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偉
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陳豐偉
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元氣周報/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陳豐偉】
前幾天看診,有一位治療後穩定,只剩下睡眠藥物的病人突然說:「我現在先把藥減掉,如果有什麼狀況馬上來找你。我隨時都可以找到你調藥,這樣我就放心了。」
聽到這段話,我才知道,其實不只藥物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一個幾乎每天都看得到的醫師,也能帶給病人安全感。有什麼意外,藥物反應起什麼變化,隨時可以來找你,多少能減少病人的恐懼與不安。
這段話讓我聯想到:台灣有許多開業醫師,也就一直坐在診間等待病人回來。我一星期看十四診,已覺得腦力疲憊,假日需要充分休息,但許多以看感冒為主的診所,一天早午晚三診、一星期十八診,甚至全年無休地一周看二十診,習以為常。感冒隨時會發生,尤其小孩感冒更讓大人頭痛、煩惱,如果醫師常休息,病人或家長看到診所門常關著,就可能一去不回,尋找更有「安全感」的診所。
但病人終究有限。許多內兒科診所平均一天九小時,看不到五十位病人。感冒多半是症狀治療,就算平均一人問診五分鐘,醫師還會剩下許多空檔。於是有些醫師漸漸變成「宅醫」,整天坐在候診椅上,有許多零碎時間但無法整合使用,只能趁空檔看電視、上網亂逛或購物,等待下一位病人進門。
先進國家的診所,很少像台灣這樣把自己當成類似超商的服務業。一方面是公會團體有約束力,一方面是健保設計成高診察費、但要求足夠的看診時間、限制醫師看診人數,加上家庭醫師把關的轉診制度,所以病人較容易平均分布,不需要靠延長看診時間來惡性競爭。
但台灣的思維是方便第一,有時地方醫師公會想限制診所每星期至少休息一天,但只要民代、媒體一抱怨「假日找不到醫師」,馬上破功。缺乏公會制約力量,診所醫師不敢多休息,就只能不斷燃燒自己的青春歲月。
想想這些診所宅醫,可能有三、四千人?過去大部分是從明星學校一路念上來,通過嚴苛的住院醫師訓練與專科考試,因各種原因離開醫院到基層服務,因為大環境被束縛在診所裡。如果醫療制度能改變,讓這些醫師減少看診,空下的時間,多休息、進修、演講,或參與社區管委會、家長會、社會運動,對這社會會更有貢獻吧?
可惜,這都是空談。台灣勞工不敢因為感冒就請假三天、躺在家裡喝溫開水;學生會被要求盡快回學校跟上進度。所以,醫師必須隨時待命,從電腦螢幕前抬起頭為你噴噴喉嚨,開藥讓你趕快恢復戰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