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揚名/臉友不快樂,難道你不用負責嗎?
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路社群,從早期的BBS、無名小站,到幾年前因為開心農場而爆紅的臉書,以及現在台灣各年齡層都火紅的Line。雖然網路社群用不同的型式出現,但最核心的功能一直都沒有改變-滿足人際互動的需求。
與傳統人際互動的型式相比較,網路社群的運作非常即時,且擴散的速度快到無法想像;更重要的差異是,人們在網路社群中越來越不需要負責任。這些網路社群的特性,是否會讓我們的情緒感受更容易受到影響?甚至是較容易有不好的影響呢?
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若只是提供一個「會」、「不會」的答案,那就是誤導民眾。因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所謂網路社群上的使用,諸如:好友人數、個人使用投入的程度、朋友所提供的社交支持程度等等。如果沒有抽絲剝繭把這些因素釐清,只是用一個概括性的指標去評估一個人使用網路社群的程度,然後去檢驗網路社群的使用與這個人的幸福感是否有關聯性,就斷定網路社群會讓人憂鬱或快樂,是非常有問題的。
臉書用越久 讓人越不開心?
那我們該怎麼知道網路社群是否會影響人的情緒呢?在2013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 (Ethan Kross) 教授針對82位年輕的臉書使用者進行兩個星期的追蹤研究,在這兩個星期中,他們每天會收到五次簡訊,當收到簡訊的時候,他們必須要回答五個問題,其中三個是關於他們的情緒感受的、一個問題詢問他們使用臉書的頻率,另一個是詢問他們實體人際互動的程度。由於這個研究是針對同一群人做追蹤研究,所以較能夠讓研究者直接去推論網路社群的使用是否會影響人們的情緒感受。結果他們發現,使用臉書的程度越高,日後心情感受會越負面,也就是說臉書的使用會讓人變不開心。
雖然克羅斯教授的研究發現臉書的使用會讓人們不開心,但這個研究中使用的指標都是讓實驗參與者自己主觀評估的。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人們在負向情緒時往往會高估了事件經過的時間,套用在這個研究上就是指,若實驗參與者在回覆簡訊時心情不太好,很有可能會高估了自己實際使用臉書的時間長短,進而覺得自己很常在用臉書。如果我們無法知道實驗參與者真正使用臉書的頻率,那怎麼能夠去推論臉書的使用是否會讓我們不快樂呢?
你的貼文 會影響臉友情緒
或許現在要推論使用網路社群是否對人的情緒有所影響還不成熟,但有幾個研究透過臉書使用者真實的使用記錄,都發現了臉書上的貼文,會對於人們的情緒感受有所影響。其中一個研究是「臉書」自己進行的研究,2014年被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這個研究中,他們首先分析了臉書使用者貼文的情緒性,並刻意的讓某些臉書使用者接觸到較多 (增加10%) 帶正向情緒的貼文、讓某些臉書使用者接觸到較多 (增加10%) 帶負向情緒的貼文。結果他們發現,當臉書使用者看到比較多正向情緒貼文時,他們自己的貼文也會較正向;同樣的,若看到比較多負向情緒貼文時,他們自己的貼文也會較負向。
綜合以上的內容,看起來網路社群的使用確實是會對我們情緒感受造成影響的。但提醒大家,你對於這件事情有相當程度的掌控力,而非任網路社群宰割的。給大家幾個具體的建議:
1.多訂閱一些傳遞正面訊息的臉書粉絲頁或是結交傳遞正面能量的線上朋友。
2.若某些朋友的發文常會讓你感受到負向情緒,不一定要和這個人絕交,但你可以選擇關閉這個人的貼文通知。
3.任何訊息所傳遞的情緒感受,端看你自己的解讀,所以對於那些逃不掉的貼文,就多正面思考吧!
最後,不論你怎麼看網路社群,現階段我們沒有辦法完全仰賴網路社群而生,所以不要因噎廢食,過度沉溺在虛擬的網路社交,反而忘了怎麼在線下的生活中與人互動了。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認為將知識與生活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追逐發表的點數,但致力於心理學知識的推廣,希望讓更多人可以對於自己的心智運作有正確的認識。目前經營心理學科普知識的部落格─《認知與情緒新聞網》,以及一個關注銀髮議題的臉書粉絲頁─《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黃揚名/人類該害怕人工智慧、機器人嗎?
黃揚名/五千萬FB個資盜竊案,你該擔心資料被賣嗎?
黃揚名/從管中閔到洪蘭,你該相信誰說的?
黃揚名/人類別擔心 你有人工智慧學不走的
黃揚名/為什麼柯文哲與網友開戰卻獲得48萬個讚?
黃揚名/徐重仁與年輕世代究竟在吵什麼?
黃揚名/養兒早就不防老 交個年輕朋友吧!
黃揚名/變老好可怕?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變老
黃揚名/網路健康資訊多 專家都不專家了!
黃揚名/讓失智旅人有幸福感,比訓練更重要
黃揚名/找尋人生的大秘寶!迷航的50歲世代
黃揚名/退休之後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黃揚名/幫爸爸買台機器人吧
黃揚名/兩招讓宅老人走出門
黃揚名/打電玩,能拯救失智?
黃揚名/心情老被「讚」左右? 認真你就輸了!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