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長石崇良甫上任即面臨難題,包括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藥品是否給付以及指示藥品缺貨,對照之下,前者每人年均藥費高達近七百萬元,後者則是每錠低至一元甚至不到二毛的藥品,顯示健保藥品給付複雜的一面。這種結構性問題不能只是治標,應該從根本解決問題,才有機會實現健保永續發展。
健保永續發展需要財務平衡,同時也要保障醫療品質和醫藥創新產業發展。財務平衡通常是主管機關優先考慮,健保資源有限,不是開源,就是節流。如果健保需要照顧小病、大病及罕見疾病,每年就需要增加預算才有可能,政府若未增加預算,且人民繳的保費凍漲,理論上必須節流,才能解決財務問題。但如何做到節流呢?
作為藥學系老師,我每年都會教授非處方藥必修課程,非處方藥包含指示藥品和成藥。在課堂上,我介紹如何區分和管理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品,並教導學生如何協助民眾自我照護,選用非處方藥品,提高用藥安全的意識。
藥師指導 增加民眾用藥安全
先進國家有明確的非處方藥政策,通常非處方藥不列入保險給付範圍,而是在社區藥局由藥師指導民眾選購,這不僅增加民眾的健康知識,也讓民眾在有更多選擇的同時,也能學習關注用藥安全。落實基層醫療照護,降低財政負擔和提高用藥安全。
我們的健康照護體系可用正三角形描述,最基層是自我照護、基層醫療,頂端則是醫學中心照護,這正是分級醫療。透過365天民眾自我照護,小症狀到社區藥局找藥師,小病到診所就醫,大病才由醫學中心診治,可讓醫學中心專注急重難症,使醫療體系更有效率。
台灣非處方藥品 市占僅5%
台灣目前醫療體系狀況卻恰恰相反,例如醫學中心診治許多一般慢性病人,造成醫療體系人力短缺,急重難症病人反而無法及時救治。
台灣非處方藥品的市場占有率,在健保制度實施前為23%,近卅年健保制度下,看診取藥變得方便,已萎縮到5%以下,與其他先進國家呈現鮮明對比。以美國為例,其非處方藥品耗用數量占全部藥品60%。
指示藥品 竟比糖果便宜
健保開辦時,健保法即已明定指示藥品不給付,然而健保迄今仍持續對指示藥品加以給付,且隨著藥價調整政策,持續調降指示藥品藥價,造成今天一顆藥品比一顆糖果還便宜的慘狀,試問低價競爭下如何確保藥品品質?若品質無法保證,最終受害的還是民眾。
為了使健保永續經營,建議應該採取如先進國家一樣的非處方藥政策,讓民眾有機會了解自身小症狀,自主選擇非處方藥品,不僅節省就醫時間和交通等間接成本,也能夠降低健保的直接成本,如診療費和藥費等,做到賦權於民,落實分級醫療。
錯誤的政策對健保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健保署對相關議題的回應須整體性審慎評估,建立長遠政策方向的可延續性及一致性,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