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快快睡、快快長大」是很多爸媽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常常講的話。老人家也很喜歡講「一暝大一寸」。其實這些都是有理論根據的。
自1960年代就開始有學者研究睡眠與生長激素分泌的關係。一般來說,晚上10點到半夜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期。不過,並不是睡著就會分泌生長激素,這與睡眠的「品質」有關係。要有深層的睡眠(Non-REM)才會分泌生長激素。
10點到2點是睡眠黃金期
深層的睡眠是什麼呢?通常我們的睡眠形態被粗略的分為兩類-動眼期睡眠(REM)與非動眼期睡眠(non-REM)。深層睡眠通常發生在非動眼期。但新生兒(3個月前)只要一進入睡眠,就會分泌生長激素。而三、四個月大以上的嬰孩,開始建立生理時鐘後,生長激素就會在進入深層睡眠(非動眼期)時分泌,特別是在夜間10點到凌晨2點的這一段黃金時期。
剛出生的小朋友是非常淺眠的,動眼期睡眠佔了整體睡眠時間的50-60%,甚至更高。(相較於成人,動眼期約只佔整體睡眠時間20-25%)這就是為什麼嬰兒常常一放下去就馬上醒過來的原因。
隨著年齡成長,動眼期睡眠的比例會慢慢地下降,三、四個月大的嬰兒才開始會建立有日夜節律的生理時鐘。只是人類原始的生理時鐘,是以25小時為單位循環,所以嬰幼兒入眠時間會不固定。
但是為什麼我們大人沒有這樣的困擾呢?因為每天我們睜開眼睛,白天接觸到光,晚上天暗,身體就會自動調節。所以如果將人關在一個接觸不到外界日夜節律的房間,也不告訴他時間,憑著身體的感覺生活,每天固定想睡的時間會延後一個小時左右。
因此很多新手爸媽最苦惱的就是孩子睡眠時間不固定或是難以睡過夜的問題。
各年齡層所需睡眠時間
戒夜奶,大人小孩睡過夜
6到8個月是可以開始嘗試睡過夜的時期,而夜奶則是睡過夜最大的阻礙。嬰兒戒掉夜奶是許多爸媽遇到的一大難題,對於戒夜奶的方式有很多。有的主張堅持用替代方式哄睡而不給奶,有的則是選擇循序漸進減少夜奶的奶量來斷夜奶。不論何種方法,只要適合自己的情況都可以。
當然,也要配合自己寶寶的個性,碰到毅力驚人的孩子,可能在堅持不給奶用抱著哄的狀態下,寶寶不停歇地哭鬧,被鄰居打113家暴專線也說不定(這是在國外真實發生的案例)。
也有朋友選擇漸進式的減少奶量溫柔的戒夜奶,孩子半夜醒來一哭就給奶,這樣一戒就花了兩年半的案例。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其實都沒有關係。只要選擇適合自己跟寶寶情況的就可以。
而母乳親喂的寶寶通常會比較晚戒掉夜奶。最重要的,就是爸媽要下定決心。一開始一定會經過一段陣痛期,要持之以恆地堅持,否則一兩次的「通融」反而會造成嬰孩更大的反彈。因為他們知道只要堅定地哭下去,爸媽最後就會妥協,這樣反而會讓未來的斷夜奶之路更艱辛。
所以莫忘「斷奶」初衷是很關鍵的。反覆告訴自己為什麼要堅持讓寶寶斷夜奶,例如:因為睡眠品質不好,讓我對寶寶越來越沒有耐心!我需要寶寶晚上睡覺才能生二寶!我想要回到職場所以需要好的睡眠!等等的理由,同時讓身邊的共同照顧者或是長輩理解,否則當孩子討奶哭鬧時,家族的壓力會讓媽媽很難不破功。
在這個時期也可以開始訓練嬰孩早睡早起的習慣,比起早睡,早起更重要。固定的時間(例如早上7點)喚醒孩子,這樣才不會因為睡太晚造成晚上入睡困難。
另外,午覺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平均來說建議:一歲3小時、兩歲2小時、三歲1小時是睡午覺時間的參考。午睡的時間不要太晚,例如傍晚四、五點以後就不要讓孩子睡覺免得晚上睡不著。
建立良好睡眠儀式
一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建立良好的睡前儀式,也就是「習慣」的建立。其實一歲前的孩子在訓練睡過夜時,就可以慢慢的建構專屬於他的睡前儀式。例如有些孩子睡覺時一定要特定的「嘴嘴」、「被被」,就是一種心理制約反應。讓孩子把這些儀式或是特殊物品與睡眠連結,這樣哄睡孩子就輕鬆多了。
以我的孩子為例,老大(目前三歲半)睡前一定是:刷牙-尿尿-穿睡衣裹被被綁肚子-躺上床跟爸媽說「おやすみ、おやすみなさい、晚安」。因此現在只要晚上9點一到,跟他說「去刷牙/尿尿」他就知道該睡覺了。
妹妹(一歲半)則是換睡衣裹被被綁肚子-睡前奶-自己的手掩面,翻滾一陣子之後就會睡著。所以幫她換睡衣綁肚子,她就知道要睡覺了,喝完奶之後自己就會拿手掌蓋頭蓋臉把自己哄睡。
每個家庭都可以有自己專屬的睡前儀式,但是不論哪一種,千萬不要像電影演的那樣,講床邊故事講到睡著,否則這個制約建立起來以後,孩子會習慣要聽故事聽到睡著,這樣爸媽就必須練就天橋下說書人的技能才能應付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