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元氣周報/劉秀枝】
臨床試驗的會議上,具不同背景的委員們熱烈討論一個新藥,參加此試驗的病患將被隨機分配到服用此試驗用藥或安慰劑。
委員除了評估此試驗用藥的可能療效和不良反應,還需考慮對安慰劑組的病患是否公平,是否會影響其病情?新藥如不通過臨床試驗以證實其療效和副作用在可容許的範圍,則不能在台灣上市以嘉惠眾多病患。
此試驗用藥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審核並且上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標準一向嚴謹,因此有委員問:「既然美國都已上市,我們為什麼還要在台灣做臨床試驗,是不是多此一舉?」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問,主要是因為人種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可能不同,因此不能把國外的經驗和數據直接「移植」過來。
影響一個人對藥物的反應有外在和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如與食物或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內在則包括服藥者的年齡、性別、體重、種族、肝腎功能、慢性疾病以及基因的多樣性等。其中人類基因的多樣性對藥物的吸收、傳送、作用、代謝都會有影響,所以近年來藥物基因學(pharmacogenetics)逐漸受到重視,讓我們以兩個藥物為例。
第一個是抗凝血劑warfarin(華法林),多年來一直用於預防心房顫動所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它雖然很有效,但因有出血的副作用,所以病患必須定期抽血,以控制其凝血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的國際標準化凝血原時間比值(INR)維持在2到3之間。然而,許多醫師發現台灣病人所需要的華法林劑量比白種人為低,其INR值通常也只要控制在2左右。此臨床經驗近十多年來也被許多研究證實。
研究發現華法林基因多型性主要有兩種:CYP2C9 和VKORC1。CYP2C9的變異型會讓華法林的代謝變慢,而較容易發生出血的副作用,但此種變異型少見於亞洲人。比較重要的是VKORC1,此基因作用於與止血有關的維他命K的酵素,其中1639 G>A的這種變異型會讓華法林的需要劑量降低,而且具有AA型態的人對華法林的劑量最為敏感。相對於白種人只有14%,約82%的亞洲人具有AA型態,所以亞洲人所需要的華法林劑量較白種人低,其INR也只需要達到2左右。
第二是治癲癇的carbamazepine(癲通),它可能發生嚴重的皮膚過敏反應,即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研究發現台灣、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亞洲國家有較高的發生率,很可能與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1502基因人口的盛行率較高有關。
影響藥物療效及副作用的因素錯綜複雜,對藥的反應因人而異。如何用藥是一門大學問,需要專家學者的把關和醫師謹慎的處方,大家可不要因為自己吃了某種藥物自覺效果不錯就親朋好友間「吃好逗相報」喔!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