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有浮油物 血液油膩膩 無關胖瘦 都藏危機
【聯合線上企劃/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報導】
案例故事:年僅30歲,擔任業務員的鄭先生,原本是個身材標準的型男,但因每天在外衝刺業績,三餐不是靠速食果腹,就是與客戶大魚大肉;半年下來,整個人胖了一圈,精神也變差了。
面對身體細微變化,鄭先生原本不以為意。但某次外出拜訪客戶,才走到一半,突然胸部悶痛讓他喘不過氣,就醫檢查竟發現,是高血脂引起的心肌梗塞,還好及時以氣球擴張術治療,才穩住病情。
長期堆「肥」 血管難通行
分離人體血清中所含的脂肪,包含了膽固醇、俗稱「中性脂肪」的三酸甘油脂,與游離脂肪酸等;而膽固醇又可分為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好的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壞的膽固醇)。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炳憲表示,所謂「高血脂」,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所引起的疾病。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功能室主任黃群耀指出,當血清中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等物質的濃度長期過高時,會使血液黏滯度增加,血脂堆積在血管內壁上,若不及早借助飲食或藥物治療等方法控制,長期易有動脈硬化、血管內腔狹窄與血栓等問題,恐因此導致心肌梗塞、腦出血、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生。
高血脂男多 飲食是關鍵
曾炳憲表示,現代人吃得多又吃得好,脂肪占每日總熱量的比率愈來愈高;加上受工作與生活型態影響,活動量不大,使得罹患俗稱「血太油」的高血脂症患者愈來愈多。從臨床求診患者觀察,有高血脂問題的男性,普遍比女性還多。
看似不痛不癢的高血脂問題,一旦衍生成心血管疾病,症狀多已變得棘手。黃群耀指出,民眾之所以會罹患高血脂,除了年紀與家族遺傳體質外,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才是罹病主要原因。
瘦子別輕忽 老菸槍當心
黃群耀進一步解釋,包括牛肉等紅肉、蝦、蟹等有殼海鮮與動物內臟、肥肉、蛋黃等,常是饕客最愛,但若攝取過多,吃完又缺乏運動消耗、代謝體內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就算外表看起來沒有肥胖問題,仍可能讓高血脂上身」。
「老菸槍也要當心!」曾炳憲指出,香菸中包括尼古丁等有害物質,不但容易破壞動脈血管內壁,也易使膽固醇堆積其中,提高血管病變機率。
高血脂病變 全身都可能
他並提到,高血脂除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若視網膜附近血管受阻塞,使血流通過困難,恐會影響視力;若是讓內耳動脈血流變慢,則可能損傷聽力,影響遍及全身各處。
受高油脂、高熱量飲食與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影響,不少人在進入中老年後,都飽受高血脂困擾。曾炳憲提到,對於高血脂患者來說,除了穩定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指數以外,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更是關鍵。他引用國外研究數據指出,高血脂患者每降低1%的低密度膽固醇,就可減少1%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每增加1%的高密度膽固醇,可減少約3%心血管疾病問題。
三管齊下
體檢 高纖少油 多運動
黃群耀表示,預防高血脂,除清淡飲食與規律運動,有家族史民眾,最好每年確實執行健康檢查。
定期健檢:健保給付的免費成人健檢,是40至65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1年1次。毫無病史的民眾,最好在40歲以後,養成定期接受健檢習慣,透過抽血檢驗,及早揪出問題數值。
運動輔助:平時可多從事如健走、慢跑與游泳等有氧運動,除了可改善心肺功能,也可加強身體新陳代謝。
飲食調整:已確診罹患高血脂的民眾,曾炳憲提醒,除定期抽血檢驗;日常飲食最好採取「高纖少油」的策略,避免抽菸、飲酒等不當習慣。
至於需補充保健食品嗎?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表示,魚油號稱有助改善血管硬化,但不應單靠吃保健品補充營養,均衡飲食更能發揮保護功能。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表示,不少研究雖證實,魚油可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也富含Omega-3脂肪酸,但建議一周至少吃兩次如鮭魚、鯖魚等深海魚類。
【2012-03-04/聯合報/G03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血脂100才是達標
增廣健聞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患者勿輕忽
吃素也得高血脂?定期檢測與治療遠離併發症
《醫生這樣說》壞膽固醇刺激,血管逐漸變窄…
《醫生這樣說》不是胖子專利 動脈硬化與年齡成正比
天冷 嚴控壞膽固醇作怪
多運動、吃蔬果 養出好膽固醇
有心血管疾病 避免憋氣、用力運動
三餐老外族 吃得巧才能防三高
天冷、吃多、動少 冬天膽固醇 易飆高
《醫生這樣說》油問題 保健食品別亂吃
硬化的危機 血管有多老 測血流速就知道
高血脂治療 健保放寬用藥
營養師:烘焙、油炸 少吃為上策
服降血脂劑新準則 增風險因素
緊盯壞膽固醇 降心血管疾病
愛護血管 遠離心傷
吃素20年 瘦瘦的她油油的血
寒流來襲 高血糖+高血脂 隱形雙殺手
有菸癮、三高注意 氣溫變化 呼吸不順…快就醫
你會中風嗎? 算得出來!
你要用心吃 愛心飲食 多擁抱 壞心食物 分手吧
你要認真動 血管硬了難回軟 趁著Q彈勤運動
季節轉換 心血管病患激增
吃素10多年 三高照樣上身
日行萬步 甩開惱人三高
90%心病 都能找出危險因子
壞膽固醇刺激,血管逐漸變窄…
緊盯壞膽固醇 降心血管疾病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職場上聽過最噁心的話 網齊呼:能者多勞、共體時艱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擬洗腎前認識換腎 晚期肺癌實證給藥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