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尖石鄉的田埔部落近兩年推動復育小米,意外看見,過去沒什麼事做、沉默寡言的部落長輩,因身為農事技術、儀式祭典等知識擁有者,在晚輩求教的過程中,變得更有自信,身心都因為勞作更加健康。復育小米,原來也是一種長照。
在地文史工作者芭翁都宓(Pagung Tomi)說,海拔約1100公尺的田埔部落,約莫在民國60年末才有電、有路,在此之前的生活幾乎完全自給自足。那個時代的人們所需的食物,都得從農地帶回來,農地得持續提供源源不絕的糧食,因此走過那個時代的人,深知怎麼判斷天候變化、知道什麼作物要什麼時候種、如何種得飽滿高大,如今被問到這些問題的長輩,眼睛都是亮的。
芭翁舉例,部落中就有個82歲的老奶奶,過去經常沒事做而自顧自地發呆、閒晃,自從部落推動復育小米,她便經常主動到小米田關心作物,和年輕人分享怎麼評估小米的健康狀況、種植還要注意什麼,眉宇之間流溢出滿滿自信。有的老爺爺、老奶奶平日裡說話、行動都沒什麼力氣,但一聚在小米收成的祭典上就話題不斷。
「小米方舟」復育計畫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林益仁認為,老化是正常生物現象,不應該是個問題,許多社區長久以來已形塑出自己一套回應老化的方式。
「長照2.0計畫在全台廣泛布建A、B、C站,其實,田埔部落的長照C站就是這裡」,以田埔部落為例,居民常聚會舉行活動、討論部落工作的地方就猶如C站,老人在復育計畫中的身心勞動,還比所謂照顧專業者設計室內的動手動腦課程來得更有效益、更有價值。
因此,林益仁認為,政府在規劃與分配長照資源時,不能預設過多的需求、建立過多自己的標準,使得在地長期付出的人申請資源時反而困難重重,取而代之地,應謙卑地認識、回應在地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