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想要一夜好眠有3個充分條件 專家教你學北歐人如何簡單達成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老人照護

重複言語、妄想、焦慮… 失智有警訊

【聯合報╱王俊凱/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70多歲李老太太喪偶,和兒子媳婦同住,近一年多來,家人發現她容易健忘,剛說過的話會重複問,幾次因降血壓藥重複服用差點暈倒。

李老太太與媳婦關係本就不睦,懷疑媳婦偷她錢,動輒破口大罵,事後發現是藏在某處忘記了。媳婦不甘示弱,反唇相稽,李老太太情緒更差,逐漸懷疑食物被下毒不敢吃。近一個月睡不著,不斷喃喃自語,說死去的先生回來找她聊天,家人不勝其擾。

一般人步入老年,認知能力會退化到某個程度後,呈穩定狀態;罹患失智症老人,認知能力卻不斷衰退,終致無法自我照顧。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的衰退,通常不是失智症病人就醫主因,失智症伴隨的行為、精神症狀,造成家屬照顧的沉重負擔,甚至導致老人虐待,提早將病人送至慢性安養院,增加醫療社會成本。

●失智症的行為精神症狀, 泛指伴隨的非認知症狀,分為四大類:

1.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

2.行為症狀:如攻擊、重複言語或行為、迷路、日夜顛倒、漫遊、貪食、病態收集、不恰當性行為等。

3.譫妄。

4.憂鬱或焦慮。

病人常因這些不符現實的想法與他人產生衝突而極度痛苦,家人不適當回應方式往往造成病人更加痛苦。

失智症為何會產生行為精神症狀?

生理方面,主要是大腦退化,導致神經細胞受損與神經傳導物質缺乏。此外,病人心理上無法接受、適應退化的轉變,居住環境的劇烈改變,病人與主要照顧者關係不佳,或照顧者本身有情緒困擾,也易引發行為精神症狀。

如何幫助有行為精神症狀的失智老人?首要經由醫師確立診斷,幫助家屬及主要照顧者接受事實,協助應對現實上之限制。居家方面要提供病人熟悉而穩定環境,維持固定而有結構性之日常生活作息,同時矯正視、聽力,鼓勵病人發揮尚未退化的功能。

主要照顧者對病人的情緒或妄想,不要直接質疑、批評,應安撫並轉移注意力;讓病人維持適度自主性,持續熟悉的技巧;對病人的指示盡量簡單化、多重化,如同時用口語及圖示,引導示範,縮小選擇範圍避免混淆;增強病人良好行為,避免引起焦慮情境。若病人症狀嚴重或有自傷、傷人之虞,須盡早考慮藥物治療。

家中老人只要突然產生情緒、思考、知覺、行為等問題,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功能者,不管記憶力退化是否明顯,都應評估是否為失智症合併行為精神症狀。及早妥善治療。

失智症 譫妄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