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聯合報/楊志良】
雖尚有改善空間,但不可諱言,病患權益在過去十年已有相當的改善,包括病患知的權利、選擇的權利、自主的權利及就醫場所的改善等等。
醫界先進也不斷在倡導醫學倫理及訂定各種醫療準則,然而為進一步提升醫療照護的水準,似乎有推行民眾的就醫準則與倫理的必要。
就醫之前 備妥過往檢查報告
在就醫準則方面:
1.就醫前應充分準備資料,包括症狀、發生的時間、過程、以往病史及藥物過敏等,若有可能則備妥以往的各種檢驗、檢查報告、影像檢查的檔案等,這對醫師在診斷上有很大的幫助。若病患無行為能力,家屬應負責協助。
2.盡量對醫護人員有問必答,少數病患金口難開,認為醫師是華佗再世,應一眼就可看出病患的病症及提供診斷,這是不切實際,誤己的就醫心態。
3.遵守醫囑,大部分的疾病治療都有一定的療程,不可中途而廢,例如抗生素,若是中途停藥,易產生抗藥性,遵守醫囑並不容易,服藥易忘記,復健不但需要毅力,且常伴隨疼痛,但不如此,不能早日康復。
4.因故未能遵守醫囑,應即請教醫師。因病情變化,不論改善或惡化,不可擅自改變醫療。目前參加社區醫療群及試辦論人計酬的醫療院所多設有24小時諮詢電話,就不必到醫院診所掛號就醫,省時、省事又省錢,希望這樣的服務未來能擴大辦理。
5.不可指揮或要求醫師提供額外的醫療,包括檢驗檢查及藥品。醫師通常不願拒絕病患要求及避免與病患衝突。額外要求醫療不但對病情無益,浪費醫療資源,且不必要的醫療有可能反而造成傷害。
彼此尊重 共創醫病和諧關係
在倫理方面:
1.尊重醫療人員。人本來就應相互尊重,病患身心痛苦、情緒不佳,醫護人員多些擔待也是應該。但人總有七情六慾,偶然遇到不講理的病人,心情也必然低落,也必然多少影響對病患的服務,目前醫療人力吃緊,又多血汗醫院,多尊重醫療人員,也將必然獲得較親切愉快的服務。
2.不浪費醫療資源。以往的調查十分有趣,受訪者都說普遍看到他人浪費醫療,但都說自己沒有,那到底誰在浪費?要求多開藥、多檢驗還是小事,經常發生的是加護病床的病人早就可以返回一般病房,或住院病人不願返家,占用病床。
若多數人都如此,則需要的病患就無法得到照護。你妨礙別人,別人也妨礙到你,你浪費、大家浪費,健保就不能永續。
至於若干醫院的大老或社會的VIP,已無積極治療的需要,因家人不願送到長期照護機構,雖有能力返家照顧或改送療養機構,但長期占用病床,則不符合就醫倫理,且應予譴責。
3.不可對醫療人員從事言語或行為暴力,若對醫療服務或其結果不滿,施以暴力,則必然影響其他病患的就醫。
這樣的案件增加,最終也必然影響自己及親友的醫療照護。醫院都有申訴之處,也可依法採行告訴,這應是病患就醫的基本倫理。
醫療人員的水準除需持續提高,以確保病患的權益外,也期待病患能遵守就醫準則及病患倫理,以共同提升醫療水準,有效利用醫療資源。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衛生署前署長、現為亞洲大學教授)
●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

楊志良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為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提告!楊志良: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