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突破65歲後,將漸漸被社會遺忘嗎?紀錄片「日落之前」導演曾文珍在「幸福老後的樣貌」專家會議中指出,獨老在我們社會真實上演,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看見台灣存在著世代代溝,兩代間若不願意嘗試理解,孤單的老去將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情況。
但若年輕人能漸漸嘗試理解長輩,相互對話,配合長照提供的服務,相信台灣的未來不會再是冷冰冰的老年社會。
根據衛福部社家署2018年統計,我國列冊獨老的人數近4萬5000人,人數最多的縣市為台北市,其次為新北市。雖然大多都會認為弱勢老人獨居機率較高,實際上,一般老人獨居的人數是中低收入戶的3倍。
打開家門後,家中沒有半個人的身影,每當各種節慶,外頭正熱鬧團圓,獨老只能笑看這一切,想盡辦法填滿他人團聚的時光。曾文珍說,被遺落的長輩們,在衛福部的報告中,是不到1公分大小的數字,在現實裡,他們內心孤寂,常自我否定。
接觸獨老議題後,曾文珍發現,現代社會缺乏世代間的互相理解,例如常有朋友嫌惡「長輩圖」,抱怨沒新意、照三餐傳送。但年輕人可不知道,坊間有長輩上電腦課,長輩圖就是他們的上課成果,而且長輩傳圖給兒孫,也是想傳達關心,希望被年輕人肯定。
當老年成為必然,長輩獨留在老舊公寓中,但社區的志工給予他們關懷與服務,他們送的不只是便當,而是一分溫暖,讓獨老忘卻孤單。她說,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許多投入志工的人都是剛是退休的大哥、大姐,每天短短兩小時,放下滑手機的時間,關懷這群獨老,相互幫助填補獨老們內心的空虛寂寞。
•「獨老年代」即將來臨,你我該如何準備一個人的老後?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出品的紀錄片「日落之前」,帶大家透過鏡頭思索獨老樣貌,預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