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肥胖與主動脈剝離密切相關!醫師:「BMI大於xx」多注意胸痛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長期照護

防肌肉流失避免跌倒、失能 75歲前都還有來得及

陳亮恭表示,生活型態調整與慢性病管理是肌少症目前最重要的疾病介入策略。記者楊雅棠/攝影
陳亮恭表示,生活型態調整與慢性病管理是肌少症目前最重要的疾病介入策略。記者楊雅棠/攝影

肌少症是高齡者常見的健康議題,可能增加高齡民眾跌倒、衰弱、失能的風險,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而非正常老化的現象。台灣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大約有7-10%民眾具有肌少症,相當於全台有超過30萬的肌少症長輩。醫師表示,生活型態調整與慢性病管理是肌少症目前最重要的疾病介入策略,且避免肌力流失,75歲前都還來得及。

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今天正式發表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的更新,除根據文獻修正數值外,也加入自我評估和社區介入的部分。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自我評估的部分,以小腿圍量測來說若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另外搭配SARC-F問卷或是SARC-CalF評估,三者任一項異常,就需要到社區與基層醫療場所進行肌力評估,包括握力男性標準28公斤、女性標準18公斤;以及起立坐下五次。若低於此標準,就疑似肌少症,需到醫療院所更精密的肌肉量檢測。

陳亮恭也提到,生活型態調整與慢性病管理是肌少症目前最重要的疾病介入策略。若是病患疑似有肌少症,首先必須評估是否做好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管理,以免因慢性病長期損耗能量,而導致肌肉繼續流失。在飲食方面,需多補充蛋白質,攝取量至少每天需為體重每公斤乘以1.2公克。

另外,陳亮恭也提醒,許多長輩會以為上了年紀只能做一些「和緩」的運動,但這是錯誤觀念。他表示,健走等有氧運動主要在提升心肺功能,但對提升肌肉量較無幫助,因此建議有氧和阻抗運動各半。他表示,阻抗運動不等於負重,例如坐在椅子上抬腿,可以藉由抵抗地心引力訓練到股四頭肌,但並不會有負重導致膝蓋疼痛的問題。

陳亮恭更表示,肌少症的介入必須考慮肌肉的質與量,75歲以前都還可以增加肌肉「量」,就算到85歲也都能持續增進肌「力」,只要願意改變生活型態都還來得及。

肌少症 跌倒 失能 肌肉量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