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女童6歲時,因右胸部乳暈下方有腫塊就診,確診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經中西醫5年的治療與追蹤,如今11歲,初經沒有提早到,性徵表現屬於正常青春期範圍,身高156.2公分,還在持續長高中。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遺傳及內分泌科主任王仲興說,性早熟指青春期第二性徵過早發育,女孩早於8歲,男孩早於9歲,或女孩初經來潮早於10歲,是兒童常見疾病之一,台灣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9成以上原因不明。
王仲興指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西醫採注射青春期抑制劑療法,需長期治療,多數健保無給付,中醫建議中藥調養;另腫瘤或其他潛在疾病引發「病理性性早熟」,須西醫特殊檢查,如性釋素測驗、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手部骨齡X光及骨盆腹腔部超音波檢查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林怡君說明,姜姓女童原本身高134.8公分,治療期間骨齡一度超前,身高百分位曲線下降,低於50百分位,中西醫師依病程進展快慢、生長速度、骨齡檢查、病童及家長意願調整治療方式,如今11歲,初經沒有提早到,性徵表現屬於正常青春期範圍,身高156公分,還在持續長高中。
💪更多健康推薦
‧做完飯「立刻順手擦」為何變更髒?料理家曝廚房常見3個NG動作
‧68歲男200萬買小木屋實現田園生活 才三年退休金大縮水、被迫去打工
‧糖尿病男控病情「晚餐後超認真散步」走一周險截肢!醫揭飯後運動5原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