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靜脈低能量雷射 抗老減輕疼痛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細胞的能量來自粒腺體,粒腺體一旦老化,就會形成自由基,造成疾病。但國內醫界發現,應用輔助治療癌症等疾病的「靜脈內低能量雷射」,能提升粒腺體的功能,且具抗老作用。南部不少企業界人士口耳相傳,紛紛求治,義大醫院的病例目前已排到九月份。義大醫院輔助及整合醫學中心主任陳明豐表示,「靜脈內低能量雷射」是種能增加人體細胞能量,促進身體自我修復的輔助療法。作法是將一支很細的光纖放進手臂靜脈,接上氦氖雷射儀,釋出極微弱的紅光,照射約一個小時。釋出的波長,剛好可被粒腺體中的一種酵素接收,轉換成生物能量,進而改善微循環、調整免疫與自律神經功能、促進組織細胞再生等機轉。他表示,「靜脈內低能量雷射」無法取代現有的西醫療法,不過常用來輔助治療腦與心血管阻塞疾病、代謝症候群、過敏性疾病及癌症等,甚至有抗老化效果,其中最被肯定的是促進腦中風的回復及緩解慢性疼痛。據臨床統計,這種靜脈低能量雷射,兩周過後就能改善疲勞、失眠,減輕疼痛等癌症病人常見的症狀,做到第二、第三療程,可降血壓、血脂、血糖,促進傷口癒合,修復腦血管,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陳明豐說,有名大腸癌患者,化療後腹瀉嚴重,全身疲憊、掉髮,做過低能量雷射後,改善很多。不過他也強調,這只是輔助的療法,患者還是要以主流醫療為主,目前輔助療法健保並無給付,一個療程10次,每次費用3000元到350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