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兒科

與腸胃炎症狀相似,初期易被誤判! ​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是「腸套疊」

亞東醫院

嬰兒示意圖/ingimage
嬰兒示意圖/ingimage

七個月大的小新出生以來,吃好、睡好、發育好,是個健康的男寶寶。某天夜裡,原本睡得香甜的小新突然嚎啕大哭,爸媽努力安撫後才慢慢緩解下來。但隔不到半小時,哭鬧不安又再次出現,父母不禁開始納悶,尿布也幫他換了,倒是餵奶給他喝也不喝。症狀後續又反覆發作數次,焦急的爸媽將小新帶至急診,當下竟吐出黃綠色嘔吐物,並在尿布上看到紅色草莓果醬樣的大便。兒科急診醫師檢查後發現,在小新的右上腹有摸到一腫塊,後續以腹部超音波檢查,察覺腫塊處是呈現靶心形狀的重疊腸壁,最後小新被確診為腸套疊

何謂腸套疊

小兒腸套疊常被戲稱為「大腸包小腸」,外形就像長筒天文望遠鏡縮起來時一樣,一段遠端的腸子套住另一段近端的腸子,當腸子套在一起時,供給腸道的血管會受壓迫,進而引發淋巴回流受阻、腸道壁水腫、腸道阻塞、腸壁缺血、腸道壞死等情況,如果沒及時處置,最嚴重可能因腸壞死併發嚴重感染,甚至休克死亡。腸套疊最常發生的年齡在3個月至3歲,通常男生發生機率比女生多四倍,平均發生率為千分之一左右。

腸套疊的成因

實際原因不明,目前醫學上提出的相關機轉是因病毒感染後(如感冒或腸胃道感染),造成腸道周圍淋巴結腫大,形成一個類似卡榫的點(Leading point),使近端腸子容易卡進遠端腸子而被套住。但也有極少數的病人因腸子結構問題,而形成引導點(Leading point)。

最常見的腸套疊發生位置在大腸和小腸交界處,但仍有少數病人是小腸套小腸或大腸套大腸。臨床上,如果發現套疊不在最常見的位置時,需小心有其他腸道結構的異常。

腸套疊的症狀

對於嬰幼兒腸套疊,因孩子不會表達,加上不一定有典型症狀,所以診斷上仍有一定難度,初期容易被誤認為腸胃炎。一般常見的典型症狀,包括: 陣發性腹痛(通常是間隔15至 30分鐘發生)、哭鬧不安難以安撫、食慾下降、腹脹、嘔吐,如果發現寶寶哭啼時沒有眼淚,尿布更換的頻率大幅減少時,就要懷疑是脫水了,而草莓果醬樣血便,則暗示腸道黏膜受損,必須儘速就醫,避免變成腸壞死。

腸套疊的診斷方式

身體檢查時,可能在寶寶右上腹摸到腸套疊的香腸狀腫塊。而臨床上,醫師還會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因其相對安全,無侵入性、無輻射線,操作也相對簡便快速,是輔助診斷的利器,超音波下套住的腸子,橫切面呈現同心圓標靶狀(Target sign),斜切面則類似腎臟的樣子,稱偽腎臟樣(Pseudokidney sign)。

腸套疊的治療

若寶寶生命徵象穩定,且無脫水、腸壞死的可能性時,症狀若發生在48小時內,醫師會優先進行非手術的灌腸復位。目前灌腸有三種: 看當下所在醫院的醫材選取,分別有顯影劑、空氣或食鹽水,醫師會將上述物品從寶寶直腸灌入,在放射線攝影的幫助下,確認腸套疊處有被灌通。灌腸復位的好處是快速、安全、有效,成功率約八成,但灌通後仍有約一成會再復發。

但若套疊時間過久、灌腸復位失敗、懷疑腸道破裂,則要考慮採取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大部分以腹腔鏡操作,用器械將套住的兩段腸道拉開。如果有腸道破裂或腸壞死,則有可能要縫補或切除腸段,統計上手術復位的復發率較低,約百分之三左右。

成功復位後

灌腸復位成功的小孩,需留意腸套疊再復發,約三分之一發生在復位後的24 小時內,因此若再出現類似症狀,則需就醫。一般在腸道功能恢復後,就能進食,一開始最好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儘可能避免冰涼、油膩、刺激性的食物。

腸套疊 腸道 灌腸 超音波檢查 外科手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