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國際醫療 該不該發展?
【聯合報╱楊志良】
台灣是否該發展國際醫療,一直有相當的爭議。把醫療當成產業者大力贊成,病友及醫改團體則全力反對,認為將導致醫療更加商業化,及排擠對健保病患的照顧,對一般基層民眾的就醫不利。
資金人才都足夠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台灣是否具備發展國際醫療的能力:資金、人才、品質與價格。首要條件是資金,這根本不是問題,台灣民間爛頭寸淹腳目,只苦於沒有能獲利的良好投資標的。
在人才方面,台灣目前執業醫師已有5萬人,每年持續增加1千3百人以上;其餘牙、藥、中醫、放射師、醫檢師、復健師、職能治療師等,10多年來每年增加率均大於人口成長率甚多;護理人員方面,領照有23萬多人,實際執業的只有13萬多人,每年新增則有1萬多人。
這些專業人員都是長期用功苦讀,通過國家嚴格考照的人才,卻因為供過於求,已有就業困難的情形,導致專業未能發揮,薪資一直無法提升。若情況沒有改善,他們未來必將遠赴鄰近國家尋求發展,特別是中國大陸,反而弱化了台灣的實力。
品質價格占優勢
至於品質與價格,在亞洲地區,台灣的醫療水準數一數二,而醫療價格不但比歐、美、日為低,即使和新加坡、香港、韓國相比,都十分具競爭力。台灣有利基卻放棄機會,讓韓、泰、新加坡不斷大發國際醫療財,實屬不智。
什麼樣的病人會出國尋求更佳的醫療?首先當然是有錢人,但更重要的是生了什麼病。傷風、感冒、拉肚子,大概沒有人會出國就醫;也不會是傳染病,因為根本不會獲准入境。所以必然多數是外科系及相關重症,例如人工關節、心導管支架、癌症、白內障摘除水晶體置換等,可以排程的醫療(elective surgery);另外則為美容及健檢等。因此只要有良好的規範,對多數民眾普遍需要的基層醫療,並不會產生重大的排擠。
首先可配合自由經濟示範區,設立國際醫療專區,將此類醫院視同一般公司,可公開發行股票,以營利為目的,完全以外籍人士為對象。
剛開始業務不多,對台灣醫師人力衝擊有限,一旦發展,人才需求增加,則可擴增醫學系(目前嚴格限制入學人數),以國人高度偏好念醫學系的情況,不怕缺乏優秀年輕人報考,其他醫事人員則無不足的問題。
公共醫院不適合
目前衛生署准許醫院執行10%以內的國際醫療,此應立即廢止,特別是公立及財團法人醫院。因為這些醫院是公共的醫院,應以照顧國人為主(急診基於人道考量是例外),否則必然產生對病患「大小眼」的問題。
國際醫療應嚴格限定在專區的國際醫院,國內傑出的名醫,則比照目前健保規定,每周可報備二、三時段,前往國際醫院行醫。如此國際醫療可有良好規範,也可引進外籍醫師,減少對國人就醫排擠。
專業人才不可失
國際醫療增加的人力設備,在國家有重大災難時,可以加以動員,停止招治國外人士,以國人優先,有利國家對災難救援的能力。且醫療是專業人力密集的產業,每一床平均需僱用3人以上,醫院支出半數以上是薪資,發展國際醫療對專技人員就業、減少失業率及提高薪資大有助益。
國際醫療不可能是解決醫療體系所有困境的良藥,因為醫療體系需與時增進,不斷改革,但也絕不是毒藥。世界是平的,台灣今天不做國際醫療,市場很快會被鄰近國家占據,尤其是大陸醫療市場快速興起,台灣優秀人才很快會被吸走,不出數年,機會就將盡失,屆時只能徒呼負負了。
是否發展國際醫療值得國人深思,但機會稍縱即逝,請以鄰近國家發展國際醫療為例,盡速行動吧!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衛生署前署長、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楊志良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為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提告!楊志良: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猜你喜歡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許金川/偷吃「禁果」得糖尿病?需靠後天的運動、飲食控制、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血糖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