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劉秀枝

劉秀枝/易被忽略的後循環腦中風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易被忽略的後循環腦中風
易被忽略的後循環腦中風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73歲的陳先生清晨起床,覺得左手臂麻麻的,手機用起來不太順手。他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且冠狀動脈曾裝了支架。下午3點,家人帶他掛急診,因有三高與冠狀動脈病史,加上左手臂發麻,醫師擔心是急性心肌梗塞,替他照胸部X光,抽血檢測心肌酶指數等都正常,只有心電圖顯示陳舊性心肌梗塞,於是讓他回家觀察。

第二天,家人發覺他走路不穩,帶他回急診室。醫師發現他左側偏盲,走路時容易撞到左邊的物品,看手機必須把頭轉向左邊才能看到整個手機,因此顯得操作不靈活。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枕葉與顳葉內側有大片缺血性腦中風。磁振造影掃描顯示除了中風,右側後腦動脈的進端處有明顯狹窄,因而診斷是動脈硬化造成血管狹窄而導致缺血性中風

陳先生住院後服用抗血小板凝集劑,病情穩定,出院後繼續在門診追蹤。他並沒有因為第一天沒診斷出中風而影響病情或預後,但其發病診斷過程,值得醫病雙方參考。

後循環中風常不易察覺:

人類腦血流分前、後兩大系統。前循環來自兩側內頸動脈,分為前腦動脈與中腦動脈,供應大腦前大半部血流,如果中風,會出現單側肢體麻木無力、嘴歪臉斜和失語症等一般所熟悉的症狀。

後循環來自兩側椎骨動脈,進入顱內後會合成基底動脈,除了分出兩側的後大腦動脈與三條小腦動脈,以供應後側大腦(枕葉、視丘)與小腦,還分出許多小血管到腦幹,非常複雜。

後循環中風約佔所有缺血性中風的20%,症狀依中風部位而不同,雖然也會有肢體麻木無力,但大多是平常不易察覺的視野偏盲、複視或視線模糊、反應遲鈍、口齒不清、協調不佳和走路不穩等現象,還有頭昏、暈眩、噁心和嘔吐等非特殊症狀,而不易聯想到是中風。例如來自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發表於2016年3月《中風》期刊的一篇論文,病歷回顧465缺血性中風案例,相對於16%的前循環中風最初在急診室沒被診斷出來,後循環中風則高達37%。

口訣「BE-FAST」有助於提升後循環中風的診斷:

有個快速評估是否腦中風的「FAST」口訣:「微笑、手舉高、說說話、搶時間」(Face、Arm、Speech、Time)很實用,但不易偵測後循環中風的症狀,因此學者提出增加「BE」兩項,即「平衡、眼睛」(Balance、Eyes),需注意平衡、走路、視野與眼球轉動等問題。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與「定錨效應」(anchoring)所造成的認知錯誤:

臨床醫師的養成需要快思與慢想。急診室的病情大都緊急,醫師需在資訊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根據醫學知識與經驗,靠快思做決斷並立即處理,難免會受到訊息所呈現的框架或定錨方式的誘導,例如有過冠狀動脈疾病的人,當出現左手臂發麻,就會聯想到需緊急治療的心肌梗塞。

追蹤非常重要:

當病情沒改善或變壞時,一定要回診,讓醫師再評估,跳出框架效應,找尋新的線索,以對症治療。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缺血性中風 心肌梗塞 劉秀枝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