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
【聯合報╱李偉文 牙科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行走,可以是散步、漫遊、晃蕩的休閒,也可以是實用性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求生存的拓荒;當然,行走更可以從養生健身到心靈禪修的一種方式,同時,自古以來一直有沿街托缽,甚至用幾跪幾叩的苦行化身為暮鼓晨鐘來敲醒世人。甚至,在現代,流浪已是打開眼界讓生命廣與更有韌性的必要養分了!
在「浪遊之歌」書裏這麼說:「…走路是一種將心理、生理與世界鎔鑄於一爐的狀態,彷彿三者終於有了對話的機會,亦彷彿三個音符突然結合成一個和絃。走路使我們能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與世界中,而不致被身體與世界弄得疲於奔命。」
的確,在追求速度的現代,許多人都開始警覺到「慢下來」其實對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都更為健康,也體會到慢一點,才可以讓我們感受多一點,體會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當我們以好奇愉悅的心情在城市裏散步,發現城市中的綠光,聽聞大街小巷的故事,這會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探索。
台灣現階段,不管是社區發展或認識鄉土重要的工具之外,透過自然田野散步或城市內的步行探訪,對個人的日常生活(其實每天點點滴滴的生活累積起來不就是我們的生命嗎?)與我們居住的土地及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連結感才會建立起來。
這些年,有很多單位提倡健走及騎單車,同時結合認識319鄉鎮以及千里步道等等運動,讓健身之餘,也增加了人文及生態保護的概念,我想應該可以讓更多人身體力行的友善地球。
這些從個人健康角度切入,乍看之下似乎與環保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好習慣的養成,從照顧自己的身心靈開始,最後也會減輕環境及物質消費的負。
曾經看過讀者文摘有一篇報導,是對於菸癮者的戒斷要求,居然只是要求他們每天到戶外散步一段時間,結果有做到的人,不知不覺菸也戒掉了!我想,這是藉由建立一個好的習慣來取代另一個習慣的功效吧,不浪費精力直接去對抗惡習,而是用另一種新的習慣來取代。
前一陣子我買了一個「希望基金會」推薦的計步器,開始別在腰間,記錄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
紀政女士這些年透過希望基金會推動「日行萬步,走出健康台灣」的運動,此外康健雜誌持續推動健走也非常多年了!
的確,健走是最方便的運動,也比較沒有身體狀況的考量,場地限制也不大,幾乎只要一雙輕便舒適的走路鞋,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輕鬆健走起來。
現代人因為科技進步,也因為生活型態改變,所以我們身體活動量日益減少,這對許多慢性病,甚至憂鬱症的盛行都有影響。
因此,配戴個計步器,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知覺地提醒自己每天走上一萬步,達到身體的基本活動量。
其實,每天要走到一萬步並不容易,因此,你必須不搭電梯改走樓梯,甚至不開車改走路上班,或許無形中也節省下能源了呢!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
http://blog.chinatimes.com/sow/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