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陳豐偉

陳豐偉/近更年期的困惑

陳豐偉

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聯合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要從容談論「近更年期」(perimenopause)並不容易。這是邁向熟年時正常的生理機制,在媒體討論時很難避免過度醫療化。

會注意到「近更年期」,是因為當我試圖跟一些女性恐慌症焦慮症病人,討論病情難以痊癒的原因時, 病人才首次提到月經周期不穩定、經血量異常,但她們才40歲出頭,甚至離35歲不遠。

當我跟病人解釋近更年期可能帶來的改變時,大多數病人都顯現出「原來如此」的表情,鬆了一口氣。這意味著其實病人忍受近更年期的不舒服很久了,只是從前沒想到這跟精神科的問題有關。而「近更年期」的說法,留給病人「總有一天這會好」的希望。

「近更年期」出現的時間,從35歲到超過55歲都有可能,有些人長達10年以上。典型的更年期症狀——熱潮紅、認知功能變差、偏頭痛、血尿、骨盆腔疼痛、胸部脹痛、性生活問題增多,常會比預期更早出現。憂鬱、易怒、體重增加、失眠,則會把病人帶來精神科。

經過說明後,我的病人有不少會選擇認為她們的病因是「近更年期」,然後坦然接受這些症狀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病人在中醫、骨科、復健科、婦產科、家醫科、神經科、精神科流轉,最後在感覺最順暢的地方駐足。

有些學者推測:女性的卵子數目,在出生時已經決定,之後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凋零。儲存卵子的濾泡分泌的某種蛋白質,會隨著活躍的濾泡數減少而等比例降低,引發「近更年期」症狀出現。有時抽血檢查女性荷爾蒙還顯示正常,但這種蛋白質已大幅減少。

令人困惑的地方在於,這些表象,是多因子決定的症候群,遺傳基因、生理變化、家庭、經濟等環境壓力,以及心理素質,都會影響症狀變化,我們很難說做了什麼改變就一定會好轉,甚至很難理直氣壯說「這就是近更年期」。有時候就只能做症狀治療,還不一定有效。

類似的症狀,在不同時代、從不同切面,會有不同說法。歇斯底里、神經衰弱、憂鬱躁鬱、身心症、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運動量不足、營養不均衡,或許都呈現某種真實。其實多數人最不喜歡聽到的反而是「正常老化」——這會勾起難以言喻的死亡焦慮。

改變生活方式、多運動、天天練習腹式呼吸,是改善近更年期症狀的第一選擇。女性荷爾蒙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對一部分人有療效。但對讀者最重要的還是——了解有「近更年期」這說法,在自我評估、求助與網路查詢時,就多了一個思考方向,也可以拿來詢問醫師意見。

恐慌症 焦慮症 憂鬱症 神經衰弱症 更年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