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李濠仲(挪威外國媒體協會記者)】
挪威婦女發現自己懷孕,首先要和家庭醫師聯絡,確認胚胎完整無誤,即由家庭醫師將母親資料轉交生產醫院,由院方安排在懷孕第十七周時,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懷胎過程唯一一次超音波檢查),以理解嬰兒健康情況。為求謹慎,或可自費到婦產專科診所,逐月追蹤嬰兒的體積大小、心跳頻率和頭圍發展(通常人工受孕或胚胎過小者才有此需求)。
懷孕後期,戶籍所在地的衛生中心,會有專業助產士(jordmor)提供諮詢服務,包括分析母親懷孕過程的體質變化,以及徒手檢測嬰兒的胎動反應,藉此判斷胎位是否安全無虞,助產士多是已為人母的過來人,對準備迎接第一胎的新手父母來說,尤其具有「穩定軍心」的作用。
待生產階段,則是由俗稱「產婆」、專司接生的助產士出面接生,除非孕婦要求無痛分娩,又或者嬰兒、母親發生危急(例如需要剖腹、臍帶繞頸等等),醫師才有現身的必要,否則接生房裡的一切,從頭到尾全是產婆發號施令(另有一名護士協助)。自母親轉至休憩病房直到三天後出院,新生兒都得和母親日夜同房,原有「育嬰房」的設計,已在數年前從挪威各大醫院裡銷聲匿跡。
母親在休憩病房其實一點也不得閒,因為此時另有一組護士出馬,早、中、晚三班輪流教育母親如何哺育母乳(非必要,醫院不准餵食配方奶)、替新生兒洗澡、更換尿片,以及辨識小孩肢體動作傳遞出的生理訊息(例如長時間屈腿,可能出現脹氣),護士素質齊一,每一位都有能力答覆產後可能遇到的任何問題,在教育新手母親的同時,他們也會強烈要求父親比照辦理。
離開醫院,所有新生兒資料便再轉至地方衛生中心,由其追蹤嬰兒的體重變化、四肢發育以及疫苗注射,衛生中心另會派員到府,親臨指導如何居家照護新生兒,每位家長還得依照「家長指導手冊」,定期帶小孩前往衛生中心檢查,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挪威父母確有凡事親力親為的義務。
一位挪威母親從懷孕到生產,乃至後續養育子女過程,從來不只受到單一醫院、單一醫師的關注,而是透過各有分工的家庭醫師、婦產醫生、生產醫院和助產士,給予孕婦一套系統性的照護機制,在無「名醫院」、「名醫師」的傳統下,此類模式得以讓每位媽媽都得到同等品質的服務。
然而,探討北歐福利制度,或許不能只關照當地政府如何透過資源分配,大舉代理父母親的角色(如育兒津貼、教育津貼),事實上斯堪地那維亞國家也一併交付父母親極其繁重的生養責任,父母雙方能在彼此總計四十七周的育兒假中(母:三十五周、父:十二周),輪流獨當一面照護子女而不至手足無措,便是有賴當時衛生中心和醫院助產士的諄諄教誨。原以為依恃北歐社會福利,生養子女會是相對輕鬆的事,如今看來,實情未必如此 。
歡迎上FB與作者互動:https://www.facebook.com/#!/leehaochung?fref=ts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