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夫/鬆綁醫藥產業 誰來保護病人?
從28年前創院至今,醫院每4年都必須接受醫院評鑑,這麼多年來,我最大的感觸是,台灣社會很不尊重專業。我們學美國的評鑑制度,卻無視醫院評鑑是專門學問。美國醫院評鑑已有66年歷史,評鑑標準是無數專家學者實證研究的結果,評鑑委員則是接受嚴謹訓練而獲認證的評鑑專家。
被質疑享受特權?
到今天,台灣的醫院評鑑只是抄襲美國評鑑標準並本土化,評鑑委員是從各醫院找來的主管階層,開幾個小時的共識會議的臨時工。
根據我們醫院多次被評鑑的經驗,我懷疑有些委員連什麼是病人安全,什麼是醫療品質都不很清楚。譬如以感染控制的觀點看,病人與病人距離越近,越多人共同衛浴設備,越容易交叉感染。尤其對於普遍免疫力低的癌症病人,往往是決定病人能否存活的重要關鍵。所以,一人一房是最理想的狀況。
但在台灣健保給付低廉的情形下,目前做不到。敝院為了病人安全考量,健保實施時,取得當時衛生署許可,不必設立三人以上病房。但總有評鑑委員無法跳脫「標準答案」的思維,批評我們跟其他醫院不一樣(和信醫院是台灣唯一的癌症專科醫院,其他醫院都是綜合醫院),是不是享受特權?而不是肯定我們執行更嚴謹的感染控制。
參加國際醫院評鑑
我個人深信醫療品質、病人安全是醫院基石。儘管相信醫院每位員工都有心把事情做對做好,但也相信人都有惰性,事情做久了,都會鬆懈,容易墨守成規,失去改進的動力。所以,由局外的第三隻眼定期檢視我們的日常工作,是促成進步的重要機制。
因此,當美國的醫院評鑑組織成立國際評鑑組織後,我就決定參加國際醫院評鑑(JCI))。我的動機是為病人營造最安全的就醫環境,爭取最好的醫療效果,事實也證明病人存活率高於醫學中心。
從第一次評鑑,我就告訴同事,我們固然要把努力呈現出來,也絕對不要掩飾我們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果我們交了學費請人家來教導,卻沒有學習到我們以前不知道或沒想到的東西,豈不是白花錢!
接受評鑑不是要考高分、拿證照,而提供醫院所有同事向專家學習的機會。
同仁接手通過評鑑
四月底,醫院剛接受第4次國際醫院評鑑,我們感受每次評鑑的要求都更嚴格,但同事們越來越習慣,態度從容,相信也因而學得越多。
最初兩次評鑑,為了讓同事了解評鑑的內涵與精神,我一路陪他們準備,到了第三次,我開始放手,這一次,我連新版評鑑標準沒讀,由同事們自己去了解、準備、面對整整5天的評鑑過程。結果順利通過!我很是欣喜,證明醫院工作人員,已把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內化為日常,成為習慣。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黃達夫/價值醫療 是醫界與民眾共同支持的時候了
胰臟癌、卵巢癌為何是無聲殺手?名醫曝仍令醫界挫折的原因
黃達夫/很多醫療工作 藏在健保不給付的地方
黃達夫/存活率高低 藏在病人看不到的地方
黃達夫/阿茲海默症 再次證明預防勝於治療
黃達夫/阿茲海默症新藥爭議 台灣如何面對
黃達夫/買房買車要比較CP值,買命呢?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黃達夫/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 跟萊牛萊豬無關
黃達夫/從銀行衝業績 憂醫界道德危機
黃達夫/無效醫療不但浪費 也可能傷害病人
黃達夫/高金素梅用細胞療法抗癌…療效未知數,別當白老鼠
黃達夫/別讓醫護面臨「救誰」與「誰去」的考驗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黃達夫/面對新興疾病 只能從頭學習
病人家屬 一封信給我的幸福
黃達夫/非必要的醫療值得嗎?
黃達夫/治療方法進步 與肺癌共存
黃達夫/改善健保濫用 應看醫療價值
黃達夫/HPV疫苗接種 男女都最好趁早
黃達夫╱高齡病人的手術抉擇
黃達夫/昂貴儀器 沒提升癌症存活率…
黃達夫/重大醫療決定 務必尋求第二意見
黃達夫/達文西手術浮報案 透露了兩個重要的醫療問題
黃達夫/「聰明就醫」 日本能 台灣也能
黃達夫/醫療診斷 科技不能取代人性
黃達夫/質子治療沒比較好 心臟支架也沒藥物效果佳
黃達夫/貴就有用? 治療要看科學證據
黃達夫/戒菸、防空汙 遠離癌陰影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