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恭/看人工智慧 改變醫療未來
夜半病患病情變化時,常需急做心電圖,緊急時刻,醫師若能找到一台新式心電圖機去檢查,心裡頓時會踏實許多。
其實,機器新舊與執行檢查無關,但新機型除心電圖型外,還會提供心電圖診斷,看著紙張緩緩由機器輸出時,上面若有個診斷便可以讓醫師寬心許多。
雖然心臟科醫師確認的診斷常與機器不太一致,也覺得機器還是不太靠得住。但這機器可相當於現代人稱為「人工智慧輔助的心電圖診斷」呢!
人工智慧應用 早已滿街跑
人工智慧不是新概念,而是喊了幾十年的舊玩意,近年大幅改進的演算能力與深度學習讓電腦大躍進,人工智慧終於跳出電影而進入生活。從電子郵件信箱篩選垃圾郵件、臉書跳出用戶感興趣的廣告、youtube首頁列出有趣的影片等,都是人工智慧在現代社會的具體應用,其實並不科幻。
再多想一點,汽車與飛機的自動駕駛,還有辦公室的恆溫空調是如何運作?這些「自動化」產品,其實也是人工智慧的一環,只是演算法較為單純。
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電腦能夠像人類做相同的工作,人的工作有單純也有複雜,但運作起來都需要經驗與智慧的累積。人工智慧固然能簡化許多工作,但也還沒能真正取代人類,但,人工智慧的目標是讓人類失業嗎?
電腦診斷 堪比頂尖醫師
近年的類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可以說是打通任督二脈,大幅提升人工智慧的能力。
若單純以電腦像人一樣的工作為目標,人工智慧取代醫師的議題是自然的聯想。
現在的人工智慧比醫師讀更多的書,能夠跟醫師一樣從影像中找出病灶,也能夠從病理切片找出癌細胞,更厲害的是電腦不會眼花也不會累,更不受勞基法的規範,比起醫師的血肉之軀不知強過幾倍;而且,電腦在某些疾病的診治建議與頂尖醫師相去無幾。
但這只是人工智慧在醫療的小部分應用,如此策略之下,電腦無法超越人腦,只能應用人類已確知的知識,雖然能在知識更動時跟進,但醫學尚有許多的未知,且人類犯錯的機會也不低,過去的知識也需更新。
未來 機器人幫實習醫師上課
人工智慧對生物科技產生正向的衝擊,生物科技的龐大資料可透過人工智慧精準分析,產生過去無法得知的新知識、探索生命的奧秘。這樣的全領域智慧研發將會真正改寫人類的未來,雖然電腦分析結果還需要人類再驗證,但正是這樣全方位應用各種科學方法才會產出真實的智慧。
我想,未來的實習醫師或許會遇到一台超神奇的心電圖機器人,做完心電圖除了提供診斷與治療建議之外,還可以順便幫實習醫師上完一堂心電圖與心臟病治療課程。
(作者陳亮恭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陳亮恭/國人不健康壽命延長 預防失能失智要趁早
陳亮恭/醫師怎麼這麼凶?疫情下的溝通困境
施打疫苗後猝死頻傳 高齡者也是疫苗高風險群嗎?
陳亮恭/解鎖無齡 現代人不應被年齡局限
陳亮恭/每天推著太太散步說話,最後卻得殺了她…長照之路真的只能悲劇收場嗎?
陳亮恭/開刀房外的悲喜 看見人文關懷
陳亮恭/境隨心轉 相由心生 年輕來自自信
陳亮恭/需醫師再三保證的安全感
陳亮恭/失智照顧 穩定情緒是關鍵
陳亮恭/瓶瓶罐罐 不如飲食習慣
健康名人堂/整合門診2.0 給多重疾患更好選擇
陳亮恭/三明治世代 看未來好無奈
健康名人堂/「醫師 不要放棄我好嗎?」
陳亮恭/數千年之後,我們彷彿還在煉丹
陳亮恭/享受老年 別讓肌少症上身
陳亮 恭/養生觀念進化 老來吃肉保活力
陳亮恭/不需抗老化 而是抗老態
陳亮恭/長照人力不足 有錢也難幫
台中白茫一片令人震驚 陳亮恭:空污不只影響呼吸道
陳亮恭/低薪、血汗…剩小確幸的醫護困境
陳亮恭/對長輩付出關心 就是高齡友善社會嗎?
陳亮恭/老不是病,翻轉思維的起點
陳亮恭/高齡照護的精準醫療
陳亮恭/長壽的「風險」 不僅僅在於錢
陳亮恭/銀光經濟─高齡化社會的解方
陳亮恭/當長照變成特許行業 民眾權益何在?
陳亮恭/在地安老 地方政府出手吧
陳亮恭/長照2.0納失能預防 美意行得通嗎?
陳亮恭/別再說芬蘭人死前兩周才臥床了!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