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謙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周百謙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
看著灰茫茫的天空,突然感覺到莫名的呼吸緊迫感,胸腔科門診和一般診所,咳嗽與胸部不適的求診病患大幅增加。
細懸浮微粒(PM,即Particle matter)
泛指為空氣中所漂浮的微小粒子,按照這些粒子的大小(數字大小代表微米),最常見可分為懸浮微粒(PM10 ),粗懸浮微粒(PM2.5-10), 或細懸浮微粒(PM2.5)。
按照懸浮微粒的大小,在呼吸系統中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如懸浮微粒和粗懸浮微粒有可能停留在氣管,但如果是細懸浮微粒,則由可能進入肺泡中,甚至進入肺泡微血管中,進而循環全身。
但粒子大小所決定的只是其穿透深度,影響較大的則是這些懸浮微粒中物質的主成分,可能從低生物危害性的自然物質分解產生物,如岩石粉塵、到高生物危害性的化學物質,經過太陽光照或其他化學反應所產生的衍生性化學物質,如汽柴油燃燒衍生物等。
這些具化學活性的細懸浮微粒,進到身體深處後,有可能透過氧化壓力,造成細胞代謝的不平衡,促進發炎反應,引起相關的心血管病變與癌性變化。
戶外的懸浮微粒來源廣泛,同時成因複雜,環保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除訂定相關的規範標準外,更定時提供相關監測數據,作為個人與學校團體從事戶外活動時參考。
面對日益升高的懸浮微粒威脅,個人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避免進行需要快速呼吸與換氣的劇烈活動,與使用口罩等必要配備,來減少進入氣道中的大小懸浮微粒。
生活中細節,遠較口罩更為需要。
其實,細懸浮微粒的問題,在室內同時存在。台灣由於高樓大廈林立,空氣流通不易,日常活動所產生的懸浮微粒,散逸不易,一般住家窗外充滿較高濃度之懸浮微粒,特別是高架道路的兩旁,更是嚴重,所以大家對於開窗一事多有斟酌。
但是即使不開窗,長久以來室內還是有其他被忽略的細懸浮微粒,可能是廚房油煙,外出的衣服、印表機、裝潢的化學物質與油漆,或是天花板及家具等物質分解產生,日積月累,同樣會在室內造成濃度增加,影響到身體健康。
最常見的是臥室的空氣流通不易,或是緊靠盥洗室,這些增加的濕度,不但造成了塵蹣等相關過敏原的產生,黴菌與相關細菌的增生,更造成了鼻腔原先具備的調溫調濕與過濾等功能, 因慢性過敏而造成影響,不但造成長期的口乾胸悶症狀,更造成了慢性咳嗽的不易痊癒,以及打鼾等相關呼吸中止相關症狀出現,影響到睡眠品質與相關白天的工作情緒。
戶內戶外都存在細懸浮微粒,防不勝防。
空氣清淨機可以改善室內的懸浮微粒,但擺放位置是關鍵問題。除濕機可以改善室內溼度,但真正的溼度相關黴菌與過敏原滋生,仍是要靠清除死角的黴菌與壁癌,以及寢具的加強換洗,降低相對濃度。但這些都僅只是針對環境的治標手法。
基本上戴口罩只是被動方式,口罩本身只能夠濾除部分的細懸浮微粒,真正要達到最佳的細懸浮微粒濾除率,重要的還是維持相關的鼻道健康。
文獻中顯現,鼻腔可以濾除懸浮微粒到小於1微米的粒子,也就是鼻腔維持正常生理功能, 搭配呼吸氣流避免過快,懸浮微粒可望在鼻道即被捕捉,不至於進入肺部。然而鼻腔健康維持不易,在胸腔科門診中,我們注意到許多病患都存在著慢性過敏性鼻炎的問題,而相關的上呼吸道障礙,除導致不自覺的張嘴呼吸外,更造成了相關的睡眠障礙問題。
而更多懸浮微粒如果進入氣道中,更直接造成了氣道過敏以及非過敏性發炎,引起常見的氣喘,以及慢性肺阻塞性疾病,使得門診中有越來越多非抽菸引起的慢性肺阻塞性疾病的比例, 以及相關肺癌的問題產生。
總而言之,霧霾與懸浮微粒的問題,只會隨著工業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增加而產生,除了依靠政府政策性有限度的減少工業排放問題外,落實四個方法才能從根本改善無所不在的空氣汙染問題所造成的健康危害。
一、注重個人本身慢性過敏問題。
二、改善居住環境溫溼度以及室內懸浮微粒問題。
三、配合醫師建議使用相關鼻道過敏藥物。
四、改善鼻道功能,減少進到氣道深處的懸浮微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