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在家也能做出與餐館同等美味 專家揭法式洋蔥湯最重要竅門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陳豐偉

陳豐偉/抗精神病藥物的哀愁

陳豐偉

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人的大腦是複雜的立體結構,演化過程讓同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在許多地方扮演不同角色。精神科藥物常見針對一種疾病發明的藥物,後續又應用在不同的精神症狀。抗憂鬱藥物後來廣泛應用在焦慮症、暴食症甚至腸躁症,說明人類對腦神經系統還有太多未知。

抗精神病藥物,顧名思義,原本運用在思覺失調症、妄想症、失智症等出現嚴重幻覺、妄想的病人。隨著研究論文一篇篇發表,在妥瑞氏症、衝動控制、躁鬱症、人格問題、重度憂鬱症、強迫症,甚至嚴重失眠,有許多醫師會選擇加上抗精神病藥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常出現一些類似巴金森氏症的副作用,造成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面無表情、動作僵硬、身體抖動的刻板印象。當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發明出來後,這些副作用大幅減少,也讓病人更容易融入社會,不會因為明顯的副作用喪失自信心。

但追蹤一段時間後,新的抗精神病藥物有兩個普遍存在的副作用。首先是藥物有可能會影響大腦的肥胖中樞,造成病人容易變胖,即使調整飲食、努力運動,還是不容易瘦下來。在這追求外表的時代,很容易造成挫折感。而社會大眾對肥胖的汙名化,又會讓病人被誤解,你一定是懶惰不努力才無法控制體重。

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另一大問題是,罹患三高疾病的機率會明顯增加。這「明顯增加」,在絕對數字上並不高,好比說,假設同樣的病人,不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二十年後有20%得到三高疾病,服用藥物則有25%得到三高疾病這樣的比例。但風險總是存在,醫師還是得看狀況來告知病人。

一種藥物延伸到原本「適應症」外的疾病,可產生許多聯想。有些人會抨擊藥廠為了賺錢,鼓吹藥物新用途,辦活動鼓勵醫師多開藥。醫師有了新的誘因,開藥增加了健保負擔。但通常這些藥物也確實能解決一些問題,否則病人或家屬也不會願意忍受發胖這種常見副作用。

如果是糖尿病、高血壓這種可能突然喪失生命的慢性病,病人通常願意忍受長期的藥物副作用。但慢性精神疾病對生活的影響,就很難客觀評估。穩定精神症狀,對人際關係、工作或許有幫助,也可能因此扭轉人生,但如果代價是發胖與三高疾病的風險,就很難有標準答案。

作為診所醫師,我的病人的複雜度與嚴重度遠低於醫院醫師,所以我可以很直接把問題拋出,讓病人與家屬自己評估要不要服藥。是否繼續服藥是艱難的決定——人生很難圓滿,你就是那不幸之人,藥物時時提醒病人接受這命運。

精神疾病 神經系統 三高 陳豐偉 心靈安老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