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劉秀枝

名人專欄/劉秀枝:安慰劑的力量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元氣周報/劉秀枝】

嚴謹的臨床藥物試驗需有安慰劑作為對照組來比較,且必須是隨機抽樣、雙盲(醫師和病人都不知道病人服用的是安慰劑或試驗用藥)的設計,以證明試驗用藥的效果明顯大於安慰劑,才是真正的療效。這是因為安慰劑在療效上佔有一席之地,尤其巴金森氏症、疼痛、憂鬱症等臨床藥物試驗中的安慰劑效果有時可高達三分之一。

傳統上認為安慰劑的效果來自於病人的希望和心理上的預期。但是近年來,神經腦影像的研究發現安慰劑不全是心理作用,還能引發腦內的神經傳導素的改變。

例如2001的科學雜誌有一篇對6位巴金森氏病人的 [11C] raclopride同位素的腦部正子攝影掃瞄研究,發現病人在服用安慰劑後的腦部基底核的多巴胺濃度比沒服用安慰劑時平均增加了17%,且症狀有改善者的多巴胺濃度也較高,這個研究證明了安慰劑能增強腦的內因性多巴胺的釋出。

安慰劑在臨床醫療上也常發揮作用。早期醫藥還不發達的時代,疾病的痊癒除了靠疾病本身的自然病程和病人的自癒能力外,有一大部分是靠著對醫師的信心、信賴和希望,相當於是安慰劑的力量。

即使是現代,安慰劑的使用還是很普遍的醫療行為。

有一篇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的研究中指出,2007年對679位美國的內科和風濕免疫科的醫師(平均51歲)做問卷調查,發現一半的醫師有開立安慰劑的習慣,大部分是維他命、常用的止痛藥,少部分開立抗生素或鎮靜劑。

62%的醫師認為開立安慰劑是符合醫療倫理的行善行為,只有5%的醫師告訴病人是安慰劑,大部分的醫師(68%)告訴病人這個藥不是平常用來治療此病痛的,但是具有療效的潛力。

相信台灣也有不少醫師開立安慰劑,而且在一般人的眼光中,打針比口服有效,膠囊比靛劑有效,有顏色的藥片比白色的有效,多的比少的有效,所以病人常會由醫生那兒帶回一包包裝有五顏六色藥丸的藥包。

然而,隨著醫學倫理的提昇,病人有自主權,且要充分地被告知是吃什麼藥,連診所的藥袋上都附有藥名,一清二楚,安慰劑的神秘面紗於是被揭露了。

幸好,安慰劑的效用不只來自於藥物與醫療處置,還來自於對醫師的信心、信任以及病人的個人因素。因此,對醫師有信心、切實的遵循醫囑以及持著正面思考的人的治療效果也會較好。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2009/07/12 元氣周報】

憂鬱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