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蘇上豪

蘇上豪/孩子不像爸,怪胎教?

蘇上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


圖/ingimage

常聽到不少人提倡「胎教」的重要性,甚至是出書指導,希望婦女在懷孕期間能夠多聽音樂、看書,保持愉快的心情,進而變化自己的氣質,期望產下健康有活力、而且溫順的寶寶。

很多人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會有不正常的期待,所以像我同事懷孕的老婆在房間內掛滿某個「花美男」偶像的海報,希望自己的小孩將來能夠有該位偶像的帥氣容貌,似乎有那麼點道理。這種「胎教」的想法與概念,老實說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而是植基於西方古老觀念的傳承,而且這種信念還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紀初的醫學界。

懷孕別吃兔肉?

以「顎裂」這個俗稱「兔唇」的先天性畸形來說,它為何叫做「兔唇」?其實是來自一個很早的錯誤觀念。在十六世紀一位博學多聞的瑞典主教Olaus Magnus的著作中,就有這樣的敘述:「有件孕婦常遭遇的不幸,就是不該吃兔肉、或是從兔子的頭上跳過,他們可能產下有兔嘴(hare mouth)的寶寶。」

孕婦的印象

這種因為「孕婦的印象(maternal impression)」而導致畸型的觀念,很早就左右西方產科界的想法,所以底下幾件有趣的事件,就常被歷史學家拿出來討論。

第一件事發生在十三世紀的羅馬,一位達官顯要的老婆生下了一位畸形兒,是個身上有未退化的毛與手足變形的嬰兒。參與會診的醫師發現,可能是產婦在她的臥室掛了太多有關「熊」的壁畫或裝飾,造成了這悲慘的結局。為了怕有相同的畸型兒產下,當時的教皇馬丁四世(Martin IV)下令,羅馬城內有關「熊」的雕像或油畫,都要移除或破壞掉。

第二件有趣的事發生在十七世紀的丹麥,當時發現人類淋巴系統的名醫Thomas Butholin,觀察到有位產婦生了一個像「貓頭」的畸形嬰兒,結果在仔細地詢問病史之後,孕婦憶起她曾經因為有隻貓咪從床底竄出,而嚇了她一大跳—所以她產下畸形兒的原因不言可喻。

Thomas Butholin重要的發現,深深觸動當時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Frederick IV)心底的恐懼,因此蓋了一個可以收療全國肢體殘障同胞的療養院,但是這個療養院不是要救治這些有殘疾的人士,而是不希望懷孕的婦女看到他們,以避免生下一樣的嬰兒。

孩子不像爸也怪胎教

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連十八世紀一件德國有關「通姦」的法律訴訟案件,也變得十分精采。一位與黑人結婚的白人婦女,因為生下了一位皮膚白皙的嬰兒,被丈夫一狀告上法庭,控訴其妻與不知名人士做了「不可告人」之事。被告的婦女當然極力為自己脫罪,其主要的答辯就是一幅掛在她公寓的白人男子畫。—她向法官陳述,自己是多麼仰慕畫中男子的容貌,每天都會花不少時間凝視她那位「美男子」。

當然法官沒有聽信她的鬼話,最後還是以通姦罪將她起訴,算是對「maternal impression」這個概念的不信任,只不過這在當時的社會算是種「特例」罷了,因為上述的概念還是如鬼魅般影響著人們與醫界,即使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連醫學期刊與教科書都充斥這種案件分析。

例如在1880年代的歐洲醫學期刊,就報導了因為擠牛奶被牛踢到頭的孕婦,產下一個像「牛頭」的畸型嬰兒;還有一位農夫抓到了隻野兔,他童心未泯地在乾草堆中將它拋了出去,而此時旁邊就是大腹便便的太太,結果小孩出生後,這位農夫卻無法笑出聲來,因為嬰兒臉上有坨「肉球」,上面長滿了類似兔子的皮毛。

醫學期刊也採信

知名的期刊充斥著上述離奇的病例報告,那教科書裡的論述有所偏差,也就不足為奇。像是在1903的美國產科教科書(American Textbook of Obstetrics),就奉行「maternal impression」的觀念,認為英國的「象人」(即Joseph Merrick,電影『象人』的主角),及美國烏龜人(Turtle man,因為背上長滿黑色素神經瘤,使得狀似龜殼)形成的原因,就是大家「熟悉的畸形原因」—雖然沒有說出孕婦去看大象或烏龜,已經繞個彎,把責任都推給了不小心的媽媽。

看了這麼多有趣的「畸形嬰兒」的故事,希望不要嚇壞準備懷孕的婦女,或者正在培養氣質,期待有「胎教」之功的孕婦。雖然我並非「maternal impression」的信徒,但我相信「心誠則靈」的概念,只要有心栽培小孩,「四書」大學裡講的「雖不中亦不遠矣」,應該還可以適用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