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推行「一學區一日照」,芝山國小率先進駐失能長者的日照機構,卻引來家長會反彈,認為失智長輩發病無法預測,憂心孩子活動力旺盛,恐造成長者碰撞。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老幼共學」各國皆有經驗,國內屏東前進國小、高雄大同福樂學堂等皆有先例,家長會抗拒「是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盼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應努力溝通、宣導,讓全民了解失智症。
湯麗玉表示,失智症並不會「突然發病」,輕度至中度的失智長輩,也可以有好的能力,像是畫畫、跳舞等,而失智症因病程關係,的確會有認知障礙,像是失智者可能會錯認年代、容易遺忘、重複問話等等。
台灣2025年將成超高齡社會,「與長輩共處」是必然,湯麗玉認為,民眾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產生擔憂、害怕甚至恐懼,是因為多半停留負面印象,政府應加速宣導,讓全民認識失智症,如何與失智者互動,將是未來所有人的課題。
湯麗玉表示,學校教育科學、藝文等科別固然重要,但專業學問最終都要解決「人」的生活問題,例如科技GPS定位,可協尋走失失智長輩,或是離床顯示器,掌握長輩安全,還有VR虛擬實境互動式影片,呼籲政府辦教育態度,應從社會關懷來規劃。
面對少子化衝擊,校園閒置空間增多,湯麗玉表示,若能轉換閒置空間,用作日照服務據點,政府能充分運用資源,活化全民資產,省下社會成本,教育部應「超前部署」針對長照、高齡化社會需求,規範校園空間長照用途,並非讓個別學校決定是否要釋放空間。
每個人都會老,要讓學生學習如何照顧長輩、與長輩互動,湯麗玉建議,教育部可反向操作,從教育體系著手,鼓勵校園舉辦青銀共學、老幼共學,徵選學校主管時,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特色教育活動,並給予適當獎勵或成為必要條件。以家長角度,湯麗玉表示,或許也能開放在校學生的阿公阿嬤優先使用日照、或享優惠,讓家長可免去來回接送車程,減輕負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