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戎撫天】
人生由青少年而青年、壯年、中年、老年,每個階段的過渡,無論生理或心理上,都是以高度戲劇手法跳躍而過,讓人措手不及。
某一天你突然覺得關於「前途」這件事很重要,代表你的青少年期結束了。幾年後,突然想結束周遊列國的生活安定成家,恭喜!表示你進入壯年期。
由壯年過渡到中年、老年期就不僅只是心理的變動,還伴隨著生理和健康的變化,年齡跨躍危機就更嚴重了。
人從青少年到中年後段,所有人生歷程,包括知識、歷練、頭銜、健康、金錢、親情、友情等,都會以財務結算表方式帶進老年,並決定老年生活的品質。
人總歸是要老的,愈早為老做好準備,人生的過度會愈平順,老年生活就會愈安逸自在。如何老得優雅,是一門大學問,涉及醫學、心理學、哲學、財務管理與未來學等領域,愈來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相關著作不少。
生活在21世紀的老人,會和人類歷史所有的老人不同,「老」不再代表無用、必須回家含飴弄孫。在知識經濟及少子化兩大趨勢下,未來老人只要健康允許,仍必須繼續工作,中、壯年,甚至青年都必須及早做好準備。
知識經濟時代,大部分工作耗費體力有限,又可以遠距進行,不受時間與地理的限制,老人通透的智慧與EQ能力,生產力應該更高。
台灣正快速老齡化,當人口結構老化後,老人如果不繼續貢獻勞動力,經濟與社會體系將難以有效率運轉。試想,當一個社會扶養比達到1.5比1(2050年的台灣,內政部),老人還能退休嗎?何況,就算退休,多數人也無孫可以含飴逗玩。
依據醫學研究,只要維持足夠的運動與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老人的行動能力可以維持到生命結束前三個月,思考能力可以維持到最後幾天。換言之,進入高齡化社會後,雖然多數人沒有子女供養、政府付不出老人退休金、社會福利也縮水,但只要我們保持健康,就可能繼續工作到生命結束前三個月,老人可以自給自足到殘燈末廟。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到,年輕人的終身運動計畫可能比退休財務規畫更實際些,能賺到終身不必為錢煩惱的財富,終究是少數人,多數人可以靠健康的身體和永續學習維持自己的被需要性。
不同年齡層需要不同的運動計畫,青少年及青年階段通常熱中競賽型運動,每個星期打個四、五場球賽,運動應該就夠了。進入狀年期後,衛生署提倡的三三三運動制(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每分鐘心跳達130下)只是底線,還需要視個人生活習慣與健康狀況調整。有一個簡單原則,定期健康檢查,依據血壓、血糖、膽固醇與心跳數字調整運動量,這四項數字任何一項逾常,就表示運動量不足,要增加強度或時間。
60歲後,一般情況,工作忙碌度應該減輕,但體能與中壯年相去不遠,運動量就可以增加,為老年即將來臨打下更堅實的健康基礎。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udn.com/rong3827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