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衛生署調查發現,國人65歲以上有運動習慣者逐年增加,10年來增加近10%,高達六成長者固定運動;調查也顯示,有運動習慣的長者,門診利用率雖較高,但住院及急診使用率均較低,顯示健康狀況較為良好。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996到2007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65歲以上有運動習慣者,1996年僅56%,2007年增至65.7%,其中又以70到74歲運動比率最高。
重陽節前夕,國健局提出「健康要動動」之呼籲,鼓勵長輩們運用在地社區環境與資源,多多運動。
調查顯示,男性長者有運動習慣者多於女性,但女性銀髮族投入運動的增加速度高於男性,從1996年的49.2%,2007年增至63%,男性則從61.7%增至68.5%。
調查也發現,有運動習慣的老人身體較健康,研判老年人常伴隨慢性疾病,有運動習慣者較重視預防保健,所以門診使用率雖較高,但住院及急診等嚴重醫療使用率,較無運動習慣的長者低,分別少了5.2%及4.9%。另外,有運動習慣的長者,憂鬱傾向、自評健康狀況不佳、日常生活失能的比率較低,。死亡率也較低。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紀玫如指出,老人只要「動」,憂鬱及住院比率都會下降。若與歐美相較,台灣老年人運動多以爬山、元極舞等靜態活動為主,部分老人不運動的原因,可能是怕受傷、沒有伴以及帶孫子沒時間等。國健局組長陳姿伶以2007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補充說明,老人家常見運動以散步健走最多,占7成,其他還包括健康操、甩手、騎單車等。
長輩運動時注意事項:
1.運動前要有暖身運動,慢慢開始,逐漸增加強度;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
2.選擇合適的運動鞋,鞋子以富彈性具止滑效果為佳;選擇平整陰涼的運動場地。
3.吃飯前後1小時內不宜運動。
4.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應立即停止運動。
5.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以及腰肩頸痠痛、手腳關節急性扭傷等患者,應請醫師診察,接受醫師評估,再選擇適合的運動種類與強度。
資料來源:衛生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