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乾/留著永續血液的韌性建築
今年首颱尼伯特,不但為台灣帶來嚴重的災情,在福建登陸後更奪走近90條人命,受災人數接近百萬。首當其衝的颱風登陸點台東縣,不但測得破表的十七級陣風,最低氣壓更一度低於900百帕,每秒風速達65公尺以上的最大陣風,讓尼伯特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首颱。
只比高鐵略慢一點的風速,登陸後讓許多房舍的屋頂都不保。即使目前台東的大街已大略恢復,但仍有許多的屋頂,散落在鄉間等待修復。然而,也有幾棟指標性的建築,度過了這次強颱的考驗,也證明了綠色設計的新意,同樣也能具有防災的強度。
在2013年新竹台灣燈會中,曾吸引千萬人次觀賞的燈體「台達永續之環」,在燈會結束後,所有構件均再次利用,其中,撐起燈體的鋼構組件,拆除後被送往台東大溪國小重新組立,途中雖受到冗長的行政流程拖延,但終在今年成為學校風雨操場的頂棚。這次的颱風登陸的中心位置在太麻里鄉,離大溪國小只有十餘公里的距離,再利用的風雨球場也通過強風考驗,可以繼續為國小師生服務。
而另一個更令人驚豔的結構,則是「台達永續之環」的竹構造。當時鎖在環體外牆的五百餘根桂竹,燈會後同樣送往台東,由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接手,作為樸門農園自然建築的建材之一。這次颱風在台東登陸,這棟運用回收的自然建材、完全沒有用一點水泥的自然建物,居然比鐵皮屋更耐得住強風考驗,風災後建物大致良好,僅受到一點皮肉傷。
「原本真的以為撐不住了。」一手打造樸門農園江慧儀,重述當晚的情況仍心有餘悸,她從來沒有遇過這麼強的颱風。她記得風聲是當晚的唯一的聲響,半夢半醒之間都已經有了要重建手工屋的體悟。
隔天早上起來,江慧儀卻驚訝的發現,採自然建築構建的農舍不但安然無恙,包括太陽能板與雨水回收系統,也都能正常運作。也就是說,樸門農園不但建物受損輕微,在災後斷水斷電的期間,農園還有自給自足的電力與乾淨的飲水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分享給村人。
江慧儀分析其中的關鍵,認為當時挑選建築基地時,就選在北面有矮丘屏蔽的環境,並種上竹子與芒果樹等作屏障。此外,她在建築物與農園四周,也都種下喬木作為防風林,這次或許也都保護了建築物與周圍的食物森林。
手工屋竹造的屋頂,沒有像市區的鐵皮被吹掀,江慧儀則歸功於本身的通風設計,使得風能快速穿越建築體。而採用石灰與黏土構築的土牆,在一夜大雨後難免吸濕,但居然能夠快速恢復乾燥也讓她驚豔。她說,當初石灰是花半年的時間,由生石灰養到熟石灰,傳統建材對於環境的容忍度之高,也讓她學了一課。
這兩座再利用的建築,不但代表著建築的永續性,只要在設計之初略加想法,就能大幅減少在建築生命周期裏,對於資源的濫用,同樣在面對極端氣候時,也是很好的機會能重新詮釋韌性,與益加狂暴的自然共生。反過來說,重建工作開始後,如果只是將舊有鐵皮焊回、把橫躺在路上的招牌重新掛起,則足已埋下另一場災損的起點。
兩座自「台達永續之環」再利用的建築,面對氣候變遷的考驗才過第一關,也都要持續靠人的智慧,不斷地學習與調適,才能真正永續生存。這或許才是韌性建築的關鍵所在,讓人與自然繼續成為建築的主體。

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吳明彥/健保總額浮動點值 隱藏醫療危機
閻雲/CAR-T細胞治療 期待更多癌患受惠
陳莉茵/擴大罕病給付 基因治療盼曙光
蔡麗娟/給付癌症新藥 應設多元支持基金
王正旭╱部分負擔調漲 應回歸健保法定率
閻雲╱年僅13歲患者出現!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無傳統危險因子也可能罹癌
郭斐然/不只紙菸 新型菸品更是青少年殺手
張德明/雖有醫療指引 仍需考量病人個別差異
邱弘毅/大數據資料庫 打造個人化精準健康
閻雲/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將加速藥物開發
司徒惠康/國衛院趕建生物製劑2廠 研製國家疫苗
王正旭/催生癌症藥品基金 助患者用新藥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林芳郁/醫療也是產業 醫院賠錢 院長遭董事會K
閻雲/實證數據 改變未來醫療行為及生態
張德明/亞馬遜介入健康照護的省思
楊志新/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加速醫療產業升級
張家銘╱自助、助人、求助 降低青少年自殺率
張鴻仁 /找出感染者 主動監測系統須升級
王正旭/推動「新藥及新醫材意見」平台 需見多識廣
陳景寧/別讓疫情壓垮家庭照顧者
侯勝茂/支持醫療運轉 向疫情期間的捐血人致敬
王正旭/善用新藥意見平台 提高癌友影響力
林芳郁/台灣的醫療 期待民間及企業發揮力量
張家銘/負重前行 醫護人員也要照顧自己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