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選自如果出版社《失智行為說明書》,作者平松類】
經常明明只是五感衰退,卻被認為是失智症
記憶障礙等症狀因為無法恢復,所以大家都說「失智症醫不好」。但是,我在門診看診時,就曾經發現「以為得了失智症,但事實上只是眼睛疾病和因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變化」,或是「懷疑是得了失智症,後來卻發現只是耳朵疾病和因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變化」的個案。
因此,如果不知道身體的感覺會因為年齡增長而出現什麼變化,就會發生以為「因為得了失智症,就算拿資料給他看,也無法閱讀」,但事實上只是「因為白內障所以視力變差,並非失智」之類的情形。
像這種只是五感出現一些狀況,卻被認為是失智症的人,只要針對眼睛、耳朵或聲音進行該做的治療或復健,看起來就像是「失智症痊癒」。
比記憶障礙更嚴重,更讓家人等身邊的人困擾的是言語暴力、行為暴力、幻覺、妄想、失禁等問題行為。事實上,住院的患者即使患有失智症,只要沒有上述症狀,幾乎都可以平安無事地照常生活、出院。但是,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症狀,就可能讓護理師晚上無法安眠,或是房間髒得需要打掃,照顧起來非常辛苦。
會造成這些讓身邊人非常困擾的症狀原因,不光只是記憶障礙,有些是來自其他與記憶相關的因素。所謂其他因素包括生活和身體的變化,因此這些症狀稱為精神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 )或周邊症狀,並非失智症的主要症狀。
這些「讓家人感到困擾的症狀」可以透過對應和治療得到某種程度的改善。因此,雖然根本上失智症並沒有治好,但就家人來看,感覺由失智症引起的困擾症狀好像已經得到改善,而誤以為「失智症已經治好了」。
如果無法用手做出鴿子的形狀,就有可能是失智症
所以,重要的是,要及早請醫師診斷是否罹患失智症。只不過,問他們要不要去記憶門診或失智門診就診時,也可能會抗拒,憤怒地說:「你們覺得我失智了嗎?不要瞧不起人了!」
因此,必須在適當的時機詢問。比方說,「同樣年紀的『○○○先生』得了失智症,我覺得爸爸應該沒有問題,但為了慎重起見,還是去檢查一下吧?」可以用這種方式嘗試說服他。
此外,還可以用「現在雖然沒有問題,但為了以防萬一,做個定期檢查比較好」的說法,讓他們接受檢查。還有一個有效的檢查方法,那就是檢查表,請透過以下的檢查表,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
★檢查表★
□會在住家附近迷路
□身上變臭了
□穿著不符合季節的衣服
□每天穿同樣的衣服
□身體似乎不舒服
□走路的方式不安全
□閒聊時,一直講同樣的話
□晚上無法開燈,白天一直開著燈
也可以利用「狐狸—鴿子測驗」,也就是看看他們可不可以用手比出鴿子的形狀。此外,還有長谷川式或MMSE等更專業的提問方式,不過使用這些方法時,他們容易產生抗拒,一般人最好不要隨意採用。
像「狐狸—鴿子測驗」這種要用雙手的簡單測試,與其說是「測驗」,感覺還更像是在「遊戲」,所以比較不會讓他們反感。可以讓他們試著用手比出狐狸或鴿子的形狀,就會知道失智症初期已經很難比出鴿子的形狀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