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恭/瓶瓶罐罐 不如飲食習慣
許多長輩就診時帶著瓶瓶罐罐,詢問營養補充品或保健食品療效。在台灣法規中,既然稱為營養補充品或保健食品,就不是藥品,只有藥品才有療效議題。
當然,國外不少以藥品臨床試驗規格執行的研究,探討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是否有效,有不少成分確實具有生理上的作用或緩解症狀效果,國外也有所謂「類藥劑營養品(neutraceutical)」,但台灣並無此類保健食品規範,自然也就無此類別的保健食品。
長期補充維他命 證明無效
近年來,許多大型研究探討營養補充品對健康的效果,經過嚴格的研究設計與足夠樣本數與夠久的觀察期,絕大多數都不具效果,甚至部分研究指出長期補充的壞處。這樣的研究針對民眾常用的維他命、礦物質、知名植物萃取物或動物來源製品分析,可說是一面倒的被證明無效。
補充營養素 不能改變病程
然而,不是許多流行病學資料都證明,部分營養素缺乏與疾病有關,為何補充後卻不見效呢?簡單解釋,造成這些疾病還有潛在未發現的原因,而特定營養素不足只是發病過程中的一環,不具關鍵性,所以單純補充這個營養素並不能改變病程。
然而,也有許多流行病學提出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合宜熱量、提高蛋白質比例、適量蔬果與堅果攝取,加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以橄欖油為主)烹調為主軸,這樣的飲食習慣得到廣泛的正面效果。很多研究者嘗試由這種飲食型態提取關鍵成分,希望以單一有效成分改善健康。不過,這些嘗試到目前為止不是太有效。
固定熱量下 補充堅果有效
部分以補充定量堅果、定量橄欖油攝取等方式進行研究,得到正面效果,但這些效果必須控制在固定熱量之下,千萬不要只看部分報導,就在原已足夠的飲食下添加額外熱量,重點是固定熱量下做調整。
人類飲食攝取成分多元,在生理上或許也互相影響,應非單一營養素就足以解釋所有的健康效果,生命或許沒那麼單純,而養生也沒那麼複雜。
在這樣的基礎下,很難推薦特定營養補充品,而且推薦在幾年內也可能有很大變化,所以,不變的核心便是健康飲食,而針對不足或飲食攝取不足的成分適當補充。
訴求特定健康效果的補充品也不是不存在,只是要仔細看研究報告,是細胞、動物還是人體試驗?所謂效果定義為何?搞清楚再補充,也要牢記,這些知識萬變,時時關注新的研究報告,飲食攝取不宜過分偏食,蔬果雖有很多好處,但蛋白質是生理上必需營養素,也要適量攝取。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推薦閱讀

陳亮恭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 院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高齡醫學科 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 主任
亞洲衰弱症與肌少症學會 理事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陳亮恭/國人不健康壽命延長 預防失能失智要趁早
陳亮恭/醫師怎麼這麼凶?疫情下的溝通困境
施打疫苗後猝死頻傳 高齡者也是疫苗高風險群嗎?
陳亮恭/解鎖無齡 現代人不應被年齡局限
陳亮恭/每天推著太太散步說話,最後卻得殺了她…長照之路真的只能悲劇收場嗎?
陳亮恭/開刀房外的悲喜 看見人文關懷
陳亮恭/境隨心轉 相由心生 年輕來自自信
陳亮恭/需醫師再三保證的安全感
陳亮恭/失智照顧 穩定情緒是關鍵
健康名人堂/整合門診2.0 給多重疾患更好選擇
陳亮恭/三明治世代 看未來好無奈
健康名人堂/「醫師 不要放棄我好嗎?」
陳亮恭/數千年之後,我們彷彿還在煉丹
陳亮恭/享受老年 別讓肌少症上身
陳亮 恭/養生觀念進化 老來吃肉保活力
陳亮恭/看人工智慧 改變醫療未來
陳亮恭/不需抗老化 而是抗老態
陳亮恭/長照人力不足 有錢也難幫
台中白茫一片令人震驚 陳亮恭:空污不只影響呼吸道
陳亮恭/低薪、血汗…剩小確幸的醫護困境
陳亮恭/對長輩付出關心 就是高齡友善社會嗎?
陳亮恭/老不是病,翻轉思維的起點
陳亮恭/高齡照護的精準醫療
陳亮恭/長壽的「風險」 不僅僅在於錢
陳亮恭/銀光經濟─高齡化社會的解方
陳亮恭/當長照變成特許行業 民眾權益何在?
陳亮恭/在地安老 地方政府出手吧
陳亮恭/長照2.0納失能預防 美意行得通嗎?
陳亮恭/別再說芬蘭人死前兩周才臥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