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處亞熱帶,登革熱主要是由東南亞流行的熱帶國家輸入的。台灣本土型登革熱在廿世紀前只偶爾爆發。1941年日據時代,主要由於南部民眾在戰時儲水備用所引發。
1960年至1980年代登革熱幾乎絕跡,主要拜控制瘧疾大量噴灑DDT之賜。到了1980年代之後,高屏地區埃及斑蚊才又開始孳生,加上交通發達,引入東南亞登革熱病毒,造成本土疫情。
疫情 影響健康、經濟、觀光
由於登革熱的主要媒介埃及斑蚊是外來物種,因此防疫專家連日清教授認為,應可以控制或根除它。
但廿一世紀後,南部三縣市本土登革熱的病例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疫情從數十例到數千例不等,對南部三縣市的民眾、防疫單位、及地方政府造成健康、經濟、及觀光損失。
2014年,先是高雄,緊接著2015年台南及高雄,連續兩年發生歷史性的登革熱疫情大爆發,病例總數高達4萬2千例,且死亡達3百多例的新紀錄,引起政府及全民的關注。
2014 連2年大爆發
當時的台南市長賴清德在8月底、9月初發覺疫情嚴峻,召集學者、國軍、及中央防疫團隊共同作戰,才在10月初穩住疫情。有鑒於該年台南登革熱疫情造成的重大損失,賴市長決心成立登革熱防治中心來控制。
2016年,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張善政成立了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由國家衛生研究院感疫所來主導,中心成立了機動的防疫海豹部隊,並且將2015年在台南應用的大數據地理資訊系統,用來監控環境及居家孳生源。
此外,另引入實證的蚊蟲誘卵器來輔助布氏指數,化學防治方法也標準化,這些措施在過去兩年間內化成南部三縣市的標準作業規範,每年自三月起即進入準備及動員狀態。
本土病例 與國外無關
很特殊地是,2016年及2017年南部三縣市的本土登革熱病例皆降至歷史新低,兩年皆未超過10例。這期間東南亞登革熱疫情仍一如往常,動輒達到十數萬人,台灣自東南亞輸入的案例也皆在數百例。
本土病例近乎絕跡,顯然與國外環境無關。在過去兩年,國衛院及疾管署,甚至地方政府,有鑒於登革熱防治所花費的大量人力及物力,考慮以基改蚊或沃巴赫氏菌等科技方式控制埃及斑蚊,因為疫情紓緩,也許可以暫緩。
防疫必須針對傳染源及傳遞鏈清楚認知,方能有效管控,但東南亞及南美因氣候因素,成了埃及斑蚊常態孳生地,而無法根絕疫情。
2018年台灣必須再觀察一年,如果連三年皆在個位數病例,則大家所憂心的登革熱本土化現象將不會發生,而本土登革熱可以控制或根除將不再是一個夢。(作者蘇益仁為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及南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