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前言:「元氣醫百」相對論「醫師怎麼教小孩」,特別邀請一對醫師夫妻進行對談,爸爸是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小兒專科醫師張璽,對談對象是他的太太「醫師。娘(隔壁張太)」,由台大名醫夫妻養育而出的女孩,現在擔任家庭醫學科醫師。且看放養的孩子與溫室裡的花朵,如何在家庭中親職過招。
從小被「放養」到日本當小留學生,當有一天,發現DISCO玩伴們回家後繼續讀書,才發現自己這樣不行,當自己想要這麼做時,便會下定決心努力。從自己的成長環境,投射在孩子的教養上,我希望他們去體驗他們的生活,再快樂一點點,唯二要求是希望他們有強壯的意志力,成為替別人著想的人。
我在小學四年級就到日本念書,除了國中回台灣念了一年,一直都待在國外。養成了我獨立生活的能力。雖然父親也是醫師,卻從來不建議我往學醫的路上走,反而一直要我想清楚。
在日本讀書的時候,喜歡跟同學泡在DISCO,卻發現同學隔日上學時,臉上有口水漬,原來是歸家後徹夜讀書,趴睡所留下的痕跡。我才發覺,大家不是外表看起來的樣子,有點被背叛的感覺,才驚覺自己也該努力。
孩子自己的事情,我盡量放手讓他們自己做,背書包、穿鞋子、收碗筷等。先帶著他們做幾次,在一開始他們難免會犯很多失誤,我一向第一句都是跟他們說「沒關係」。犯錯是正常的,小孩子本來就是經過不斷的犯錯跟修正來學習,如果我們不給他犯錯的容忍,以後他們怎麼可能會成長成一位具有寬容仁慈心的人呢?
反觀在台灣的奇怪現象,路上常有媽媽幫小孩背書包。在日本,基本上見不到這種畫面,自己的東西自己拿是常識,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對於孩子的管教,絕對不行的事情不能太多,太多規範就等於沒有規範了。孩子只會處在永遠在越線的困境中。
「在被監督且安全的狀態下」放手讓孩子去碰撞。有一次孩子想要摸盛著熱茶的杯子,我就問他說「你想要拿這個對不對?」然後讓他輕輕地握一下滾燙,但是並不至於燙傷的茶杯。
當然孩子當下被燙到,會嚇一大跳,可是從此他就理解當大人跟他說「這很燙!不可以摸、你會燙傷」是什麼意思。因為孩子是一張白紙,跟他們說「你會燙傷」孩子完全無法理解「燙傷」是什麼意思,讓他們燙到痛過一次就知道了。
「甚好」與「尊重」是我教養孩子的兩個重點。不論何種心理學的流派,都認為自信、樂觀和包容心都是一個健全心靈不可或缺的元素。甚好,指的是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創造最美好的產物,這樣可以給孩子帶來充分的安全感,也給他們的心靈帶來平安和愉悅。
而尊重,就是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同時也教導他們該有的界線。尊重不只是單方面的「尊重孩子」也要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每個人天生都希望被看重、肯定和欣賞,因此用甚好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是獨立個體的思想與意願,就是最好的教養方式。唯有喜歡自己的孩子,才能活出一個快樂的人生,進而喜歡他人樂於助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