糾紛,日前被台中高分院宣判醫院及李明鍾等3名醫師要連帶賠償3341萬元。判決一出震撼醫界,神經外科醫學界強烈反彈,明天要召開記者會,集體為李明鍾發聲平反。 中華民國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對此相當感慨,認為一件救人的好事,最後卻演變成「殺人」事件,如果神經外科醫學會不對外說明事件始末,他擔心未來外科醫師將不敢貿然救人,以免惹禍上身,國人醫療權益也將受到影響。 林欣榮說,這名車禍重創患者被送到醫院時,頭部外傷相當嚴重,昏迷指數只剩4分,只比植物人的3分高一點點。這些急重症病患就算積極搶救,死亡率也高達6成以上。但基於救人第一,李明鍾仍立即動刀治療。 但家屬後來指控,醫師未在術後置放腦壓監測器,導致未及時察覺病患顱內遲發性出血,造成患者術後全身癱瘓,雙眼全盲,一狀告上法院,日前二審宣判醫院和當時治療的三名醫師要賠3341萬元,全案可再上訴。 林欣榮認為,這事就像房子失火,消防人員奮不顧身衝入火場滅火,大火撲滅後,屋主卻反過來指責消防人員不該從正門衝進去,導致房子嚴重受損。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馬辛一表示,監測顱內壓的方法有很多種,置放腦壓監測器只是其一,其他還有腦室內引流等選擇,硬是指責李明鍾醫師未置放腦壓監測器,不盡公平。更何況,置放腦壓監測器有一定程度風險,且每次費用約2萬多元,健保不給付,在緊急情況下若醫師主動置放,術後家屬卻不同意,該怎麼辦? 馬幸一認為,腦壓監測器置放時機見仁見智,法官此一判決有違醫療常規,對醫療專業充滿了無知與誤解,他對此感到非常訝異。 神經外科醫學會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署立雙和醫院醫務室主任張承圭表示,法官引用「嚴重腦外傷臨床診療指引」一書的內容來判決有失公允,因為這本書民國96年制定出版,這起醫療事件卻發生在民國95年,不該溯及既往。 張承圭當年也參與這本書的編寫工作,深知醫療具有太多不確定性,強調全書內容都屬建議性質,並以「應該怎麼做」取代「一定要怎麼做」,預留彈性空間。如今法官未了解這本書精神就引用判決,讓他深感挫折。 梧棲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盧立華認為,受此事件影響,今後醫師可能會採取防衛性醫療,做更多的檢查;但如此一來醫療費用勢必上揚,最後還是會轉嫁到健保及病患身上,未必是件好事。 林欣榮則擔心,3000多萬元是很多人一輩子也賠不起的鉅大金額,受此判決影響,台灣醫療恐更陷內、外、婦、兒等科找不到醫師的「四大皆空」困境,以後沒人敢投身高風險的救命科別,那才是國人噩夢的開始。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田兆緯/台中報導】疑因醫療疏失變成植物人的陳仁傑,本來在光田護理之家照料,2年前由陳父接回家中,由父母兩輪流照顧。陳父表示,二審勝他們再度勝訴,醫院還要上訴,是他們的權利,他沒有意見,但是這樣一直拖下去總是不好,希望可以早點結案。 陳父之前在家中有做點小生意,邊照料陳仁傑,還可以應付;但現在他快60歲了,已經沒有體力再工作,只能依靠之前存的一些錢來過日子,由於積蓄不多,過不久就會坐吃山空,他感覺自己很悲哀,現在只能等賠償了。 陳仁傑目前在家中完全依靠父母親照顧,兩位妹妹一位就學,另一為已經畢業,家中原本是做特殊釘子製造,因為陳仁傑關係,現在工廠已經停擺廢棄。當時負責手術的梧棲童綜合醫院表示,目前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因叔不便回應任何問題,而醫師李明鍾對此也不做任何表示。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白錫鏗、陳俐君/連線報導】曾收治「人球案」邱小妹的梧棲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明鍾,因車禍病患醫療糾紛,日前被台中高分院宣判,醫院與李明鍾等三名醫師,要連帶賠償三千多萬元。此判決引發神經外科醫學會高度反彈,今將召開記者會聲援李明鍾。 台中市民陳仁傑七年前發生車禍頭部受重創,經醫師手術後全身癱瘓、雙眼全盲,家屬請求損害賠償,一審判決童綜合醫院及三名醫師賠償兩千八百餘萬,兩造不服均提起上訴,二審查出醫師未在手術後放置腦壓監測器,致陳全身癱瘓,判決醫院及三名醫師賠償三千兩百多萬元。 李明鍾出庭時表示,陳仁傑手術前昏迷指數四分,「如果把醫師當成肇事者處理,以後醫師該怎麼辦?」 九十四年九月間,陳仁傑車禍送童綜合醫院,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顱內出血,由主治醫師李明鍾做硬腦膜外血腫清除術後,再由醫師呂志明、李傳輝照顧,三天內,昏迷指數從恢復八分,又下降至五分,家屬見狀轉院,昏迷指數降至三分。 陳仁傑家人不滿童綜合醫院、李明鍾等三名醫師疏失,致陳腦部右側出血量,擠壓至左側,腦部持續累積血塊,造成二度腦創傷,致其腦部細胞壞死而左側癱瘓,雙目失明。 經陳父陳福德提起損害賠償,一審法官認為,醫師未積極追蹤腦壓變化,直到他陷入昏迷還有血塊未清,導致陳成為植物人,認定醫院及醫師有過失,判賠兩千八百餘萬元。 童綜合醫院及三名醫師不服提起上訴,而陳父也以兒子喪失工作能力等,要求提高賠償金額,雙方均上訴。 法官查出,醫師李明鍾、呂志明、李傳輝,於病患陳仁傑的昏迷指數及瞳孔變化持續惡化之際,均未注意應進行第二次電腦斷層掃描,或採取其他積極監控腦壓的治療措施,造成陳嚴重腦部損傷原因,自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損害賠償責任,連帶賠償三千兩百餘萬元。 中華民國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林欣榮指出,他尊重法院判決,但腦部外傷狀況、傷勢很複雜,該不該放置腦壓監測器?何時該放置?都有一定流程規範,法官裁決時,應納入醫學會專家意見,才能做最合理審判。 神經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張承圭表示,這起醫療事件發生在九十五年,但法官卻引用九十六年制定出版的「嚴重腦外傷臨床治療指引」內容來判決,醫療有許多不確定性,所以指引都採「建議」,並無「強制」該怎麼做,他認為法官不該溯及既往。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國內葉克膜(體外心肺維生系統)有濫用趨勢,健保局最近公告,增列四項絕對禁忌症,包括惡性腫瘤末期、植物人、不可逆的多重器官衰竭,及不可逆的心、肺疾患且不適合移植臟器者;若有上述條件之一,健保將不給付葉克膜費用,下月一日起實施。這是國內健保上路以來,首次針對「無效醫療」限縮給付。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表示,台中市長夫人邵曉鈴嚴重車禍被葉克膜救回後,許多家屬把最後一線希望放在「葉醫師」,台灣成為全球使用葉克膜最普遍的國家。柯文哲以台大經驗為例,一千五百位葉克膜使用患者,一成已知不會存活,另有兩成變成植物人;葉克膜急救往往是「醫師表達已盡心力,家屬為了盡孝」,因而遭濫用。健保局醫務管理組長蔡淑鈴指出,民國九十九年全國有一千一百廿六人接受葉克膜急救,平均每人醫療費用為八十四萬元,存活率僅三到四成。因此,健保局修改支付標準,增列絕對、相對禁忌症,如癌症末期或植物人等患者,都不給付;若患者屬持續進展的退化性全身性疾病,或有不可控制的感染、出血,則採逐案審查,避免濫用。蔡淑鈴表示,健保資源須花在刀口上,也希望醫師向病家說真話,「能救的當然要救,不能救的就要放手」,否則只是延長病人痛苦的時間,倒不如讓他們善終。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躺在呼吸照護病房裡,小華(化名)胸口隨著呼吸器而起伏,只要一撤除呼吸器,她即無法存活。18歲那年,她罹患腦疾,變成沒有意識的植物人,這一躺,就是13年。由於家人早已失聯,社工介入後,十幾年來,都是社會局養著她,支付所有醫療費用。台北榮民總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王家弘指出,類似小華這種被家人遺棄的個案比比皆是。俗話說,久病無孝子,礙於每個月得支付兩三萬元的醫療費,就有有些子女將植物人父母送進養護機構後,沒多久就搞失蹤。多數年輕植物人 可活10年以上對於倚賴呼吸器維生的植物人被當成無效醫療的說法,王家弘表示,相當無奈,大部分這類患者住進養護機構,只要好好照顧,都可活上好幾年,年紀較輕者還可活上十幾年,甚至20年,不管是對家屬、醫護人員,或健保局,都是沈重的負擔。不過,但部分地區醫院眼中,這些沈重壓力卻是他們的一線生機。依照健保局規定,使用呼吸器的植物人被列入給付範圍中,因此,不少醫院轉型為呼吸治療機構,每月向病患家屬收取兩三萬元費用,免於倒閉的危機。拔管自然死亡?沒人敢當壞人王家弘指出,常有家屬詢問,是否能幫病人拿掉呼吸器,讓患者自然死亡,因為家裡已經無法負擔的住院醫療費用。不過,礙於現行醫療法規,醫師確實不敢當拿掉呼吸器的壞人。原因就在於醫師在簽署末期病患證明時,必須判定病患會在半年內死亡,但只要有呼吸器,絕大部分植物人都可以存活半年以上。王家弘強調,這是一個灰色地帶,未來新制上路後,他也不敢簽署。創世基金會公關史淑華指出,該基金會所照護的植物人都不用呼吸器,且沒有其他傳染病。使用呼吸器的植物人是否為無效醫療,問題太沈重,已非創世基金會所能回答。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據統計,台灣全國約有一萬多名依賴呼吸器為生的植物人,每年約花210億元健保經費,一向以直言敢說的台大醫院教授柯文哲批評,為了賺錢,國內遍地都是「植物園」。在無效醫療議題上,台灣面臨最大問題就是植物人。呼吸器植物人年用210億健保無法自行呼吸的植物人,「根本就不要救!」柯文哲指出,國內長期使用呼吸器的患者中,高達七成為沒有意識的植物人,只要一拔除呼吸器,就會死亡。許多國家對於植物人並不會積極治療,反觀台灣每年卻花210億元來照護上萬名仰賴呼吸器維生的植物人,好像「積極」過了頭。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指出,所謂「積極」兩字,就隱藏著無效醫療的無奈。目前健保給付規定,只要植物人使用呼吸器,就提供給付,這使得健保每年得花上200多億元。魏國珍無奈地說,相信大部分醫師都盡量避免無效醫療,但大部分家屬卻很難接受,在關鍵關頭時刻,最常聽到的是「先救回來再說!」一旦救回來,變成植物人,就是悲劇的開始。經常收治到頭部重創的車禍事故傷者,腦部功能幾乎壞死,但家屬仍希望奇蹟發生,要求醫師全力搶救,但如果病患幸運被救活,反倒成了家屬一輩子的沈重負擔。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草案」,針對癌末患者、生命末期病人、依賴呼吸器的植物人等病患,只要兩名醫師認定生命末期,加上一名家屬簽字同意,就可撤除維生系統。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指出,該項草案攸關生命末期患者的尊嚴,並可有效解決無效醫療的困境。未來上路後,只要倚賴呼吸器維生的植物人,在醫師及家屬同意下,就能拔除呼吸器,如果器官還正常,家屬也可決定捐贈器官與否。對此,柯文哲並不樂觀,他分析,大部分醫師都不想當拔除維生器的壞人。另外,植物人背後所潛藏的驚人利益,這讓許多醫院都附設或轉投資「植物園」,想要讓醫院放棄生財之道,難度相當高。柯文哲直言,一個植物人擺在加護病房(ICU)中,醫院就有收入,只要住幾天,醫院就賺幾天。例如,病房費6000元、呼吸器約1800元,加上其他藥物及雜支,一天就可增加一萬多元收入。安寧醫療法效用 柯文哲悲觀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法案實施後,國內「植物園」家數是否就會減少。柯文哲搖頭說,「數字會說話」,等實施半年後,應該只有極少部分植物人會被撤除維生器。除非國人能夠改變傳統孝道觀念,而醫院不再唯利是圖,否則兩百多億的無效醫療仍會持續下去。 ※延伸閱讀》‧18歲變植物人/家人跑了社福擔 一扛13年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昨天在一場研討會直言,台灣醫療有三個「世界第一」,包含洗腎每年耗費三百億元、長期呼吸器依賴花兩百六十億元,還有葉克膜(體外循環維生系統)用了十億元,這些醫療資源是否用得值得,有待深思。柯文哲昨天在「生命兩端和醫療補償制度」研討會,演講「三個世界第一:談台灣的無效醫療」指出,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花費更多資源在無效醫療上,他並根據監察委員黃煌雄前年提出的資料,指國內醫療花費有三項「世界第一」,即洗腎、長期呼吸器依賴及葉克膜。柯文哲說,無效醫療是「看了,也不會好」的治療,從「忍辱負重」、「苟且偷生」這些成語來看,就可知我們教育強調,要堅持到最後一口氣,延長死亡過程,才願意放棄醫療;和國外追求安寧緩和善終觀念,大相逕庭。國內一項數據就顯示,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的患者,到了死亡當天,還有二成七患者在洗腎、五成九患者仍抽血、四成七患者做X光檢查。 柯文哲說,台灣應不是「敗腎」國家,但很多生命末期多重器官衰竭患者,會洗腎延長生命;長期依賴呼吸器有七成是植物人,國內每年新增一萬兩千名植物人,先前很有名的植物人王曉民臥床四十七年,所耗費醫療資源值得討論。幫助染H7N9流感台商治癒有功的葉克膜,也並非適用所有瀕死患者。柯文哲更坦言,「葉克膜是無效醫療的代表」,民眾對「葉醫師」期待太多,但其實用葉克膜存活率不到四成,有些患者使用葉克膜反而「死得更慘」。他舉例,台大醫院用葉克膜最久紀錄,是一名肺臟移植後出現排斥的患者,用了葉克膜維生半年,患者最後看著自己下肢逐漸發黑壞死,最後也宣告不治。健保局副局長李丞華說,台灣去年洗腎發生率,已退到世界第四名。洗腎率高並非國人患腎臟病比率高,而是國內洗腎患者受到良好照顧,存活率高。國人愛吃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錫賢、腎臟醫學會慢性腎臟病防治委員會主委黃尚志皆表示,近年腎臟病防治成效不錯,因洗腎患者存活率較其他國家高,且捐腎人口少,才會有較高洗腎人口比率。李丞華指出,健保局近來正籌備長照保險法,未來依賴長期呼吸器的花費,就可得到解決;而葉克膜過度使用,則需靠醫師專業判斷,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用葉克膜。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不少人遇到停水,若兩三天沒洗澡,就全身難過。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調查發現,失能5年以上的患者,卻有超過三成的人已3年未洗澡。中華聖母基金會6年前引進了「到宅沐浴車」,針對無法洗澡的植物人、中風病人、癌末患者等失能病人,提供到宅沐浴服務,「期望讓眾多失能者重拾一般人享受沐浴的感覺。」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接觸許多失能長輩發現,他們共同的願望竟是洗澡,卻因受限居家空間及安養機構設備,無法痛快洗澡、一償宿願。黎世宏表示,家中若有失能者,照顧者除了經濟及身心壓力外,九成以上的人認為,無法協助家人洗澡,是最大的內疚;也有六成家屬認為,洗澡是最困難及吃力的照護項目。黎世宏舉例,一位阿嬤從小罹患小兒麻痺症,過去一直只能依靠家人幫她擦澡清潔,以致身上出現濃重體味。阿嬤有次搭計程車就醫,卻被司機當面嫌棄:「阿嬤,妳有夠臭耶!」造成阿嬤極度自卑。這樣的問題,不只發生在阿嬤身上,中華聖母基金會董事長陳美惠修女說,根據調查,每4位失能者就有1位因身體異味而受排擠,不只長輩痛苦,連家人也很辛苦。黎世宏表示,基金會已為300多個失能家庭提供到宅沐浴服務,凡是中、低收入戶或有村里長開清寒證明者一律免費,一般人一次300元,服務累計逾4千人次。基金會預計籌募經費建立全台第一座沐浴福址教室,提供到宅沐浴車、機構式沐浴及居家式沐浴研修訓練教室,將失能者沐浴的種子散播至全台各縣市及社福團體。協助病人沐浴與擦澡注意事項●病人進餐前後一小時內,避免沐浴或擦澡,以免翻身或側臥壓到胃部●沐浴前需注意水溫,避免高溫入浴燙傷●照顧者應剪短指甲,以免指尖傷及病人●病人身上若有點滴或管線,應避免拉扯●傷口在擦澡或沐浴後,立即更換敷料●擦澡及沐浴過程需隨時注意病人反應,如有嘔吐或呼吸急促等現象,應暫停並立即呼叫醫護人員●病人進入浴室,當心滑倒資料來源/嘉義聖馬爾定醫院、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製表/詹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