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西華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滕西華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
近日急診壅塞話題再度引發關注,除了最台最塞的台大醫院醫師發出聲明外,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日前也召開記者會,指出許多重症病人卡在急診「上不去」病房。有人比喻醫學中心急診人滿為患,比菜市場還要熱鬧,是台灣特有的現象,好像台灣民眾特別愛上急診。去急診的原因很多,但你常上急診嗎?
急診的病人五花八門,急診人次各醫院層級差距也很大,以醫學中心而言,2012年,一家醫院平均每天至少267人次去急診,其中急診王仍是林口長庚醫院,而急診病人暫留兩日以上比率排名第一的是台大醫院,不但擠,急也沒用阿!
你會覺得急診好像戰場,醫護人員都急急忙忙,每個病人到急診就都想要最快得到服務,快點離開!但去急診就能馬上得到服務嗎?到底去急診的病人是不是真的就比較急?急診真的能比較快住院、快檢查?急診為什麼這麼擠?
急不急是有標準的,不是病人說了算,急診有五級檢傷分類標準,簡單說係使用呼吸窘迫度、血行動力變化、意識程度、體溫、疼痛程度、受傷機轉等六種之調節變數,將病患依照其病情輕重與急迫性,分為復甦急救至非緊急等5種等級,候診之時間亦依危急程度有別,分別為立即就診至等候120分鐘。所以最不急的還要等上120分鐘,比門診還慢!
但是你一定想:這麼不舒服,怎會不急?
然而,不是越痛的就越急,症狀不代表背後的病因也同樣的危急,有位醫學中心的急重症主任曾說,因為癌症末期疼痛或是來抽腹水的,依分類標準,還不是最急的,但是癌症不痛嗎?痛死了!從醫改會的觀察和某些醫學中心急診的經驗,部分重症病人從急診辦理簽床後,病人可能在狹窄難以翻身的急診推床上待超過一周,搞到人仰馬翻,身心俱疲,都不一定上得了病房,如果還要指定床等和主治醫師,可能還更久,病人因此塞住了,自然也擠。
所以,去急診等住院,不一定比較快!不只比較貴,還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
檢查也是一樣的道理,很多民眾以為去急診做檢查就比較快,也能夠快一點看報告,有些醫院可以在檢查後提供初步的檢查報告,但若需要專科醫師判讀再確認的,假日同樣可能受限醫師的人力,可能還要再回醫院一次才能看到完整的報告,所以,真的不一定比較快。
同樣的,如果你抱著比較快看到專科醫師的想法而去急診,那你很可能無法如願,急診配置以急診專科醫師為主,你如果想要指定掛某一專科,門診無疑是比較好的選擇!
那麼急診為什麼這麼擠呢?除了上不去病房的原因之外,民眾確實應該負些責任。急診至少三分之一以上都是陪病的親友們,一個病人經常是兩個以上的陪病親友,除了擁擠之外,既不利治療,也不利感染控制,當然也增加醫護人員的負荷和摩擦。
急診問題複雜,就民眾端可以怎麼「救」急診呢?
首先,找一個固定的家庭醫師,在沒有門診的時段感到不舒服時,可以諮詢到醫師並且得到簡單自我照護的方式,以等待門診;若無改善,除非病情危急或是無法選擇醫院,則先到區域醫院層級的急診室就診,相對較快能夠得到服務和關注,區域醫院的急診室人數大約只是醫學中心的一半,甚至不到,空間上比較不那麼擁擠,需要住院也不用等床等那麼久,必要時再由區域醫院轉診,醫院目前也被要求必須對病人進行轉診的說明,確保病人得到較適合的治療。
急診的品質,和病人數量也有關,雖然醫學中心的設備或是人力,病人可能主觀上覺得比較好或是比較有信心,但是不斷湧入的病患以致醫護人員無法即時的提供服務,對病人或疾病的治療來說,肯定都是不好的!
第二是降低陪病人數,親人不舒服當然要有人照應,但過多的親友,確實也阻礙了急救,或增加救護風險。也許急診人力吃緊的同時,也必須仰賴一部分的陪病家屬共同協助照護,政府也應獎勵醫院設置陪病親友區,與急救區域隔開,以降低風險。
病人並不聰明,也不懂醫療,通常就醫選擇都是憑經驗、口碑或找名醫,為什麼病人與家屬寧可待在擁擠不堪的醫學中心走廊躺推床,而不願意到其他區域級以下醫院的病床舒舒服的?其根本原因便是對醫學中心以下醫院信心不足,或不了解醫院的能力。這點有賴政府與醫界共同建立多元系統的轉診與醫院間的有效合作模式,來緩解急診壅塞。聽聞台大醫院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正在合作試辦急診轉診的方案,也許可以讓我們看見一些希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