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咩姐.come on

咩姐.come on/病房裡那一雙看不見的手

咩姐.come on

醫療圖文作家

外傭,大部分的台灣人用這個名詞稱呼那些漂洋過海來幫他們照顧家人的異鄉人,雖然對很多人來說,這個詞彙沒有特殊涵義,然而事實上,這些異鄉人在台灣被賦予的地位,和傭人相去不遠。
外傭,大部分的台灣人用這個名詞稱呼那些漂洋過海來幫他們照顧家人的異鄉人,雖然對很多人來說,這個詞彙沒有特殊涵義,然而事實上,這些異鄉人在台灣被賦予的地位,和傭人相去不遠。
圖/咩姐.come on

「那些外傭都會偷東西,然後寄回她們的國家。」鄰居阿姨皺著眉頭這麼說著。這是在我還沒出社會之前,不時被灌輸的資訊。

外傭,大部分的台灣人用這個名詞稱呼那些漂洋過海來幫他們照顧家人的異鄉人,如果把這個詞彙展開,就是外籍傭人的意思,雖然對很多人來說,這個詞彙沒有特殊涵義,然而事實上,這些異鄉人在台灣被賦予的地位,和傭人相去不遠:月薪不到兩萬、月休四天、24小時待命、除了本職之外還要幫忙洗車、接送小孩、做所有的家事。

如果不是護理這份工作會頻繁地接觸這些異鄉人,我想,我對她們的印象,大概也會停留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訊息當中:懶惰、笨拙、不懷好意。

很常有雇主向我抱怨:「她整天都在講電話,什麼事都不做。」

我不明白這些雇主口中「什麼事都不做」的定義是什麼,因為這些異鄉人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替雇主照顧好他們的家人;進食、翻身、洗澡、拍背、如廁、外出散步等等,讓病人可以在幫助之下過著日常生活、讓雇主可以安心地出外工作,這就是她們的工作,當她們把這些事情都完成了,即使做一些和工作無關的事,也沒有任何人可以說她們「什麼都不做」。

這些異鄉人在我眼中,其實什麼都做了。她們24小時陪在病人身邊,即使有語言的隔閡,她們卻了解病人一舉一動所代表的意思;她們比家人還要熟悉病人,有時候連家人都不知道的事,她們卻瞭若指掌。在工作上,我喜歡和她們共事更勝於和家屬,她們謙虛有禮、能力強、好溝通,和過去從別人口中聽到的印象截然不同。

我很討厭外傭這個辭彙,它隱約透露出地位的高低,但事實上,我們和這些異鄉人,除了膚色、文化和語言不同之外,其他都是一樣的。我們不應該,也不可以認為自己比她們優越。

曾經,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病人是一個長年臥床的阿嬤,她被兒女遺棄,靠著補助和老人年金過活,因為反覆住院的關係,病房的護理師都知道她,她有一個印尼籍的照顧者叫麗莎,每一次住院都是麗莎陪她來。阿嬤的床邊總是什麼都沒有(水杯和瓶子看起來都用了很久),因為阿嬤沒有錢,所以麗莎也沒有錢,麗莎是一個開朗的17歲女生,她總是笑著回答所有的問題(即使那是一個正經的問句),她偶爾會想請我們喝飲料,每次我們都緊張地交代她千萬不要買。

阿嬤住院期間,麗莎總是白天睡覺,晚上不見人影,一開始,我們以為她跑出去玩,但是大半夜的能去哪裡玩呢?於是我們問:「妳晚上都跑去哪?」只見麗莎笑著說:「我去打工啊。」打工?為什麼要去打工?她繼續笑著:「打工養阿嬤啊。」

姑且不要探討麗莎私自打工合不合法,但她所做的已經超過她的本職,即使薪水總是沒有準時拿到,她還是沒有拋下阿嬤不管,比起那幾個一通電話都不肯接,頭銜是「家人」的兒女們,麗莎對阿嬤有情有義。

曾有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是多麼至高的稱讚,然而在接觸了醫院的人事物之後,我沒有辦法完全同意這句話,在人情味的表面之下,是一張張自私自大又帶著歧視的臉孔,台灣僱主對待外籍照顧者的方式,彷彿她們是廉價買來的奴隸:她們被指著臉罵:「妳怎麼會這麼蠢啊!」她們即使生病還是得24小時陪在病人身邊、她們被禁止和同鄉的人聊天、她們一天外出的時間不可以超過半小時。我們總是自翊為重視平等的國家,但其實不然,我們的歧視是有針對性的,特別是那些來自東南亞國家的人。新聞總是大肆報導在國外打工被歧視的台灣人,彷彿不能夠接受歧視這件事,但我們呢?我們又用什麼樣的方式在對待千里迢迢來到這塊土地工作的異鄉人。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最醜陋的,也是人。

這些異鄉人每三、四年才能返鄉幾天,然後再度離開家鄉,為了生活,她們錯過很多:錯過看著孩子長大的日子、錯過和家人一起相處的時間,也錯過享受自己青春的歲月。不要再說她們把很多時間花在講電話上頭,你們沒有看過她們在夜裡對著電話那頭的家人偷偷哭泣,那是她們在乏味空洞的工作當中,唯一的慰藉。

歧視會傳染,不要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或發洩自己的不滿),用錯誤的言語讓歧視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來。

身為人,我們都是一樣的。

住院 外籍看護 咩姐.come on 圖文漫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