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要幾張辦公桌跟一個檔案櫃而已,不占什麼空間,真的。」一粒麥子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竣傑在某鄉長辦公室不斷解釋,近乎懇求。原本借用鄉內旅客服務站的一隅做為長照行政據點,但遷出期限已迫在眉睫。
是否可以搬到社區活動中心,借用一小角落做辦公室,是最後的機會。
鄉長、秘書、總幹事、社會科…十幾個人開會,就為這不滿十坪大的空間。
當地居服員解嘲:「這裡再不行,我們就要遷到海裡了!」但這原鄉並不靠海。「在原鄉喬場地,每次都要上演這一遭。」張竣傑說。
立委吳玉琴說,在偏鄉及原鄉缺乏合法建物是打造長照服務的大問題。要領政府長照補助,就必須有建築執照、使用執照;像蘭嶼百分之九十六都是違建;非原鄉如新北石碇、嘉義大埔都是水庫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禁建多年。
「一鄉一日照」,大概各鄉都可以出本「找地血淚史」。以醫師盧敬文在屏東縣牡丹鄉的觀察為例,全鄉找不到公有的閒置空間,部落華義順老醫師願意將鄉公所旁的舊宅提供作為日照場地,但簽好租約後問題接踵而至。六十多年的老屋沒有使用執照,必須補建築執照,重做房屋鑑定、水土保持整修和規劃無障礙空間。
建築師估計補照約五十萬元,但承接日照的屏東旅遊醫院如何幫老醫師的私產補照,程序上很難。折衷方式是將租期延長,將補照支出每年攤提成本降低,程序就跑了許久。牡丹日照位於石門村,同樣位於一九九縣道上,但較遠的東源、旭海村長輩使用意願就低了,「更別說要翻過一個山頭,車程接近一個小時的四林和高士村。」盧敬文觀察。
「如果長照是國家政策,就該由國家出面解決偏鄉長照用地的問題。」張竣傑說,政府要把前置作業做好,找好地,設好空間,「民間團體就是單純提供專業服務就好。」沒有空間,在地服務就長不出來,將陷入無解的無限迴路。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