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9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多疑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發病警訊!自行停藥易復發 一治療可望解套
震驚社會的鐵路殺警案、小燈泡案,使精神疾病照護成為近年我國政策關注重點。為幫助思覺失調症病友穩定控制疾病,衛福部健保署連續2年編列長效針劑專款27億元,用於精神疾病治療,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計畫施行後,長效針劑使用比例從不到30%增至54%,幾乎是2倍快速成長,此外國衛院研究顯示,使用長效針劑後,預防患者再住院比例高達25%。思覺失調症病友缺乏「病識感」 自行減藥易復發阿正(化名)是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大學時開始出現幻聽,後續卻變為被追殺,時常睡夢中被嚇醒,不敢睡覺,總在公園待到天亮才回家,但他不覺得自己生病,認為是外界干擾,爸爸認為他「走火入魔」,不得已只好報警,將阿正強制送醫治療。治療初期,阿正使用口服藥與第一代長效針劑,住院期間病況穩定,但出院後又開始幻聽,甚至走在路上感覺別人打擾、觸碰與毆打他,因此他時常一邊走一邊雙手亂揮。隨著醫藥進展,阿正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迄今超過一年,幻聽改善顯著,「原來聽不到聲音是這麼安靜!」阿正從不相信醫療、不相信自己的大腦生病,到一步步跟著醫療團隊規律用藥、回診,現在在規律治療下,也回歸職場,在教會從事清潔工作,他如今回想,坦承以前自行減藥的行為是不對的,未來會充分相信醫師的治療指示,也會定期打針。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楊蕙年表示,不同於身體其他器官生病如骨折、肚子痛容易被察覺,思覺失調症起因於大腦生病,病友常常不知道自己生病,缺乏「病識感」,家屬若不曉得如何求助,通常會耽誤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時機。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陳泰宇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慢性,會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研究統計大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首次發病年齡多在15至20歲,男女比例相當。且研究統計,思覺失調症等病友因缺乏病識感,首次發病後平均將近1年半才就醫,耽誤搶救大腦功能的時機。專注力變差、失眠、多疑…思覺失調症發病前警訊陳泰宇提醒,當患者發病前的數月至數年前,可能出現工作和社交能力減退、思考、記憶、專注力變差、失眠、多疑、甚至幻覺、妄想症狀,甚至還會容易情緒悲傷、憂鬱、易怒不定,都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發病前驅的警訊,需盡早就醫做進一步診斷。思覺失調症四大類警訊症狀正性症狀: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躁動不安、思想紊亂。負性症狀:情感淡漠、動機缺乏、社交退縮。認知症狀:注意力低、記憶力差、執行力低、判斷力差。情感症狀:莫名焦慮、莫名緊張、莫名恐懼、情緒穩定度差。思覺失調症自行減藥易復發 及早使用長效針劑穩病情陳泰宇表示,治療思覺失調症之所以困難,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約有59%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在第一年用藥順從性較差,症狀容易復發,光是停藥10天,疾病復發導致重新再入院機率就提升2成,若停藥1個月,疾病復發再入院機率高達3至4成。陳泰宇說,思覺失調症過去被污名「卡到髒東西」、「中邪」,病人生病第一時間不是被帶到醫院,而是帶到宮廟祭改,導致延誤治療,近年在健保支持下,思覺失調患者可以及早使用長效針劑,血液中至少保持3至6個月抗精神病藥物濃度,即可穩定病情,減少疾病復發,降低社會醫療資源支出,家人也不會一天到晚追問「有沒有吃藥」,減少彼此衝突。陳亮妤表示,早期台灣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比例僅10%,近年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針對使用長效針劑後,降低思覺失調症病人再住院、再自殺及壽命延長比例。新冠疫情期間,我國思覺失調症患者經核定使用長效針劑比例,從不到30%增加至54%,在疫情期間許多病房關閉情況下,使用率還能增加超過半數已相當不錯。陳亮妤表示,部分病人對長效針劑帶有偏見,會認為是「被打針」,甚至戲稱長效針劑是「乖乖針」,且長效針劑昂貴過去沒有健保給付,病人反而比較願意吃藥,看似較具有主動性,但患者有時忘記吃藥,斷藥容易造成疾病復發;如今長效針劑透過健保專款專用,提供病人除了口服藥以外多一項選擇,也無需擔心負擔高額藥費,醫師也能放心開藥,讓病人維持體內一定藥物濃度,穩定病況。陳亮妤表示,無論一代或二代長效針劑,目前皆有健保給付,根據國外資料,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可預防約15至25%再住院比例,我國國衛院最新調查也發現,可下降患者20至25%再住院比例。不過施打長效針劑,主要是抑制幻聽、妄想等脫離現實症狀不再復發,但仍有部分焦慮、失眠等副作用,患者仍應定期回診追蹤,必要時搭配口服藥。心理健康前司長諶立中表示,近兩年推動長效針劑計畫,讓病友獲得更好照顧品質,接近國際水準,更貼近人民及社會需要。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北投分院除了守護國軍健康,發展軍陣精神醫療以外,也積極強化社區精神醫療照護,包括大台北居民心理健康照護,擴及北市12個行政區、新北17個行政區,整合資源外並積極找出潛在病友,給予全面照護。★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