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顧帶來的身心壓力並不輕,在越來越老的台灣社會,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照護者,更須學習留心自身的心理需求,必要時及時求助。醫師特別提醒,男性照顧者常因傳統窠臼忽略或隱忍自身的情緒壓力,一旦情緒崩潰,更易出現激烈反應。
近日就有一名43歲男性 ,父親在20年前因車禍腦傷不良於行,他便與母親合力照顧父親、撐起家計。因經濟問題、不敢輕易承諾給女友恆久的幸福,遲遲未結婚,但女友年紀漸長,因無法結婚而想結束關係,這名男子開始出現焦慮、憂鬱、失眠、悲觀、無法專注、食慾不振,兩個月瘦了5公斤,甚至萌生和父親一起同歸於盡念頭。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表示,門診觀察發現,男性照顧者多不願意傾吐壓力,再加上傳統社會觀念對於在家男性不夠友善,使得男性照顧者經常隱忍情緒與病痛,常陷入憂鬱而不自覺,一旦發生問題,更易出現失常行為。
施佳佐提醒,照護者憂鬱症的診斷準則有9項,符合5項以上、時間持續超過2周就要當心。9項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凡事提不起興致、睡眠問題、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與無法專注。
「永遠記得,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愛他,就要先照顧好自己」,施佳佐建議照顧者要留點時間給自己;照顧上要允許自己無法面面俱到、放下完美主義;處事宜拉大格局、長遠思考,避免陷入只有照顧者及被照顧者過度病態依附的兩人世界;若發現自己出現焦慮、失眠等身心症狀,應讓自己暫時放假,必要時勇於求醫。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