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竟是50歲後這個能力最先下降所導致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陳豐偉

陳豐偉/為何吃藥不能當吃補?

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聯合報╱陳豐偉】

前幾天一位消失三個月的憂鬱症病人回診。她的症狀改善後自行停藥,停藥後也沒什麼問題,但最近出現「輕躁」(hypomania),心情變得很好、有些聒噪、不太需要睡覺,跟以前完全不同。原來她有躁症體質啊,我馬上改診斷代碼,開些躁症藥物,叮嚀她最近每星期都要回來觀察症狀。

許多輕躁症或躁鬱症病人第一次病發時出現憂鬱症狀,但只要經歷一次躁期(manic episode),就會歸類為躁症病人,用藥就跟憂鬱症病人不同。罹患憂鬱症不久的人未來會不會轉為躁症?現今科技還無法預測,只能從臨床症狀來判斷。

接著又遇到另一位病人:他狀況大致還好,但長期服用安眠藥。家人希望他能停藥,便到一位名醫診所看診。名醫開給他三倍劑量的抗憂鬱劑。健保審查制度底下不能這樣開藥,但自費門診可以。抗憂鬱劑可透過BDNF(腦衍生神經生長因子)修復大腦,降低整體焦慮程度,是有可能間接治療失眠。

一開始病人覺得精神很好,身體感覺很舒服,但不久因為抗憂鬱劑引發典型躁症症狀。很不幸他對躁症藥物副作用強烈,服用兩家院所的「情緒穩定劑」都渾身不對勁。最後只好叮嚀家屬要陪著已降為輕躁症狀的病人,過一段時間,病情自然會好轉。

我常跟病人解釋:「抗憂鬱劑可以修復長期壓力下受損的大腦細胞,因為是修補,要持續吃一段時間才能發揮完整效用」。研究顯示,抗憂鬱劑還可修復中風後的大腦。有些病人服藥後覺得頭腦變聰明、反應靈敏,準備考試更有信心。

那為什麼不要把抗憂鬱劑當補藥吃?問題在於我們無法將藥物純化到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而某些副作用,如誘發躁症發作,機率很低,但對病人與家屬可能帶來很大的物質或精神損失,且難以預測。所以我們只會建議真正生病或已經影響到社會功能的人服用抗憂鬱劑,他們可能得到的好處,才會遠大於所有的副作用。

許多病人擔心吃藥會有後遺症。我會說:「你又不需要長期服藥,服藥三個月後如果覺得改善很多,就可以逐漸嘗試減藥。」但也有些病人喜歡醫師開很多種藥物給他,最好是不同形狀、不同顏色都有。事實上,每次看診都是風險評估,病人因為疾病付出的成本,是否值得用這些藥物來克服?靠運動或飲食療法是不是更浪費時間、療效不明確?這些計算一般病人不清楚,只存在醫師心裡。如果看診時間不夠長,也就很難跟病人說清楚,讓病人多少參與些意見了。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eroach.net

失眠 憂鬱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