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撇步 治好長輩「3C恐懼症」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報導】
關機,成為這名老奶奶學習電腦的動力;如今,她會的可不只有關機而已。當初看似滑稽的動機,開啟了這老奶奶與虛擬世界的溝通橋樑。
案例故事2:一位五、六十歲的母親,長期以來一直排斥使用智慧型手機,她總認為手機就是打電話、接電話就好;LINE這個英文單字,對她而言只是一串陌生的字母,直到她收到家人準備的生日禮物——智慧型手機,才改變她對手機的看法。
現在她除了用智慧型手機打電話外,也用手機的高畫質相機記錄日常生活,甚至使用LINE與朋友溝通。從陌生到熟悉,其實不到30分鐘,她就已經學會如何使用。學習,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興趣勾引 提高學習意願
「很多學習上的困難,其實是長輩們拉不下臉。」桃園長庚門診護理長盧朱滿表示,除了動機之外,環境是引導長輩接觸3C產品的重要因素。她說,要讓長輩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有趣、不會緊張,自然能提高學習意願。
盧朱滿建議,創造出一個學習的友善環境,讓長輩感覺學習這些3C產品是有目的、有興趣的,例如放大手機螢幕字體、以手寫板取代滑鼠、以觸碰螢幕取代鍵盤輸入,都可以降低長輩的學習門檻。
完全排斥 與兒孫易有代溝
盧朱滿表示,包含醫院預約掛號、預定高鐵車票,很多日常生活其實已經無法脫離科技。過去從來沒有聽過的APP、QR Code,已經充斥日常生活。
「如果完全排斥電腦、網路,其實也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造成與年輕一代的代溝。」盧朱滿鼓勵長輩,應該以輕鬆的態度接觸這些3C產品,不要一開始就有排斥心態。
擺脫恐懼症 鼓勵動腦學習
另外,多數長輩患有「3C恐懼症」,主要原因是害怕弄壞這些3C產品。盧朱滿建議,年輕一代應該多用鼓勵態度,不要讓長輩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緊張,讓他知道,電腦與手機亂按也不容易壞掉。
事實上,隨著年齡老化,腦力也不斷在喪失中。不少精神科醫師認為,對抗失智症的最好方式就是趁年輕時多動腦,存些「腦本」。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就表示,適度動腦有助於減緩失智情況。
學習新事物 創新神經迴路
手機、電腦這些3C產品,就是因為長輩陌生,才可以刺激腦力發展;台大醫院竹東分部精神科主任蘇泓洸表示,接觸新事物可以刺激腦力發展,主要是因為這些新事物可以創造出新的神經迴路。
蘇泓洸表示,人類對於日常生活的習慣動作雖然駕輕就熟,但也代表神經訊號的傳導模式已經固定,所以才能循著標準作業程序,應付日常生活。但他也說,多接觸一些陌生事物,可以刺激新的神經傳導迴路,讓大腦反應更為敏捷。
銀髮一起學 兒孫也來參與
盧朱滿表示,由於每位長輩面對3C產品的心態不一,建議可以參加社區中開辦的電腦班,在大家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學習起來才不會有挫折感。
然而,這一切的前提,仍在於長輩必須有學習動機,而這個動機,可以透過與兒孫共同學習、討論、鼓勵來獲得。
五撇步 引導長輩學3C
●多鼓勵、減少責備
●與社區同儕一起學習
●帶著長輩一起玩
●降低學習門檻,例如以手寫板取代滑鼠。
●保持耐心
資料來源盧朱滿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精彩。
訂閱元氣周報電子報紙:http://reading.udn.com/reading/paper.do?from_id=6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翻轉腳本/向外求援 原來家門外仍有愛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老老照顧…70歲顧80歲 有愛扛不住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張慶光/晚霞依舊燦爛
長者進食易嗆咳 食物泥仍有風險
剪碎食物還是嗆到?台大醫院吞嚥專家出書助長輩享美食
長者邊吃邊咳吞不下 5種訓練有助進食
禁長照探視卻鬆綁邊境 家屬炸鍋:政府監禁弱勢長者
長者功能異常? 6大指標可評估
張慶光/山才爬一半 不要急著下山
照護成本增 「社區式照護」成趨勢
低溫來襲!住家仍要保持通風 慎防一氧化碳中毒
天冷泡熱水澡其實增心臟負擔 醫籲留意泡澡時間:就像泡湯一樣
阿嬤不用坐地上洗澡了 二手輔具助弱勢高齡身障生活
加強肌耐力 銀髮族也需做重訓
75歲超狂阿伯伏地挺身、倒立都OK 1周5次這樣練
長輩春節出遊 防跌5要點
長輩「最常跌倒」地點曝光!超過一半都在這
張慶光/給高齡者安全回家的路
醫病天地/陪長輩玩鏡子遊戲 延緩失能
若要納長照 學者籲給移工後援
「服務表格化 失去溫度」 副市長變照服員不滿長照2.0
失聯移工5.5萬人 家庭看護最多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獨/張宇驚爆太太蕭十一郎「呼吸困難」緊急送醫!
張宇老婆蕭十一郎「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藥物過敏6大前兆,健保卡務必註記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韓國知名品牌泡麵農藥超標 1400公斤邊境攔截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運動醫學鐵三角缺一不可: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及醫師應各司其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從清零到共存 心情洗三溫暖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已成日常 兒隔離不擔心
護病比改1:7 兒童病房加津貼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蛋糕配咖啡 聽音樂紓壓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生活自肅 閱讀配散步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醫病平台/ 醫生的態度決定病人的心安不安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有打有保庇 阿公阿嬤疫苗打好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